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認為歷史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逐步推進教學手段的改進,問題式教學法的運用,在教學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問題式;學習;教學
一、問題式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要讓學生積極尋找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可以設置一些反思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jiān)控,并做出相應的調適。如,最后多問一句,回答這類問題該注意什么,讓學生自己反思答題思路和方法,得出這類問題的答題規(guī)律。
2.要充分了解學情,“因材施教”。教師要盡量收集每個學生的學習資料,彼此了解。每個問題的設置和提問都盡量因人而異,同時,讓有共同學習方式或有互補學習方式的學生在一起進行合作學習,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如,在上課中分組討論。
二、問題式教學問題的設置要具有啟發(fā)性、探究性
1.問題的設置要反復推敲,要能啟發(fā)學生思維,要是學生能夠明白題目的內涵,弄清答題的方向。要設置一些具有可探究性、能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問題,要從歷史學科的領域內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歷史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表達與交流,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2.問題的設置還具有參與性和開放性。如,在講“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時,分組討論:從經濟、政治和思想等層面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地位和歷史作用。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能力水平把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該題是從歷史學科領域確定研究主題,通過對中國社會進程的關系,獲得對中國近代史的整體認識,進一步理解經濟與政治思想的關系,這樣的問題才是較高層次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探究,使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的認知策略,完成知識的構建與運用,促進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改變與完善,不斷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使之獲得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動力,為其終生學習做好服務。
參考文獻:
張瑩.高中歷史體驗式教學模式探究.遼寧師范大學,2012-
03-01.
作者簡介:馬芳蘭,女,本科,就職于青海省大通縣第三完全中學,研究方向:高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