陳棟++章淑敏
摘 要: 本文以江西省鷹潭市西門村的村落龍舟為例,通過訪談法、個案調查法和田野法分別從傳統時期的西門村落社會(1949年以前)和轉型協調時期的村落社會(1978—至今)兩個時期,對龍舟構造、組織形式、參與動機等三方面進行村落龍舟的個案考察與分析,得出:流變的必然性;傳承主體的變遷;經濟的變遷對龍舟競渡作用明顯的結論。
關鍵詞: 村落龍舟 江西省鷹潭市 西門村
在我國璀璨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龍舟是在村落中起源、發展、繁榮起來的。村落是中國農村廣闊的地域上和歷史漸變中的一種實際存在的最穩定的時空坐落,是一種緊密結合的小群體,也是在其內部互動中構成的一個個有活力的傳承文化和發揮功能的有機體[1]。因此,在村落中研究龍舟有助于概括和推演龍舟運動的內涵、結構、功能、演進等。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我國中部地區的一個典型村落“西門村”。研究將西門龍舟競渡分為兩個時期進行考查,即傳統時期的村落社會(1949年以前)和轉型協調發展時期的村落社會(1978-至今)。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調研查閱了國內有關龍舟發展的一般規律、發展趨勢及民族體育等大量文獻資料。
1.2.2訪談法采用半標準化訪談法,即用事先擬定好的訪談提綱與主要問題對西門村村長、村民進行口頭訪談。
2.西門村地域特征
“西門村”位于鷹潭市南郊,東交演壙村,南臨東川村,西鄰上桂村,北接鷹潭訕區,面積約10平方公里。下轄4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760戶,上房村168戶,中房村109戶,楊家村64戶,占家村165戶,總人口3129人,總勞力1740人,有耕地面積803畝,林地面積7916畝,養殖水面280畝。
3.西門龍舟的發展沿革
3.1傳統時期的西門龍舟(1949年以前)
3.1.1龍舟構造
傳統時期的西門村的龍舟主要采用具有木質輕巧、耐腐蝕、韌性強為特征的杉木做成。作為競渡的龍舟都是做成龍形或刻著龍紋的船只,前裝木制龍頭,龍頭刻畫成目怒爪張的形狀,龍頭后面排列著刀槍,兩側撓柄很長,看上去十分莊嚴威武,后裝龍尾,船上搭著彩色的蓬,前后插著繡傘。通常情況下,龍舟都做成窄小狹長的造型,這樣有助于減少行駛阻力,提高速度。一般來說,這種龍舟長7至13米,也有更長的,其規格是根據人的身高、體重而做出相應調整。西門村的龍舟隊員人數大都是29人,其中26人劃舟,另外3人分別掌舵、敲鑼、打鼓。如果在較小河道比賽,則船身較小及劃船人數相對減少些,有18人或22人,也就是9艙和11艙,1艙坐2人,左右各1個,但敲鑼、打鼓、掌舵的人數則是固定不變的,仍為3位。有時在經濟困難時期,沒有資金做龍舟就會用漁船或農船臨時進行改裝,龍頭和龍尾都是由紙做成的,并把它們裝在木船前后,再用畫滿鱗甲的布幔圍著,因草草而成,被稱為“草龍”。
3.1.2組織形式
3.1.2.1組織人員
在西門村中,品德高尚和勞動能力(即體力)較強的人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在村里說話有較高權威,因此在龍舟賽的時期主要是由這些人組織,由村民自發參與。組織管理者們會自行在內部設定臨時職務和職位,并制定職責。在比賽時間內,管理者實行層層管理和各司其職的行內約定,當活動結束時這些職務和職位也隨之結束。
3.1.2.2參與比賽人員
參與比賽人員的主體是本村的村民,每家每戶都得出一個壯丁參與龍舟賽。由于當時人口不是很多,村里也只供得起一艘龍舟,參與龍舟比賽的人員差不多就30人。如果出現人數不夠的情況,組織者就從一戶人家中選取兩位村民;若參與比賽人數多于參賽人數時,組織者就會安排選拔比賽,挑選強壯些的人組成龍舟成員。當時能夠代表村參加與鄰村龍舟比賽被認為是很光宗耀祖的一件事,因此能參與比賽的成員都是在村里比較突出的小伙子。通過調查與訪談了解當時參與比賽大致的一個年齡,以參與比賽人數29人為例,以下數據是通過與西門村前任村長回憶所得。
傳統時期參與龍舟競賽人員年齡分布
根據以上表格調查數據顯示,傳統時期參與龍舟競賽人員的年齡,主要集中在15歲~25歲,占總人數的86.2%。傳統時期,生活水平及醫療衛生等各方面因素導致人口的壽命較短,1949年以前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為35歲。因此,參與龍舟競賽的人員,現在看來,年齡偏小,但對于當時人均年齡情況來看是很正常的。
3.2轉型和協調發展時期的西門龍舟(1978-至今)
3.2.1龍舟構造
這時期的龍舟構造相比傳統時期要簡單得許多,嚴格意義上來說只能是名義上的龍舟,因為這時的龍舟已沒有龍頭、龍尾,只有船頭和船尾。但是龍舟整體大小較以前相比沒有太大變化,就是突出簡單、實用功能。龍舟上也沒有上色,全是木質本色,但會涂抹桐油在龍舟上起到防水、耐腐蝕和防蟲作用。平時的保養就是盡量減少暴露在室外,避免太陽的暴曬。其龍舟規格也沒有很大改變,和以前一樣龍舟成員大多數都是29人,敲鑼、打鼓、掌舵的3人是每船必須有的。杉木和樟木是造龍舟的上好木料,造大龍舟,最困難的是找木材。要尋找25米長以上的整木,樹木的直徑必須在20厘米以上,將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這樣造出的龍舟才會結實耐用。但由于村民們沒有意識到合理保護環境,只顧發展經濟,濫砍濫伐,因此后期,造舟的合適木材要到深山老林尋找。
3.3.2組織形式
3.3.2.1組織人員
西門龍舟賽在這個階段是參加由鷹潭政府參與組織、管理的龍舟競賽。政府人員會對每條龍舟進行注冊登記,派發號碼。西門村的龍舟活動是由該村精英在端午節前期自發組織的,龍舟競賽的組織人員是由村民公選選出,然后統一村中的各龍舟在五月初三的下午競賽。這時,這些鄉村精英會參與到政府組織的競賽管理中,共同使龍舟賽安全有序地進行。這時的管理委員會將進行一定規模的招商,例如出賣冠名權、為某品牌打橫幅做產品宣傳等為比賽的順利完成募集資金。這時的組織機構是暫時的,只是在龍舟競賽開展時這個組織才存在,當競賽結束時,這種組織關系隨之解散。在競賽期間,每位組織管理工作者都會盡力完成工作,市政府還會對龍舟競賽優勝者頒發獎狀、獎旗以茲表彰。endprint
3.3.2.2參與比賽人員
參與比賽人員較以往發生一定變化,雖然主體還是本村村民,但由于龍舟在當地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外地人和親戚朋友如果愿意參加龍舟比賽,也是被允許的,但只能以西門村村員的身份參加比賽,這些人包括從本村走出去的在校大學生、在外務工等各類群體。端午節即將到來之時,想參賽的人員會像祖輩那樣興奮,踴躍地報名參加村里的龍舟大賽。這時的參與比賽人員原則上是每戶都得出個青壯年,由于西門村的人口增加,想參與比賽的人越來越多,一艘龍舟已經滿足不了參賽人員的需求,因此西門村又增加了幾艘龍舟。當然選拔人員的標準是優先選拔身體健碩、力氣大、水性好的青年男子。以下的數據是通過訪談了解的參與人員的年齡大致分布。
協調發展時期參與龍舟競賽人員年齡分布
根據以上表格調查數據顯示,協調發展時期的參與龍舟競賽人員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1歲~30歲,這個區間人數占總人數的62%。與傳統時期相比較,在傳統時期占了大比例的15歲~20歲的年輕人在這時期少了許多,其主要原因是在協調轉型時期,這個年齡區間的年輕人主要在求學階段,因而參與人數相比更少。同時,也可以發現這個時期參與龍舟賽年齡相比傳統時期,年齡偏大,30歲以上的占17.4%。在傳統時期是沒有一個30歲以上的人參加,在轉型和協調期30歲以上的占3.4%。其原因是在這個時期,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的壽命更長,身體狀況更好,中國此時的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2歲。
4.個案的啟示
4.1傳承主體的變遷
轉型前,龍舟競渡的傳承主體和傳承技術層面均可體現為一種自在自發的意識狀態和活動方式;活動組織方式遵從傳統習俗的經驗主義活動圖式;傳承心理依賴以血緣地緣為主的天然情感并同時仰仗以家庭、道德為主的自發調控系統[2]。但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形態瓦解的同時,人們以往靠地緣的交往模式發生了轉變。以自由、平等、理性、開放為特征的交往方式開始普遍。龍舟競渡傳承主體的變遷于是發生。龍舟參與的民眾信仰基礎已經伴隨信仰萬物有靈時代的終結而發生質變,在調動群眾參與龍舟的過程中已經不具備當初的精神動員能力,家庭傳承和倫理道德規范的作用在當代現實條件下趨于弱化。就傳統龍舟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而言,農民隊伍是龍舟競渡傳承的重要力量,轉型和協調發展期龍舟的參與主體出現了多元化,包括農民、大學生、職工等,成分更復雜,參與動機日趨多元化。
4.2流變的必然性
在中國社會逐步由以農業為基礎產業、手工業為主的生產方式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社會,向以工業為基礎產業,以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無論是龍舟制作材料的變化,還是賽事的組織,又或是參與動機的多元化,都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必然反映。
5.結語
無論是古老民俗的龍舟競渡,還是競技運動的龍舟運動,其存在與發展都與社會背景有種種關聯。發掘與光大村落龍舟文化資源和精神,不僅能夠豐富我國傳統文化歷史寶庫,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更能夠促進我國的傳統特色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并構建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一致的精神文化體系。
參考文獻:
[1]劉鐵梁.村落是民俗傳承的生活空間[J].思想戰線,1997(2):96-98.
[2]胡娟.我國民俗體育的流變——以龍舟競渡為例[J].體育科學,2008(04):84-96.endprint
3.3.2.2參與比賽人員
參與比賽人員較以往發生一定變化,雖然主體還是本村村民,但由于龍舟在當地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外地人和親戚朋友如果愿意參加龍舟比賽,也是被允許的,但只能以西門村村員的身份參加比賽,這些人包括從本村走出去的在校大學生、在外務工等各類群體。端午節即將到來之時,想參賽的人員會像祖輩那樣興奮,踴躍地報名參加村里的龍舟大賽。這時的參與比賽人員原則上是每戶都得出個青壯年,由于西門村的人口增加,想參與比賽的人越來越多,一艘龍舟已經滿足不了參賽人員的需求,因此西門村又增加了幾艘龍舟。當然選拔人員的標準是優先選拔身體健碩、力氣大、水性好的青年男子。以下的數據是通過訪談了解的參與人員的年齡大致分布。
協調發展時期參與龍舟競賽人員年齡分布
根據以上表格調查數據顯示,協調發展時期的參與龍舟競賽人員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1歲~30歲,這個區間人數占總人數的62%。與傳統時期相比較,在傳統時期占了大比例的15歲~20歲的年輕人在這時期少了許多,其主要原因是在協調轉型時期,這個年齡區間的年輕人主要在求學階段,因而參與人數相比更少。同時,也可以發現這個時期參與龍舟賽年齡相比傳統時期,年齡偏大,30歲以上的占17.4%。在傳統時期是沒有一個30歲以上的人參加,在轉型和協調期30歲以上的占3.4%。其原因是在這個時期,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的壽命更長,身體狀況更好,中國此時的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2歲。
4.個案的啟示
4.1傳承主體的變遷
轉型前,龍舟競渡的傳承主體和傳承技術層面均可體現為一種自在自發的意識狀態和活動方式;活動組織方式遵從傳統習俗的經驗主義活動圖式;傳承心理依賴以血緣地緣為主的天然情感并同時仰仗以家庭、道德為主的自發調控系統[2]。但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形態瓦解的同時,人們以往靠地緣的交往模式發生了轉變。以自由、平等、理性、開放為特征的交往方式開始普遍。龍舟競渡傳承主體的變遷于是發生。龍舟參與的民眾信仰基礎已經伴隨信仰萬物有靈時代的終結而發生質變,在調動群眾參與龍舟的過程中已經不具備當初的精神動員能力,家庭傳承和倫理道德規范的作用在當代現實條件下趨于弱化。就傳統龍舟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而言,農民隊伍是龍舟競渡傳承的重要力量,轉型和協調發展期龍舟的參與主體出現了多元化,包括農民、大學生、職工等,成分更復雜,參與動機日趨多元化。
4.2流變的必然性
在中國社會逐步由以農業為基礎產業、手工業為主的生產方式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社會,向以工業為基礎產業,以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無論是龍舟制作材料的變化,還是賽事的組織,又或是參與動機的多元化,都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必然反映。
5.結語
無論是古老民俗的龍舟競渡,還是競技運動的龍舟運動,其存在與發展都與社會背景有種種關聯。發掘與光大村落龍舟文化資源和精神,不僅能夠豐富我國傳統文化歷史寶庫,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更能夠促進我國的傳統特色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并構建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一致的精神文化體系。
參考文獻:
[1]劉鐵梁.村落是民俗傳承的生活空間[J].思想戰線,1997(2):96-98.
[2]胡娟.我國民俗體育的流變——以龍舟競渡為例[J].體育科學,2008(04):84-96.endprint
3.3.2.2參與比賽人員
參與比賽人員較以往發生一定變化,雖然主體還是本村村民,但由于龍舟在當地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外地人和親戚朋友如果愿意參加龍舟比賽,也是被允許的,但只能以西門村村員的身份參加比賽,這些人包括從本村走出去的在校大學生、在外務工等各類群體。端午節即將到來之時,想參賽的人員會像祖輩那樣興奮,踴躍地報名參加村里的龍舟大賽。這時的參與比賽人員原則上是每戶都得出個青壯年,由于西門村的人口增加,想參與比賽的人越來越多,一艘龍舟已經滿足不了參賽人員的需求,因此西門村又增加了幾艘龍舟。當然選拔人員的標準是優先選拔身體健碩、力氣大、水性好的青年男子。以下的數據是通過訪談了解的參與人員的年齡大致分布。
協調發展時期參與龍舟競賽人員年齡分布
根據以上表格調查數據顯示,協調發展時期的參與龍舟競賽人員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1歲~30歲,這個區間人數占總人數的62%。與傳統時期相比較,在傳統時期占了大比例的15歲~20歲的年輕人在這時期少了許多,其主要原因是在協調轉型時期,這個年齡區間的年輕人主要在求學階段,因而參與人數相比更少。同時,也可以發現這個時期參與龍舟賽年齡相比傳統時期,年齡偏大,30歲以上的占17.4%。在傳統時期是沒有一個30歲以上的人參加,在轉型和協調期30歲以上的占3.4%。其原因是在這個時期,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的壽命更長,身體狀況更好,中國此時的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2歲。
4.個案的啟示
4.1傳承主體的變遷
轉型前,龍舟競渡的傳承主體和傳承技術層面均可體現為一種自在自發的意識狀態和活動方式;活動組織方式遵從傳統習俗的經驗主義活動圖式;傳承心理依賴以血緣地緣為主的天然情感并同時仰仗以家庭、道德為主的自發調控系統[2]。但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形態瓦解的同時,人們以往靠地緣的交往模式發生了轉變。以自由、平等、理性、開放為特征的交往方式開始普遍。龍舟競渡傳承主體的變遷于是發生。龍舟參與的民眾信仰基礎已經伴隨信仰萬物有靈時代的終結而發生質變,在調動群眾參與龍舟的過程中已經不具備當初的精神動員能力,家庭傳承和倫理道德規范的作用在當代現實條件下趨于弱化。就傳統龍舟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而言,農民隊伍是龍舟競渡傳承的重要力量,轉型和協調發展期龍舟的參與主體出現了多元化,包括農民、大學生、職工等,成分更復雜,參與動機日趨多元化。
4.2流變的必然性
在中國社會逐步由以農業為基礎產業、手工業為主的生產方式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社會,向以工業為基礎產業,以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無論是龍舟制作材料的變化,還是賽事的組織,又或是參與動機的多元化,都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必然反映。
5.結語
無論是古老民俗的龍舟競渡,還是競技運動的龍舟運動,其存在與發展都與社會背景有種種關聯。發掘與光大村落龍舟文化資源和精神,不僅能夠豐富我國傳統文化歷史寶庫,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更能夠促進我國的傳統特色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并構建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一致的精神文化體系。
參考文獻:
[1]劉鐵梁.村落是民俗傳承的生活空間[J].思想戰線,1997(2):96-98.
[2]胡娟.我國民俗體育的流變——以龍舟競渡為例[J].體育科學,2008(04):84-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