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聾校語文教學一線工作者,立足于聾人特點和教育規律,結合聾校八年級語文教學實際,在探索有效教學方式、充實教育內容方面,對培養聾生閱讀理解能力進行了嘗試。
關鍵詞:語文教學;聾生;閱讀理解
聾校的老師都知道,聾生由于聽力障礙,他們只能以眼代耳去認識事物、現象,在閱讀時,聾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遠遠低于同齡健全學生。我作為聾校語文教學的一線教師,立足于聾人特點和教育規律,結合擔任的八年級聾生語文教學工作,在探索有效教學方式、充實教育內容方面,對培養聾生閱讀理解能力進行了探索嘗試。
一、我班聾生在閱讀理解中存在的問題
八年級的聾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但通過觀察發現他們對需要閱讀的語言文字,閱讀理解能力較強的聾生只能讀懂大概,有時會產生誤讀、曲讀的現象,閱讀理解能力弱的聾生常常讀不懂。具體表現在:
1.生字、詞的認讀和理解存在問題。
2.理解句子的能力較差。
3.很難一次性完整讀完一篇較長的文章。
4.概括能力差。
5.課外閱讀少。
二、培養聾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嘗試
(一)培養聾生課前預習和閱讀的習慣,掃除生字、詞語的閱讀障礙
使用聾校教材的老師,都知道在聾校語文課本的每一篇課文后面都安排有預習提示,這些預習提示都是在學生能讀懂課文大概的基礎上,根據閱讀提示理解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但是學生沒有突破生字詞的障礙,如何能讀懂課文?單靠老師在第一課時的講解,學生不能完全突破生詞障礙,因為每個學生的字詞積累程度不一樣,按照老師的教學設計和思路來講解生詞,可能一些學生遇到的生詞障礙數量超出課文中編排的生字和詞語。為了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班級聾生的特點,制訂了本班的預習任務:
1.通讀課文,熟悉課文的主要內容。
2.用筆圈點勾畫生字、詞語和句子,利用工具書并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詞語。
3.做預習筆記,把查工具書后依然不能理解的詞語和不能理解的句子記錄在預習本上,以便在第一課時與同學、老師互動交流。
4.完成每篇課文后的“預習題”。
(二)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長期的以眼代耳,聾生利用視覺進行生理補償,他們觀察事物特別認真,對視覺形象的感受較常人深刻。針對聾生的這種生理特征,在語文教學中,就必須盡可能發揮聾生的視覺優勢,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語言。
1.通過觀看視頻和電影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閱讀理解。
現行的聾校語文教材中的許多事物對聾生來說都是陌生的,如《開國大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壯士》等光靠老師講解,聾生是不易理解的。教學前我先組織學生觀看視頻和電影,讓聾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視覺感知的基礎上,再自主地對課文進行閱讀,從而加深聾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把復雜、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圖示,充分發揮聾生的視覺優勢,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古詩是聾校語文教材中一類較特殊的課文,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中,我把“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轉化為簡單明了的圖示:
這樣做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打破聾生對古詩含義只能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
(三)進行課后采集,鞏固聾生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
我要求學生準備采集本,讓他們在學習完一篇課文后對文章進行采集,摘錄好詞、好句,把一些有意義的話,精彩的句子,跟自己的學習、生活、思想有密切關系的片段,摘錄下來,便于今后隨時閱讀。
(四)對故事性強的課文,課后要求學生通過講手語故事進行復述
在低段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常采用實物操作、情景創設和角色扮演來幫助學生閱讀理解句子和課文。進入高年級后,應培養聾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我適時地要求聾生對故事性強的課文進行復述。
(五)開展課外閱讀,培養和提高聾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完每個單元后,我都會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學生選一些配套閱讀材料供學生課外閱讀,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材安排的內容是:《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第二次考試》,我為學生選的課外閱讀材料是:《曹沖稱象》《坐井觀天》和《少年閏土》,閱讀是表象和知識的積累,有了這些積累,就能更好地對課本內容進行閱讀理解。
總之,培養聾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聾生畢業后,從書籍、報紙、雜志、網絡上閱讀自己喜歡或需要的文章,從而提升聾生獲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這對于他們的后繼學習、終身學習都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賀薈中.聾生與聽力正常學生語篇理解過程的認知比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匡海燕,女,本科,就職學校:四川省自貢市特殊教育學校,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語文教學。
摘 要:作為聾校語文教學一線工作者,立足于聾人特點和教育規律,結合聾校八年級語文教學實際,在探索有效教學方式、充實教育內容方面,對培養聾生閱讀理解能力進行了嘗試。
關鍵詞:語文教學;聾生;閱讀理解
聾校的老師都知道,聾生由于聽力障礙,他們只能以眼代耳去認識事物、現象,在閱讀時,聾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遠遠低于同齡健全學生。我作為聾校語文教學的一線教師,立足于聾人特點和教育規律,結合擔任的八年級聾生語文教學工作,在探索有效教學方式、充實教育內容方面,對培養聾生閱讀理解能力進行了探索嘗試。
一、我班聾生在閱讀理解中存在的問題
八年級的聾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但通過觀察發現他們對需要閱讀的語言文字,閱讀理解能力較強的聾生只能讀懂大概,有時會產生誤讀、曲讀的現象,閱讀理解能力弱的聾生常常讀不懂。具體表現在:
1.生字、詞的認讀和理解存在問題。
2.理解句子的能力較差。
3.很難一次性完整讀完一篇較長的文章。
4.概括能力差。
5.課外閱讀少。
二、培養聾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嘗試
(一)培養聾生課前預習和閱讀的習慣,掃除生字、詞語的閱讀障礙
使用聾校教材的老師,都知道在聾校語文課本的每一篇課文后面都安排有預習提示,這些預習提示都是在學生能讀懂課文大概的基礎上,根據閱讀提示理解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但是學生沒有突破生字詞的障礙,如何能讀懂課文?單靠老師在第一課時的講解,學生不能完全突破生詞障礙,因為每個學生的字詞積累程度不一樣,按照老師的教學設計和思路來講解生詞,可能一些學生遇到的生詞障礙數量超出課文中編排的生字和詞語。為了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班級聾生的特點,制訂了本班的預習任務:
1.通讀課文,熟悉課文的主要內容。
2.用筆圈點勾畫生字、詞語和句子,利用工具書并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詞語。
3.做預習筆記,把查工具書后依然不能理解的詞語和不能理解的句子記錄在預習本上,以便在第一課時與同學、老師互動交流。
4.完成每篇課文后的“預習題”。
(二)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長期的以眼代耳,聾生利用視覺進行生理補償,他們觀察事物特別認真,對視覺形象的感受較常人深刻。針對聾生的這種生理特征,在語文教學中,就必須盡可能發揮聾生的視覺優勢,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語言。
1.通過觀看視頻和電影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閱讀理解。
現行的聾校語文教材中的許多事物對聾生來說都是陌生的,如《開國大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壯士》等光靠老師講解,聾生是不易理解的。教學前我先組織學生觀看視頻和電影,讓聾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視覺感知的基礎上,再自主地對課文進行閱讀,從而加深聾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把復雜、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圖示,充分發揮聾生的視覺優勢,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古詩是聾校語文教材中一類較特殊的課文,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中,我把“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轉化為簡單明了的圖示:
這樣做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打破聾生對古詩含義只能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
(三)進行課后采集,鞏固聾生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
我要求學生準備采集本,讓他們在學習完一篇課文后對文章進行采集,摘錄好詞、好句,把一些有意義的話,精彩的句子,跟自己的學習、生活、思想有密切關系的片段,摘錄下來,便于今后隨時閱讀。
(四)對故事性強的課文,課后要求學生通過講手語故事進行復述
在低段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常采用實物操作、情景創設和角色扮演來幫助學生閱讀理解句子和課文。進入高年級后,應培養聾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我適時地要求聾生對故事性強的課文進行復述。
(五)開展課外閱讀,培養和提高聾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完每個單元后,我都會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學生選一些配套閱讀材料供學生課外閱讀,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材安排的內容是:《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第二次考試》,我為學生選的課外閱讀材料是:《曹沖稱象》《坐井觀天》和《少年閏土》,閱讀是表象和知識的積累,有了這些積累,就能更好地對課本內容進行閱讀理解。
總之,培養聾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聾生畢業后,從書籍、報紙、雜志、網絡上閱讀自己喜歡或需要的文章,從而提升聾生獲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這對于他們的后繼學習、終身學習都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賀薈中.聾生與聽力正常學生語篇理解過程的認知比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匡海燕,女,本科,就職學校:四川省自貢市特殊教育學校,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語文教學。
摘 要:作為聾校語文教學一線工作者,立足于聾人特點和教育規律,結合聾校八年級語文教學實際,在探索有效教學方式、充實教育內容方面,對培養聾生閱讀理解能力進行了嘗試。
關鍵詞:語文教學;聾生;閱讀理解
聾校的老師都知道,聾生由于聽力障礙,他們只能以眼代耳去認識事物、現象,在閱讀時,聾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遠遠低于同齡健全學生。我作為聾校語文教學的一線教師,立足于聾人特點和教育規律,結合擔任的八年級聾生語文教學工作,在探索有效教學方式、充實教育內容方面,對培養聾生閱讀理解能力進行了探索嘗試。
一、我班聾生在閱讀理解中存在的問題
八年級的聾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但通過觀察發現他們對需要閱讀的語言文字,閱讀理解能力較強的聾生只能讀懂大概,有時會產生誤讀、曲讀的現象,閱讀理解能力弱的聾生常常讀不懂。具體表現在:
1.生字、詞的認讀和理解存在問題。
2.理解句子的能力較差。
3.很難一次性完整讀完一篇較長的文章。
4.概括能力差。
5.課外閱讀少。
二、培養聾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嘗試
(一)培養聾生課前預習和閱讀的習慣,掃除生字、詞語的閱讀障礙
使用聾校教材的老師,都知道在聾校語文課本的每一篇課文后面都安排有預習提示,這些預習提示都是在學生能讀懂課文大概的基礎上,根據閱讀提示理解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但是學生沒有突破生字詞的障礙,如何能讀懂課文?單靠老師在第一課時的講解,學生不能完全突破生詞障礙,因為每個學生的字詞積累程度不一樣,按照老師的教學設計和思路來講解生詞,可能一些學生遇到的生詞障礙數量超出課文中編排的生字和詞語。為了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班級聾生的特點,制訂了本班的預習任務:
1.通讀課文,熟悉課文的主要內容。
2.用筆圈點勾畫生字、詞語和句子,利用工具書并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詞語。
3.做預習筆記,把查工具書后依然不能理解的詞語和不能理解的句子記錄在預習本上,以便在第一課時與同學、老師互動交流。
4.完成每篇課文后的“預習題”。
(二)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長期的以眼代耳,聾生利用視覺進行生理補償,他們觀察事物特別認真,對視覺形象的感受較常人深刻。針對聾生的這種生理特征,在語文教學中,就必須盡可能發揮聾生的視覺優勢,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語言。
1.通過觀看視頻和電影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閱讀理解。
現行的聾校語文教材中的許多事物對聾生來說都是陌生的,如《開國大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壯士》等光靠老師講解,聾生是不易理解的。教學前我先組織學生觀看視頻和電影,讓聾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視覺感知的基礎上,再自主地對課文進行閱讀,從而加深聾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把復雜、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圖示,充分發揮聾生的視覺優勢,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古詩是聾校語文教材中一類較特殊的課文,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中,我把“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轉化為簡單明了的圖示:
這樣做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打破聾生對古詩含義只能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
(三)進行課后采集,鞏固聾生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
我要求學生準備采集本,讓他們在學習完一篇課文后對文章進行采集,摘錄好詞、好句,把一些有意義的話,精彩的句子,跟自己的學習、生活、思想有密切關系的片段,摘錄下來,便于今后隨時閱讀。
(四)對故事性強的課文,課后要求學生通過講手語故事進行復述
在低段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常采用實物操作、情景創設和角色扮演來幫助學生閱讀理解句子和課文。進入高年級后,應培養聾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我適時地要求聾生對故事性強的課文進行復述。
(五)開展課外閱讀,培養和提高聾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完每個單元后,我都會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學生選一些配套閱讀材料供學生課外閱讀,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材安排的內容是:《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第二次考試》,我為學生選的課外閱讀材料是:《曹沖稱象》《坐井觀天》和《少年閏土》,閱讀是表象和知識的積累,有了這些積累,就能更好地對課本內容進行閱讀理解。
總之,培養聾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聾生畢業后,從書籍、報紙、雜志、網絡上閱讀自己喜歡或需要的文章,從而提升聾生獲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這對于他們的后繼學習、終身學習都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賀薈中.聾生與聽力正常學生語篇理解過程的認知比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匡海燕,女,本科,就職學校:四川省自貢市特殊教育學校,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