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當代很多畫家在探索具象寫實與意象表現融合和轉變,通常有如下幾方面原因:(1)照相術的影響;(2)具象審美的疲勞;(3)時代發展的需要;(4)繪畫者經濟效益的需要;(5)畫家年齡和精力的原因;(6)個人繪畫造型水平現狀的選擇;(7)個人個性化的體現。意象元素正在當代畫壇盛行,當代的意象風格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以具象寫實為基礎,寫意為襯托,同時在色彩上引入了印象派的元素。
關鍵詞:繪畫;具象;意象;轉變
在我們身邊時常有一部分專業或業余的繪畫朋友,存在著一種復雜思想,為自己的繪畫語言向何外發展而苦惱。常在為自己堅持具象、意象、抽象的表現方式而左右徘徊,針對這個問題本人想談談自己的理解。
首先,從宏觀的方面來說,我們的藝術是為大眾服務的。人們走進繪畫展覽的現場,首先是想從中感受美的。當然啦,繪畫對觀賞者是有教育功能的,這是潛移默化的。但這其中,觀賞者最主要的還是以感受美、欣賞美為主要目的。
當年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求我們在藝術的形式上“百花齊放”,藝術的風格可以多樣化;在學術上要求“百家爭鳴”,只要你是優秀的,我們都允許其存在。從繪畫的創作者來說,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被人們接受,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別人認同,我們就要分析我們的欣賞者,他們希望看到我們什么樣的形式和內容的作品。說實在的,在具象、意象、抽象的風格作品中,普通人民大眾絕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具象寫實的,相當一部分人喜歡意象,極少部分人喜歡抽象。風格沒有優劣之分,選擇風格的人也沒有優劣之分。我們不能說選擇具象的人低俗,選擇意象的人高雅,選擇抽象的人高貴。要知道,這僅僅是人們的一種喜好,不能說明什么問題。
畫家們的風格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早年普遍是具象寫實的,后來才發生了變化。通過研究發現,之所以有相當一部分畫家改變傳統的具象寫實風格,通常有如下原因:
一、照相術的影響
自照相術發明以來,人們對架上繪畫的存在性產生了動搖。塞尚理論的形成,更使傳統寫實繪畫的發展面臨著沖擊,自此,寫實繪畫從輝煌步入低谷。然而,很多畫家認為,寫實繪畫不僅沒有消亡,反而在經歷了當代繪畫風格變換之后,以更強勁的勢頭迅疾發展。寫實繪畫要“重意”“尚意①”,唯此,才能與照相寫實區別開來。
二、具象審美的疲勞
人們長期以來就是對具象作品的欣賞,時間久了就喝望能夠出現一些新的面孔,這不足為奇,世上沒有自足之人,人性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特別是現當代社會中,求新求異求變思想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審美方面也一樣,長時間欣賞一個面孔,人們心底就希望有所變化。
三、時代發展的需要
在如今的社會快節奏環境下,人們對中規中矩的繪畫形式在心理上產生了不適應。當下社會,人們常說的一個詞就是“休閑”。如,服裝、家具等不再是中規中矩的造型形式,均衡的流線式的造型形式大量出現。這時候欣賞繪畫作品的人們也較希望看到在筆觸上輕松自由較為隨意的繪畫樣式,而這正是意象性的繪畫風格的一些特點,這也正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需求。
四、繪畫者經濟效益的需要
以當代社會講究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在畫家單幅作品價格基本穩定的情況下,肯定希望自己能夠在作品的數量上有所高產。這就需要畫家們在單位時間內有更多的作品產生,從而能夠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五、畫家年齡和精力的原因
一個三四十歲和一個五六十歲的畫家,在體力和精力上有明顯差異,我們不得不承認,具象繪畫相比意象繪畫要花費我們更多的體力和精力。如果從事具象寫實性繪畫的畫家,一天工作下來還是感覺到明顯的勞累,特別是隨著畫家年歲增高,體力不佳、精力不足是明顯的。
六、個人繪畫造型水平現狀的選擇
每個人的繪畫造型能力不一樣,對于那么造型能力特別強的繪畫者,他可以完全掌控具象實的繪畫,而對于那么繪畫造型能力一般的人來講,如果從事具象寫實的繪畫就比較吃力,因而這種人最好不要去選擇具象寫實風格。
七、個人個性化的體現
具象寫實的畫風,給人的感覺很容易出現千人一面的現象,少部分已經是地區乃至全國相當知名的畫家,他們要讓自己的名氣和繪畫有一個明顯的特征,以區別于一般畫家,這時候他就要在自己的作品形式中加入個人元素,而選擇意象和抽象形式就比較容易具有個人的符號,因為當一個名家在展示作品時名氣有相當感召力。就是出現不太成功的作品,普通觀眾也是很難區優劣的,這時候加上名家的名氣,觀眾在欣賞時就會出現“皇帝的新裝”效應了,于是這樣的名家就被定格在名家或大家的地位上了。
在我國當代,有越來越多的畫家開始由具象寫實向意象表現風格轉變,當代的意象風格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以具象寫實為基礎,寫意為襯托,同時在色彩上引入了印象派的元素。一般來說,西方古典繪畫屬于寫實體系,中國畫屬于寫意體系,但寫實與寫意并非完全對立,只是側重不同。兩者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采用西畫的寫實造型時,不過分張揚寫實,留有余地,適當采用夸張、變形和簡筆等手法,有意識地把寫實造型納入寫意的結構之中,也就是說努力做到“實中有虛,虛實相補”。具體地說,努力把體面造型與線造型有機結合,努力做到既有西畫寫實造型的生動感,又有中國畫的情調與神韻。
作者簡介:黃欣文,男,1972年8月出生,藝術碩士,就職學校: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吳江中學,吳江市美術學科帶頭人,相繼輔導了二百多名學生考取各類藝術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