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
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構建開放性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教學理念已然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也成為語文教師設計教學的目標。在高中語文選修課堂上,面對散文教材,該如何實踐這一理念呢?作者結合《老家的樹》一課的教學加以分析。
關鍵詞: 自主選擇 自我探尋 拓展延伸 《老家的樹》
郭楓的《老家的樹》一文,收錄在語文版選修課程《中國現當代散文鑒賞》中,在抒情散文中,這是一篇懷念故土的代表作。筆者認為,在設計本課教學之前,首先必須明確這是一篇選修課文,而高中選修課程開設的一個重要理念是: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展。選修課作為必修課的拓展和延伸,教師如果再用傳統散文教學的框架限制學生,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散,那么選修課就失去開設的意義。另外,從這篇抒情散文的特點出發,這是一篇機構嚴密、文字暢達、襟懷坦白的“純文學”之作,如果走“梳理文章結構——體會文章情感——品味語言特點”的老路,則是對學生思維的禁錮,學生的審美體驗更是無從談起。這是一篇很適合高中生品讀的散文,教師應該好好引導,讓學生的思維在躍動中閃光,真正獲得美的體驗。
一、自主選擇,自由品讀
既然是選修課,它的意義就在于“選”,正如新課程標準所說:選修課“更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老家的樹》一課圍繞“故鄉的樹”,用四季中的四種樹抒情,這四種樹將課文分成四個部分。筆者在本課教學的設計過程中明確了讓學生“自主選擇、自由品讀”的教學思路,并且把這一思路用教學目標的形式加以呈現,讓學生第一時間明確:老師并不是要求我們面面俱到,而是在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進行品讀、玩味。這一目標的制定,不僅讓學生明確了本課學習的目的,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確定了目標片段后,通過反復誦讀,不僅對作者的情感有了深刻的了解,更對本文揮灑自如、放達不拘的語言風格有了深切的體會,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課文只是一個載體,通過對課文的解讀讓學生的思維躍動起來,在閱讀中獲得審美體驗和情感上的愉悅,進而提高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意義所在。
二、自我探尋,主動發現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們不能忘記文學作品本來就是“多義性”的,這決定了語文課堂的“開放性”,加之學生不同的性格氣質和成長經歷決定他們對作品解讀的差異,如果教師依然堅持傳統閱讀教學方法,把所謂的對課文的“權威解讀”灌輸給學生,則不僅會禁錮學生的思維,更會剝奪散文教學的意義。我們應該尊重學生“主人”的身份,傾聽他們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主動發現”的策略讓學生的思維自由躍動,而他們個性化的感悟也讓筆者欣喜不已:“作者年過半百,客居他鄉,他對故鄉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思念,這種鄉愁已經銘刻進他的生命,‘不思量自難忘——美哉!”“全文洋溢著作者真誠的愛,這愛之所以動人,是因為純粹,因為‘赤誠相見,我覺得作者不僅是‘想回家,他的魂已經在故鄉的土地上徘徊許久了——壯哉!”“文中的樹,不單是樹,就像《白楊禮贊》一樣,樹是人的寫照,家鄉的人民生命頑強、默默奉獻、敢于拼搏,作者愛祖國,更愛祖國的人民——得其所哉!”
學生的個性化解讀使我一次又一次振奮,給他們的思維松綁,他們就能躍動,就能閃光,這些閃光點是那么可貴。整個課堂,因為學生的自我探尋而無比豐富,怎一個精彩了得。
三、拓展延伸,整合內化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高二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教師應該在課堂內外或布置閱讀任務或分發閱讀材料,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擴展閱讀,讓學生把閱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更激發他們的閱讀思維,引導他們積累、感悟,進而提高綜合素養。
然而,閱讀的拓展延伸不是盲目的,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做足準備,為學生精心挑選最適合的“材料”,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教師針對課文挑選的“拓展材料”首先必須是在情感和內容上適合學生,更重要的是作為“補充”的閱讀材料,必須與所學課文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比如相同的主旨、相似的結構或相近的語言風格。這樣的“補充閱讀”讓學生很快找到二者的關聯。二者互相促進,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獲得閱讀感悟,更有利于他們的積累整合,從而把所讀通過充分理解內化為“素材”,有效提高閱讀效率,提高文學素養。
教學《老家的樹》時,筆者為學生準備的“拓展材料”是史鐵生的《合歡樹》,該文收錄在人教版《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流露出的對母親的款款深情動人不已,在情感力度上不亞于《老家的樹》,而二者還有一個可貴的共同點,就是以“樹”為意象,寄托情感。
郭楓筆下的那些樹,是和他的“生命一塊兒茁長起來的”,它們讓作者青少年時代的記憶全部復活了——樹,就是作者刻骨銘心的鄉思。學生在領悟了郭楓文中的深情之后,繼續閱讀《合歡樹》,閱讀效率和領悟能力明顯提高:很快在《合歡樹》中感悟到作者往昔錯對母親的自責,“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愧疚——樹,就是作者對母親的難以抑制的思念。
這樣的拓展延伸,既加大了學生的閱讀量,又提高了他們對抒情散文的領悟能力。兩篇文章的閱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學生已然在情感體驗中實現了素材整合內化。
四、結語
正如贊可夫所說:“我們要讓學生研究某一事物時,既能從一個角度看問題,又在必要時,改變角度看問題,或者同時從幾個角度看問題。”語文教學,尤其是選修課教學,更應該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教師不應限制學生的思考、束縛學生的思維,相信,給學生一個自由的舞臺,他們的思維就能在躍動中閃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