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摘 要: 為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克服形式主義,追求有效的朗讀指導:朗讀能力的培養應有清晰的目標;朗讀指導要具體,有明確的針對性;朗讀指導要富有層次感,體現過程性;朗讀指導既要關注共性,又要關注個性。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朗讀能力 指導策略
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朗讀是語文教學一種傳統而有效的教學方法。語文課堂如果缺失了瑯瑯的讀書聲,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特色。然而,課堂上學生讀書次數多了,朗讀方式多了,未必就能促進朗讀能力的提高。只有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發展。
一、朗讀能力的培養應有清晰的目標
關于朗讀能力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對低、中、高三個學段的學生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中最突出和重要的一條就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句話在教材中出現次數最多。“正確朗讀”中的“正確”蘊含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語文教育專家對這一要求早已進行了細化,認為正確應達到讀書時“不丟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復、不顛倒”,一線教師也在教學實踐中努力體現這一要求。關于“流利”朗讀的細化要求,應體現在“句讀分明、停頓恰當、不唱讀”等基本功訓練上,然而,處理不好停頓、喜歡唱讀是很多學生經常犯的毛病。針對這一現狀,教師應該在閱讀訓練環節中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地進行指導和訓練,以期達到朗讀目標的基本要求。但是,據筆者觀察了解,低段的朗讀要求常常被無形拔高,不添字漏字、不讀破句尚未達到,就急匆匆地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到了中高年級,朗讀指導要求表現出模糊性和籠統化。面對內涵豐富、富有情感的語段或句子,教師總會提出模糊性的要求,如“你能帶著敬佩的感情讀一讀這段話嗎”,至于“敬佩”這種感情學生是不是真的體驗到了?學生朗讀的語氣、語調和節奏是不是表達出了這樣一種情感?不得而知。其實,這是一種“穿靴戴帽”式的朗讀指導,教師以自己的朗讀體驗取代學生的朗讀體驗,將自己的情感強加于學生頭上。特級教師于永正認為低年級有時候要“領讀”,要求小朋友讀得流暢、自然,像說話一樣。初讀課文時,讀得正確、流利是主要目的,有時候可以相機處理一些字、詞,還要根據學生讀中出現的毛病,隨機糾正。總之,這一環節要扎實,不惜花費時間。如果教師在所有閱讀課上都堅持這么做,則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會立竿見影。
二、朗讀指導要具體,有明確的針對性
朗讀是一種語文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體現出一定的層次,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如果朗讀指導不具體,針對性不強,就會停留在為“讀”而讀的層面,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讀,只有量的增加,沒有質的飛躍。缺少針對性、導向性,還表現為:教師的指導走向極端,一是評價不足,二是評價過火。所謂“評價不足”,指學生讀后,教師要么沒有評價,要么漫不經心地應一個“嗯”字。其實,仔細思量,這樣一個簡單的“嗯”字是不能給予學生切實指導的,這是一種“蜻蜓點水”式的指導。而“評價過火”則指教師指導、評價語言“言過其實”,分寸掌握得不好,不是那么恰如其分。如“你朗讀得真好”、“大家都應該向你學習”之類的溢美之詞。對于一些教師來說,這已形成一種程式化的朗讀評價,看似鼓勵有加,實則會使學生覺得“朗讀如此輕而易舉”,甚至陷入云里霧里、沾沾自喜。究竟“好”在哪里,“大家應學習”什么,朗讀者和“大家”也是一頭霧水。
泛泛而評是無效的指導,缺少針對性和指向性,久而久之導致學生的朗讀流于形式、浮光掠影,不能有的放矢,給學生指出改進方向。為此,教師的朗讀指導要追求具體,有明確的針對性,注重引導學生抓住具體字詞感悟,讓學生在感悟中練習朗讀,促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實踐中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三、朗讀指導要富有層次感,體現過程性
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有兩個層次,即“讀而得意”和“讀而得言”,只有這兩個層次完美融合,才能提高朗讀能力。“讀”是感性的,“思”是理性的,感性的讀與理性的思和諧結合,才能步入“朗讀”的理想境界。有些教師僅僅關注讀的“感性”,要求學生讀出人物的一些思想感情,停留在“讀”而得“意”的層面,不能向理性思考深入推進。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聽慣了課堂上的瑯瑯書聲,不想讓課堂因為學生的靜思默想變得沉悶、冷場。事實上無法潛心靜思,就無法進入更高層次的“讀”的境界。有時在朗讀訓練中,學生的讀只是結合自己初步的、膚淺的理解著意突出了某個詞語。此時教師可以抓住機會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鼓勵學生通過富有個性的朗讀傳達自己的深層體驗,這樣的“讀”才具有深度和張力。
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在朗讀實踐過程中逐步發展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重對過程的評價,不能只關注結果。學生學習怎樣用朗讀表達的過程,就是朗讀能力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指導跨越了朗讀的“過程”,直接邁向了“結果”,造成學生朗讀時沒有得到實質性訓練,能力無法得到應有的發展。
四、朗讀指導既要關注共性,又要關注個性
教語文要教出魅力,讀課文要讀出個性。不同的學生在個性、閱歷、知識背景等方面各不相同,語感能力各有強弱……這些因素使朗讀活動染上了個性化色彩。因此,在朗讀指導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共性,又要關注個性。例如,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時,執教者指導學生品讀文中描寫彭德懷喜愛大黑騾子的句子,學生讀后,教師評價道:“從你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一個字——‘愛。”教師聽后感受到了“愛”字,是否代表所有學生都感受到了?即便感受到了一個“愛”字,是否所有同學都必須像他一樣讀呢?其實,不同的學生心中蘊藏著不同的“愛”,不同的學生表達“愛”的方式各不相同。在朗讀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學會用個性化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教師應珍視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與獨特體驗,鼓勵學生通過朗讀張揚個性,讀出水平。那種重共性、輕個性的朗讀指導只能泯滅學生的個性,將學生引入鸚鵡學舌的尷尬境地。
參考文獻:
[1]于永正.于永正語文教學實錄薈萃[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1(第1版).
[2]戴字蘭.略談朗讀教學的層級訓練[J].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2(05).
[3]金焱淼.發展學生朗讀能力之我見[J].小學教學:語文版,2008(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