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蘭
摘 要: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經濟改革的深入,環境保護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關心和重視。教師要結合本學科教學的內容和特點,把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作為一個教研重點。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學 環保意識 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
我們在教學中對培養環境意識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探索和研究;我校化學教研組的“環境保護協會”在團學中積極宣傳環保,使學生形成從我做起、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高尚品德。
一、在化學教育中培養環境意識的內容
環境意識是指環境在人腦中的反映,即人們對全部環境——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包括生態、經濟、政治、社會、技術、立法、文化、美學等方面的認識或見解。環境意識是環境行為的先導,影響和指導人們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是環境教育的核心,對防止環境惡化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科學,而環境的污染、環境質量的優劣與環境中各種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組成結構、性質,以及它們的變化直接相關。化學教學內容為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提供豐富的素材,化學的研究方法為環境意識的培養提供有效途徑。根據化學教育的內容和特點,我認為在環境意識的培養方面要注重以下方面。
環境教育首先要使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有清醒的認識。環境危機意識是環境教育最適宜的切入點。全球的十大環境問題,其中有多個都可用化學知識分析說明,使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前因后果及相應的解決辦法,讓學生了解、關注這些問題,達到培養學生環境憂患意識的目的。針對這些污染問題讓學生思考“人類過去對自然的掠奪般的行為方式造成今天的惡果,人類破壞自然,自然必然會報復人類,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如今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是解決當前環境問題的一個指導思想。可持續發展包括持續生態、持續經濟和持續社會三方面內容。主張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持續經濟增長,做到發展與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主張公平分配,滿足當代和后代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現在的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因此,教師有必要掌握這一對人類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指導思想。教師在教學中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使其學習這一思想理論,培養其“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對其相應的態度、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積極的作用。
老師們應注意從資源問題入手使學生領會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教學中增添資源利用及資源狀況方面的介紹。我們可通過元素化合物性質、用途、制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即對未來負責,做到考慮代際間的公平,從后代的角度考慮當代人的行為;認識到真正的生活質量,體現在解決物質貧困問題的同時,要解決精神的貧困和生態的貧困。公平,它包括人類與非生物界、國家與地區間及代與代之間的公平。培養學生環境問題的價值觀和態度,將有利于指導和規范學生的環境行為,是學生環境行為的先導和動力,是培養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關鍵點。
教師要多利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態度和行為。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進行環境教育的極好時機。實驗需要使用各種試劑,會排出相當數量的成分復雜的廢物、廢水、廢渣,它們不僅對實驗室環境構成一定威脅,而且對周圍環境構成一定危害。學生應在實驗教學時強調按用量使用藥品,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規定要將實驗廢棄物放到統一地點,統一回收處理。教師在實驗前講明道理,使學生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教師對實驗操作應堅持嚴格要求,同時也注意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設計,發揮其主體性。教師還注意從法制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教育,在教學中利用滲透的方式,結合知識點,讓學生知法、守法、用法。如講《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通過有關法律法規的介紹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二、發揮教師在環境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教師自身的環境意識、環境知識和環保技能,以及環境教育能力的水平是提高學生環境意識的關鍵。要在教研組內開展環境教育滲透課堂教學的經驗交流與問題的探討。還要搜集很多關于環境的小故事,以及一些重大的環境事件、環保法規,等等,根據化學教學內容,結合知識點,將這些素材分類整理,編輯成適合課堂教學的《教師及學生環境教育課堂教學參考資料集》。資料的編輯豐富了教學內容,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環境意識。
在化學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其特點給予學生更多的動手實驗機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在實際生活中的理論運用能力。不僅要完成教材中的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還要增加一些選修性、課題性、與生活緊密聯系的趣味實驗,變學生的任務學習為興趣學習,把學生的學習重點從“為什么”轉移到“該做什么”上,努力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接受、運用知識。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學生“學不好”現象,而且能夠調動“學不了”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學生厭學心理的產生。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
環境教育從學生切身問題入手,抓住時機灌輸環境意識,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針對許多學生家庭住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進行或即將進行室內裝修的現實情況,應組織學生開展了“室內裝修會遇到哪些環境污染問題”的專題調查活動。學生自由組合編成小組,自編調查問卷,自己跑市場了解家居裝修材料性質,到圖書館查找文獻資料,撰寫調查報告。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生了解到許多環境知識,如地面裝修選用大理石會增加氡污染,墻面漆的使用會揮發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響身體健康的有機物。通過調查,學生提出了許多減少室內空氣污染的辦法,如盡量少用中國傳統的爆炒做菜方式,以減少油煙的排放量;做菜過程始終開動抽油煙機,以減少燃燒過程產生的CO2、CO、NO2等有害物在空氣中的含量;室內禁止吸煙;注意家電的電磁波污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