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要:《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之作,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它進一步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依據、基本條件、發展目標以及根本保證,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前進的道路。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共產黨宣言》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依據
和諧是矛盾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體現著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但和諧并不等同于矛盾的絕對同一。和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只有在矛盾雙方處于平衡、協調、合作的情況下,事物才展現出和諧狀態。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是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實現的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和諧的本質就在于協調事物內部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發展的狀態。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主義關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的基本原理,在《共產黨宣言》中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兩大基本階級——資產者和無產者,考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提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決定社會的發展形態,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發展時,而社會中的資產階級文明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發展已跟不上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變化發展時,也就是當生產關系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時,社會的不和諧因素就會不斷暴露出來。由于機器和分工的推廣,分工越來越細,勞動量不斷增加,無產者的勞動也日趨單調和機械化,無產者不僅要面對資產階級廠主的剝削還要面對房東、小店主等另一部分人的剝削,這就使得資產者和無產者的矛盾日益激化,為了尋求和諧的生存方式,無產階級開始走上了聯合反抗資產階級剝削的道路。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過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論證了不和諧的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和諧的社會主義制度必然建立,從根本上與烏托邦區分開來,使得和諧社會理論由空想變成科學。
二、《共產黨宣言》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
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無產階級在取得革命勝利之后,應優先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進而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不斷發展生產力,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這樣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當然,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發展生產力、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生產力的高度發達是社會和諧最基本的前提和物質保障,社會主義不可能長久地建立在比較落后的物質基礎之上,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必須要有生產力的充分發展,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3]因此,沒有高速發展的生產力,就沒有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更談不上社會和諧;反之,不能構建和諧社會,人民無法安居樂業,生產力也就很難得到發展。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由于我們黨在經濟建設中缺乏經驗,加之對生產力標準的認識產生了偏頗,沒有正確理解“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2]”一味堅持計劃經濟模式,使得社會主義建設遭受了巨大曲折。后來,鄧小平同志指出,“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都是經濟手段。”這就是說市場經濟不姓“資”也不姓“社”。徹底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堅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并指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屬性。繼而,江澤民把發展看作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胡錦濤強調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是增強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濟、政治、社會意義重大而深遠。人民生活經濟水平提高,文化素質提高,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提供和諧的物質基礎。
三、《共產黨宣言》揭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的目標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這個聯合體做出了進一步解釋,他認為這個聯合體是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級的新社會,它的基本目標就是社會中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把“自由人的聯合體”看成是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價值目標不是偶然,這是他們對自己以往思想的高度總結,特別是對德國古典哲學自由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共產黨宣言》的“自由人聯合體”思想一脈相承的。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對“自由人聯合體”思想在理解上產生了偏差,將會給和諧社會的建立以及人民的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例如:斯大林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對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作了片面的理解,很少講民主、自由、個性、人道,很少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就導致了實踐上階級斗爭嚴重擴大化,民主、法制不健全,個人的自由受到不應有的限制,嚴重損害了社會主義的發展。因此,我們黨在借鑒歷史,總結經驗的同時,不斷摸索,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2005年,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專題研討班上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4],充分體現了和諧社會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更是突出了人民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中國夢”是由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個體夢”匯聚而成的,每個人的“夢”都是對“中國夢”的最終“圓夢”做出的貢獻。每個人的夢想必定與國家民族的夢想密切相關。“中國夢”,離不開個人的成長與成功,“中國夢”更需人人給力。再次強調了和諧社會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四、《共產黨宣言》關于和諧社會思想的內容
《共產黨宣言》中直接引用了“社會和諧”的命題,蘊含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容。1883年德文版序言第二段指出:“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因此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以來)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即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之間斗爭的歷史;這個階級斗爭的歷史包括有一系列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 ,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任何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劃分和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控制下解放出來。”[1]
馬克思、恩格斯還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2]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寫《共產黨宣言》之前就明確意識到了,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巨著中就寫道:要消滅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狀況即不人道不合理狀況,必須“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另一方面,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2]另外,馬克思、恩格斯也明確指出了,“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它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產黨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5]。“在實踐方面,共產黨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推動運動前進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比其余的無產階級群眾優越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2]《共產黨宣言》指出,“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階級正當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
五、《共產黨宣言》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
19世紀30- 40年代,歐洲爆發了三大工人運動,然而這些運動都以失敗而告終,歸根到底就在于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才是實現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為了實現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無產階級的徹底解放,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必須建立起強大的工人階級政黨。 共產黨是無產階級中最先進的部隊,共產黨始終以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全局利益為重,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社會關系,“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是無產階級的政黨,代表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利益,代表無產階級運動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這是因為建設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長期的、歷史的過程, 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 只有共產黨才能完成領導建設和諧社會的歷史任務。因此,堅持黨的領導,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
六、《共產黨宣言》對當代和諧社會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共產黨宣言》熔鑄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黨的學說,闡明了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它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以及無產階級運動的必要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還為我們描繪出未來和諧社會的美好前景,而且清晰地為我們指出了實現共產主義、達到和諧社會的正確路徑。《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問世,為無產階級革命者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依據。
《共產黨宣言》向我們闡述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一系列觀點,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走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時期,每一個共產黨員更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四風”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覺悟和素質,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改革的方向。《共產黨宣言》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對于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188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葉志堅.《共產黨宣言》與和諧社會構建[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7(1):3.
[4]胡錦濤.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05.
[5]方愛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歷程及其當代建構[J].安徽大學博士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