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梨芬
摘 要: 新《綱要》在語言領域內容和要求方面,提出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理念上,教師從最基本的興趣激發開始,用講述活動吸引孩子;在行為中,教師通過突破、改變、創新,讓講述活動“愉悅”孩子;從理念到行為,從表述、傾聽到評價,讓孩子成為講述活動的主人。
關鍵詞: 興趣激發 講述能力 幼兒園語言教學
如何開展講述活動?選擇什么樣的內容講述?怎樣引導幼兒講述?講述的評價標準如何……這一系列問題都讓我們感到講述活動不好上。在與一些老師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實踐研究后,我有了以下一點心得體會。
一、從最基本的興趣激發開始,讓講述活動“吸引”孩子。
“興趣是學習的源泉”、“興趣是學習的基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等等,這些描述都向我們傳遞著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在講述活動中,教師一般不會給孩子一個固定的故事范本,往往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孩子觀察圖片或事物,表達對圖片或事物的理解,逐步建構出故事情節,最終形成完整的故事內容。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始終要處于思考、參與中,可能比較乏味。因此,在開展講述活動時,我們首先要考慮興趣的激發。
1.合適的講述內容直接決定孩子講述興趣的激發。
選擇合適的講述內容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合適表現為:(1)講述的內容是否符合各年齡段孩子的認知特點。小班講述內容不要多,圖片不宜超過四幅,情節要簡單、一目了然,用完整的一兩句話就能表述完,不適合讓孩子講述對話、對心理活動進行描述。中班可適當增加難度,嘗試加入一些形容詞和簡單對話。大班無論是在講述內容還是要求上都要更進一步,特別是一些想象內容和簡單心理活動的加入。(2)講述的內容是否貼近孩子的生活。從孩子的生活、學習經驗出發,選用的講述內容一定要是受孩子歡迎的。(3)講述內容的選擇是否從孩子興趣出發。
2.教師的指導觀念逐步影響孩子講述興趣的增減。
在開展講述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要貫穿整個講述活動,因此講述活動中教師的指導很難,且課堂中突發性、隨機指導很多。活動中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吃力”地引導著,孩子們的反應卻不是很熱烈。另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們興奮、激烈地討論著、表達著,而老師卻感覺整個講述內容跑題了,孩子們的思維拉也拉不回來,自己不知怎么指導。
其實,這兩種情況的發生和教師的指導觀念是分不開的,前者教師控制得比較多,希望孩子的每一個回答都在自己的控制中,一旦發現孩子“跑題”,馬上開口將孩子拉回來。在這種活動中,孩子們會逐漸喪失對講述活動的興趣。后者在指導觀念上比較開放,給孩子們很大的空間,允許他們自由想象、講述,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思維開闊了,但語言發展是得不到發展的,他們往往不能用簡潔、合適的語言表述一個問題。
因此在講述活動中,教師的指導觀念首先應該是開放的、自由的,千萬不要讓孩子局限于老師設計的講述內容。其次,教師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指導要求不同,小班一般引導孩子表述出完整的一句話,中班是簡短地描述一段內容,大班是完整、流暢地進行講述,且有自己的思考與想象。再次,教師應教會孩子講述方法:由簡單的表述到加入一些詞組,再到學會簡潔概括地表述。最后,教師的指導要有一定的機智,面對突發問題能巧妙應對、收放自如。
二、在突破、改變、創新中,讓講述活動“愉悅”孩子。
有了合適的講述內容,在正確指導觀念的引導下,我們要努力組織活動。講述活動應能帶給孩子參與快樂,體驗學習趣味,而不要“因為大人要學習而學習”,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定的變化。
1.突破傳統提問模式,使講述活動不再“枯燥乏味”。
在講述活動中,為了能很好地引導孩子理解、講述圖片的內容,組織者一般都會設計這樣一些問題:“圖片上有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會說些什么?”“最后怎么樣了?”試想一下,每次講述活動都是我們出示一些圖片或實物,然后提出以上幾個問題,別說孩子,連我們都會覺得枯燥乏味,因此講述活動中的提問要進行變化。在一些活動中,我們嘗試提過這樣一些問題:“這幾幅圖片你看懂了哪些?”“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誰看懂了***不明白的地方?”“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對比一下前面一系列問題,我們感覺后者的這些開放性提問更能體現以孩子為主的原則,允許孩子之間存在差異,并通過同伴間的互助提高自我能力,知識和能力的獲得不僅僅依靠教師的“講”。
2.改變固定的教具材料,使講述活動不再“疲勞單一”。
講述活動中,我們的教具大多是固定的圖片。為更好地調動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可在教具制作上動動腦。可進行的改變有:(1)圖片教具的形象色彩更漂亮些,可打破原有方方正正的圖片設計。(2)在設計上,可用一些活動的、隱藏性的東西。(3)利用PPT演示文稿制作一些簡易的動畫,配以一定的情景設計活動。(4)其他手段的介入,如木偶、實物等。總之,活動教具要進行一定的改變,使整個活動有趣味得多。
3.創新活動組織形式,使講述活動不再“一成不變。”
根據不同活動內容,我們在活動組織、設計上可動一動腦。如講述活動《猴大哥》中共有四幅圖片(圖一猴大哥吃完香蕉把香蕉皮往窗外扔;圖二猴大哥抱著皮球往外跑,旁邊有一個香蕉皮;圖三猴大哥摔了一跤;圖四猴大哥頭上起了一個血包),在活動組織時,我以逆反順序出示圖片(出示圖四問:“猴大哥怎么了?猜猜為什么會這樣?”——出示圖三問:“是什么原因猴大哥摔跤了?”——出示圖二問:“會是誰扔的香蕉皮?”——出示圖一,揭示謎底)。孩子們在理解圖片的同時,發揮想象力,不斷推測、講述,最后結果出乎孩子的預料且印象深刻。整個活動中孩子注意力集中,且活動積極性很高。
在實踐中,我們總結出在講述活動的設計上,可加入這樣一些方法:(1)排圖法,出示圖片時打亂順序,激發幼兒主動觀察、排序的興趣。(2)小圖書法,將該講述的幾幅圖片裝訂成一本本小書,人手一份,共同觀察、講述。(3)懸疑法,如以上兩個例子,整個活動創設情境,制造懸念,激發表達愿望。(4)游戲法,在活動過程中加入一些情景性角色游戲、音樂游戲等,如《熊瞎子告狀》這一活動中,我們可請孩子們扮演角色,體驗判案過程。(5)延續法,將圖片、道具等投入區角,讓孩子在延續活動中積累、發展。
三、從表述、傾聽到評價,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人。
1.主動傾聽,獲取經驗。
語言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由“聽——說”關系構成的,之所以說可能,原因在于聽。傾聽是交流表述的開端,因此要幼兒學會說,就要耐心地聽。在耐心的傾聽中,他們能接受來自教師、同伴的信息,在別人的基礎上累積經驗、獲得發展。在講述活動的開展中,發現孩子們可能會積極地說,但對于“主動地傾聽”是非常沒有耐心的(特別是聽同伴說)。于是在活動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聽。實踐中,一方面給予表揚、獎勵,不但要肯定“說”的孩子,還要贊美能“聽”的孩子。另一方面不但在教師與幼兒間進行對話,更要在幼兒與幼兒間進行對話。當一個幼兒說完后,教師不要急于評價,可以這樣問其他孩子:“你們覺得他講得怎么樣?”“我聽到***用了一個好聽的詞語,有誰也聽到了?”“***小朋友說的你們聽明白了嗎?有什么地方明白”……面對孩子拋過來的球,教師不再是唯一的接球者,學會讓更多孩子“接球”,何愁孩子不主動積極呢?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人,傾聽便會主動得多。
2.大膽評價,共同成長。
在課堂中,“別人講述——自己傾聽——自己回應”是一個拋接球的過程。拋接球的主體不單單是教師與幼兒,還應有幼兒與幼兒。在講述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避免不了對講述內容的評價。以往擔當評價角色的往往是教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我們要在實踐中逐步嘗試讓幼兒參與評價,發現不但孩子積極性高了,而且自信心和語言能力都獲得了提高。當然,讓孩子評價不是隨隨便便的,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要求。我們可從這幾個方面引導孩子評價:表達是否流暢?能否運用一些優美語句?在表達過程中,是否有感情等。這樣的評價方式受到了孩子的極大歡迎,在“說、聽、評”的過程中,他們真正體驗到成為學習主人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