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教學建議扼要闡述了如何“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能力”的新課題,其目標主要是想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來“拓展思維空間”和“提高閱讀質量”。針對現代文閱讀探究題型教學進行教法初探。
關鍵詞:探究性閱讀;教學實踐;答題指導
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已經在陜西實行七年,課改方案的全面實施,其中要求探究課堂教學成為課改后較長一段時期的教學主旋律。因而高中語文探究性的閱讀教學,成為我們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高中探究性閱讀的具體實踐
結合對“探究性閱讀教學法”的探索,結合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些比較實用且比較成功的具體方法和操作程序,就整個高中三年的閱讀教學內容來說,我認為要整體考慮、分段安排。具體說來可分三個階段:
1.個性愛好探究性閱讀階段,這一階段適用于高一學年,主要講閱讀個性。在這一階段,特別需要教師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開。優異的語文成績主要得益于自覺廣泛的閱讀。當然,說是由著學生“性子”閱讀,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閱讀進度、專題選定、材料收集等都要由教師精心策劃,最終要求學生形成閱讀專題總結。否則,閱讀會成為“放羊式”閱讀,高興而起,無果而終。
2.教師指導探究性閱讀。高中生面對的是高考,所以其閱讀就不免帶有很強的功利性。教師要借助第一學年個性閱讀已經形成的探究習慣和方法,促成學生的閱讀成為自覺,要讓學生的視線收縮到老師指示的體裁上,并要求他們把興趣愛好閱讀的經驗自覺地加以運用,且要引導學生基本定型對各類文體的閱讀技法,盡量使學生參差不齊的感悟能力、認識能力趨于統一。
3.應考探究性閱讀。第三學年直接為高考服務,要求學生把已錘煉到手的探究性閱讀本領,針對高考閱讀題進行探究性閱讀訓練。高考閱讀試題的答案雖然是開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內容、作者觀點態度的限制。因此,必須要求學生答題逐步趨于科學化、規范化。規范閱讀和規范答題可以說是高三學年的主要任務。
二、高考現代文閱讀探究題型答題方法的講授
高考語文試題中選做的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都存在這樣一個壓軸題型,那就是對文本相關知識的探究。文學類文本鼓勵多元解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甚至可以從正反對立的角度設題,作品的內涵豐富而有韻味,正如《陜西省(語文)考試說明》: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文學類文本選材時往往會選名家之作,如莫泊桑的《保護人》、遲子建的《泥濘》、汪曾祺的《侯銀匠》和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林沖見差撥》,作品的主旨大凡是環境與命運、情與法、情與理的沖突,在這些沖突中又彰顯人性的光輝和永恒的人文關懷。傳記類文本的傳主都是有高遠追求和高尚情懷的正面形象,如袁隆平、謝希德、梁漱溟、楊守敬;新聞類文本則體現時效性,注重彰顯時代精神,如《夢碎雅典》,要求結合奧林匹克精神來談認識。
因此,我們得出這樣的依據得分點答題的方法技巧。無論是文學類文本閱讀,還是實用類文本閱讀,涉及的題型均為8分。我們可以將答題步驟定為:第一步,明確觀點。即結合題干的信息及問法,得出相應的觀點;第二步,依據題干的提示在文本中尋找答題區間,結合觀點,篩選信息證明觀點,此步驟必須全面,一般最少答兩點;第三步,根據不同文本,組織語言升華主旨,談自身的看法、見解、啟示等。這時,文學類文本閱讀要涉及作品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和作品意蘊,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涉及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探究性閱讀教學的模式具有明顯的實踐意義,對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有較好的促進作用,更加貼近了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也有利于學生高考語文的備考。
參考文獻:
詹燕.研究性學習與語文閱讀教學[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4).
作者簡介:潘新莉,女,1981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陜西省西安市學大教育培訓中心,研究方向: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