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化教育”轉向到“大眾化教育”,人們可以普遍接受高等教育。下表數據顯示,我國高校從1999年開始擴招,到2013年當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已達700萬,2013年堪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如何使學生主動設計與管理自己的職業生涯,促進學生就業觀念的建立與轉變,提升畢業生的就業主觀能動性,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2001~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統計表
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理念是美國學者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它從促進人生健康發展和組織協調發展的視角出發,使最初的職業指導更加貼近求職者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末,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從歐美傳入我國,并引起我國教育界、學術界、企業界的高度關注。隨后,一系列的教學書籍和學術論文相繼出版發表。經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發現很多文獻是基于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方法的設計與研究,未能就職業生涯規劃發展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相互融合與滲透做深入的研究與探索。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我國只是近幾年被廣泛關注的學科,目前還屬于起步探索階段,相關的參考資料也相對較少。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課題組成員在承擔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課程教學工作的同時,還承擔專業課程教學工作,發現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較好地指導學生接受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也不能較好地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選擇自己的職業。在查閱國外文獻后,受美國國家創業指導基金會(The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NFTE)創業教育模式的啟示,提出了“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就業啟航模式研究”的教學理念。該理念旨在通過自身優勢,結合專業技能培養,使學生建立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度,引導學生規劃自我,并以職業生涯規劃為軌跡,為謀職擇業做啟航,從而探索具有本土化特征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多,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近年來需要解決就業崗位首要考慮的群體。為解決這一問題,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教高廳[2007]7號),并要求把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和對學生的就業指導納入教學計劃。為達到這一培養目標,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應重視對學生的職業規劃素質培養。這樣一方面能使學生建立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度;另一方面,也能針對出現的各種問題,指導學生及時修正偏差、調整職業生涯發展軌跡,為就業奠定基礎。
職業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強調的是專業技能的培養;顯然,專業技能為學生的硬素質。面對變化如此快的信息時代,學生具備的專業技能要求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而進一步學習和提高,能快速而準確地適應這種快節奏的變更以及職業、角色的轉換。然而,面對職場多方面壓力的挑戰,許多學生無法面對、適應和處理這一系列問題,出現抑郁、退縮等消極想法,導致對政府、學校的不滿。為改善這一現狀,應對學生注入職業生涯發展理念,引導和教育學生以自我發展為目標,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找準自己在職場中的定位點。因此,職業生涯發展理念應作為學生的一種軟素質進行長線培養和教育,這將對學生的人生航標起到重要的決策作用。
1.將職業生涯規劃納入教學體系。教育的成效最終體現在學生成才以及學生對社會的貢獻度,而學生就業質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學校教育的辦學水平。學生作為學校的加工對象,學生的就業就如同工廠銷售產品。銷售產品需從生產環節開始抓起,優質才能優價。同樣的道理,學生的就業服務與指導工作應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從學生入學伊始抓起,而不能等到學生畢業前夕才做。為此,通過構建全過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體系,將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人才培養專業課程教學計劃,從學生入校的第一學期向學生傳授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通過職業拓展課程的延展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提升。
2.職業生涯規劃遞進分步實施。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學校的產品,是被加工的對象。教育行為理應按工程化的思想設計、組織與培養學生。在借鑒美國NFTE創業教育模式的前提下,結合我國國情,嘗試探索了“四階段”培養模式(如圖所示)。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喚醒為起點,以謀職擇業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培養為重點,以“校中廠”生產實習為載體,以基于職業發展教育的全程化職業規劃輔導為特色,通過“四階段”培養模式的實施,促進學生就業,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職業生涯規劃“四階段”培養模式圖
第一階段: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喚醒期。針對大一新生,在第一學期時邀請創業成功人士和優秀校友來校舉辦講座、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進行創業成功人物生涯訪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活動,讓學生多方位、多層面地了解社會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初步確定從事的行業與職業,做好就業指導第一步。
第二階段: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理念培養期。在第二學期,組織安排學生參加專業實踐活動,使學生盡早了解專業知識在實踐和工作中的應用。以筆者所在學院測繪工程系為例,在教學計劃中制訂“兩輪頂崗實習”,分別安排在第二學期和第六學期進行,將“頂崗實習”任務作為職業拓展課程教學內容。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通過協同工作,提升專業技能與團隊協作能力;同時,由專業指導老師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老師共同指導,重點培養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參加國家級專業技能比賽,從而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學生通過參加頂崗實習,對本專業和本行業有了初步的了解,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能夠為就業做好知識儲備。
第三階段: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理念體驗期。通過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規劃書大賽,舉辦參加多種競賽活動;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申報、創業園項目申報,開展“校中廠”生產實習及成果的推廣運用,提升學生的創新與創業能力,使學生嘗試創業體驗。此階段,學生已步入大二,各專業學生進入專業課程的深入學習,雖然各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會在一定程度上按基于工作過程的理念傳授學生,但仍要堅持把職業生涯規劃發展思想作為長線教育,進一步為就業做鋪墊。
第四階段:職業生涯發展理念修正期。學生進入大三學習期,思想上更加成熟,多處于畢業設計或頂崗實習階段。在尋求實習崗位或單位的同時,體驗到求職的艱辛或喜悅,經過在企業實習或工作后,會逐漸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調整,并會更加明確就業所從事的崗位、職業,開始就業啟航。
通過“四階段”培養模式的教育,每一階段都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及時調整偏差,課程教學也擺脫了傳統教學活動形式。堅持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理念不間斷,通過頂崗實習、技能大賽、科技創新、創業園等多項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結合專業特點,綜合培養學生的軟、硬素質,更加合理、科學地指導學生步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