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靜
摘 要: 構建高效英語課堂,最主要的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英語產生濃厚興趣。教師要組織好學生,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大膽地參與到課堂中,讓學生敢學、善學、博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的實行,對身處改革一線的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角色,提高自身教學素質和綜合素質,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 教學方法 學習興趣 教師角色轉變 教師綜合素質
興趣是一種潛在的素質,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傾向,英語作為時代的交流工具備受人們重視。學生掌握好英語是老師的重大責任,但在現實的英語教學中,課堂活動效果較弱,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考試成績卻不理想。英語老師迫切需要構建高效英語課堂。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和體會,我摸索了幾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這里與廣大教師朋友共同交流和探討。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學生初次接觸英語時的好奇心和新鮮感,教師在上初一導言課之前要認真準備,明確學習英語的社會意義和英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廣泛用途,使學生對英語產生濃厚興趣和強烈學習愿望,為今后積極、主動地與教師配合并學好英語打下基礎。精美的課堂導語,能像磁鐵一樣牢牢抓住學生,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望,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維,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比如在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2 “What should I do?”一課中,我就用“I have got a cough,what should I do?Can you give me some advice?”做導入語。這是一個非常簡單、很實際的問題,能激勵每一個學生大膽地回答問題,而且引出了這節課的話題,點明了知識點,讓學生總結出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大家都來幫助解決問題,學生的興趣很快激發起來,融進課堂之中。
二、課堂中如何組織學生學習
1.教師引導學生預習。
(1)養成良好習慣,激發預習興趣。其一,預習時養成朗讀習慣,其二,預習時要善于發現問題。預習可采取發現問題的方式,明確要解決哪些問題,知道從哪些方面著手。其三,預習時要做好預習筆記。預習筆記以在教材上做記號標識為主,所標識的應該是學生認為不能理解的、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要點和英語生詞。
(2)突出預習重點,明確預習目標。 學生預習時應該有明確的預習目標,知道哪些內容自己能夠弄懂,哪些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弄懂,預習時將重點圈畫出來,為課堂學習提供向導,做到心中有數。
(3)創新預習形式,豐富預習內容。預習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調查訪問、查找資料、上網查詢、朗讀記憶、準備材料、系統歸納、小組討論等都可看做是預習,在預習時可以靈活運用,改造創新。
預習能使課堂學習過程前移,有利于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提早進入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生帶著思考的頭腦,有準備地進入課堂學習過程,有利于減輕教師的課堂教學負擔,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通過有序預習,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課堂上交流,讓學生敢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與學生共同合作創造交際實踐的語言環境,鼓勵學生大膽用英語交際,使課堂變成劇場,使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達到運用英語的目的,從而提高英語水平。教師努力研究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方式,盡力讓學生處于主體激活的狀態,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對學生最有價值的實踐活動,使之成為學生樂意追求的學習形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大膽放手,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協調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課文的新知識點,以交際為中心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如朗誦,唱歌,值日報告,看圖說話,情景交談,角色表演,討論問題,開展小組或男女生之間的問答、搶答競賽或辯論賽,簡述對文章的見解和領會等交際性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做事中”學習英語,在學習中提高英語能力。
3.指導課后探究,讓學生善學。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已知與未知之間產生矛盾、疑惑、驚訝,引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產生強烈學習愿望。指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善于學習,讓學生在探究中“運用”所學知識。英語學科探究性學習的實質是把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引入課堂,促成英語課堂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整體轉變,強化教學效果。英語學科的探究性學習,應該依照學生英語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采取分階段、分層次、遞進式的方式進行。教學實踐中,我構建了雙基培養模式、知識拓展模式和社會實踐模式三種探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課后探究,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指導學生課后學習和掌握一些語言形式,比如課文中的重點詞匯、短語、語法結構等。
(2)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一步歸納總結,如要求學生找出話題中心、寫作意圖、作者觀點態度等。
(3)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有計劃地多閱讀一些貼近時代、貼近日常生活、貼近學生英語水平的讀物,擴大英語語言材料的輸入量,逐步提高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4)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探究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學會撰寫報告。
4.指導成果展示,讓學生博學。
學生對自我探究成果進行展示,能有效滿足學生自我表現實現的心理。指導學生進行展示活動,能使學生從中體驗到興奮、愉快、充實的情緒,從而強化學習動機。教學實踐中,我主要通過以下渠道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享受英語學習的快樂:
(1)隨堂展示。我利用課前五分鐘或晨讀時間,指導學生做新聞播報或任何感興趣的話題探究成果報告。
(2)專題展示。在學完一個單元后,讓學生就本單元的相關話題或同學生商定的話題,以小組為單位,集中在規定時間,比如用一節課的時間,做專題展示。
三、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1.中學階段的口語教師必須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必要的系統培訓,不斷“充電”,更新知識,積極提高自身英語素質,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適當用流利而標準的英語組織教學,營造一個“人人講英語,人人愛英語”的學習氛圍,以培養出高素質、高能力的外語人才,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運用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
2.創造學習環境,營造英語口語氛圍。首先,在學校開創良好的口語第二課堂,給學生創造口語實踐的機會,如此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要經常舉辦一些英語角、英語廣場等集體英語口語活動。其次,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伙伴練習,在沒有搭檔的情況下就自言自語,跟自己用英語交談,充分利用這種條件,讓其發揮效用。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并爭相充當主角,有目的地培養、訓練、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再次,利用一些場合進行真實的口語訓練,如餐廳超市、醫院、旅游景點,等等,要求學生主動用英語交談,還可以自言自語,跟自己用英語說話,提高口語能力。
3.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是每一位教師奮斗追求的目標。素質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素質是外語素質教育能否真正得到貫徹落實的關鍵所在。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和我國外語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效率的高低,關系到我國外語教育教學的成敗。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推動者和促進者,是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和指導者。開展英語課外活動,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擴大知識領域,了解本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新信息,而且要多方位培養自己的興趣和特長。
總之,英語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如果我們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授課水平,努力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努力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則一定會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英語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解讀.
[2]Jeren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中小學外語研究.華東師范出版社.
[4]王勃然,王大青,張春良.論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原則及方法[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