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欽帥+張靜
摘 要 農業地質環境是介于農業學與地質學之間的一門邊緣科學,金華市2010年開始對坡度15°以下農地和河谷平原全部土壤,面積5 350 km2,進行了全面普查,查明了金華土壤元素背景、金華耕地土壤養分豐缺情況、金華土壤環境質量、農產品安全風險和金華水環境質量等多方面“家底”成果。針對典型元素穩定性分析、農產品重金屬污染防治實驗和富硒土壤資源圈定開發等應用研究,提出了充分利用調查成果,科學編制相關規劃;加強重點污染區監控,開展污染土壤治理;建好主體功能區,抓好富硒資源開發等新見解。
關鍵詞 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 X1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4--03
金華市政府2009年向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提出開展金華市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立項申請,成為經費投入最多、調查內容最廣、成果取得最全第一個省市合作基礎性項目。
近日(2014年7月7日),浙江省金華市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發布會在金華舉行,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趙其國院士代表專家組在成果發布會宣讀評審意見:該調查研究報告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結論可信,成果的針對性及應用性特色鮮明,特別是在富硒土壤資源評價與產業化應用、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等級評定等方面,取得重要經濟社會效益。該成果用趙其國院士的話講,概括為“全、深、實”三個字,是一個具有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成果??梢哉f金華市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已經搶得先機。
1 “家底”摸排扎實,土壤調查內容全
金華市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由浙江省地質調查院承擔,從2010-2014年歷經4 a,調查面積5 350 km2,占金華全市國土面積的48.9%,對金華市坡度15°以下農地和河谷平原土壤進行了全面“體檢”,采集各類樣品25 265件,其中土壤樣品23 607件,水樣115件,大氣干濕沉降樣76件,農產品樣1 467件,共獲得實測分析數據近40萬個。通過扎實調查,取得多方面“家底”成果。
1.1 查明金華土壤元素背景
土壤地球化學調查是本項目的基礎性調查工作之一,經1平方公里4個樣品采集調查分析,建立了金華市砷、鎘、磷、硫、氧化鉀等30多種元素土壤背景值,編制了相關元素地球化學圖件,總結了金華土壤元素地球化學特征,30多種土壤元素的分布空間基本確立,為今后土地質量分等定級、綠色生態農業基地規劃等奠定了堅實基礎。
1.2 金華耕地土壤養分豐缺情況明了
全市范圍共圈出土壤養分缺乏區13處,面積2 909 km2。有機質和氮元素缺乏主要出現在大宗農產品種植區,以蘭溪市、義烏市、金東區缺乏比例最高;蘭溪市、東陽市、婺城區、武義縣缺鉀土地達15%;永康市、東陽市缺磷土地達25%以上??v向來看,30年來水稻土鋅、磷、錳有顯著增長,有機質、氮、硼、鐵的含量變化不大,鉀、銅、鉬均略有升高。
1.3 金華土壤環境質量較為滿意
金華調查區內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適宜農業耕種Ⅰ、Ⅱ類土壤占85.9%,適宜發展林業Ⅲ類土壤占11.4%,不適合發展農林產業的超Ⅲ類土壤占2.7%。但少數地區土壤污染較重。鎘、汞、銅、砷、鋅等為調查區主要污染物,以中度和重度污染為基準,全市共圈出污染區35處,面積506 km?,占調查區面積的9.4%。金華土壤總體呈酸性,占調查面積的95.7%,與30年前相比,土壤的酸化趨勢明顯。通過大氣干濕沉降物收集,分別測試沉降物中汞、鎘、砷、鉛、鉻、銅、鋅及鎳8種重金屬元素,其中汞、砷、銅等元素在大氣沉降物中的區域分布與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布對應關系明顯,說明大氣是土壤重金屬來源之一。
1.4 農產品安全存在一定風險
本次調查依據國家相關標準,對部分農產品安全現狀進行累積性評價:各類農產品的重金屬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累積,茶葉、水果及蔬菜等農產品具有極好的安全性,基本滿足“綠色食品”標準,但水稻和中藥材局部地區重金屬超標明顯,存在一定安全風險。本次調查劃定糧食生產安全風險預警區7處,需加強污染源頭控制,改善農業生產方式,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控制污染土壤修復治理,有效進行風險防控。
1.5 金華水環境質量逐漸好轉
本項目收集了金華市水文地質、地下水、灌溉水、地方病等相關資料,并在全市連片農業種植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富硒土壤區以及氟和鉈異常區等開展了水環境質量調查工作,采集地表水、淺層地下水等各類水樣115件,分析pH、銅、鋅、鉻、鉛、鎘、汞、硒、砷、亞硝酸鹽、氟化物、總磷及總氮13項指標,其中鉈異常區增加6個鉈元素測試樣品。近年來,全市地表水水質逐漸趨好,東陽江、武義江斷面水質主要為氨氮、高錳酸鹽、總磷等有機污染物超標;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趨緩,水質有所改善;武義氟異常區氟達到飲用水控制范圍,婺城鉈異常區未從水樣中發現鉈超標,農田灌溉水各項指標均符合水作物種植要求;金華酸雨率較高在61.2%~90%。
2 方法開拓創新,成果研究“立體化”
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項目組在典型元素分析、重金屬污染、富硒土壤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眾多豐碩成果。
2.1 典型元素穩定性研究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資料(2002-2005年)顯示,金華地區存在大面積的硒、氟和鉈的地球化學異常區域。針對上述硒、氟、鉈異常分布區域,各選擇一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區,如選擇確定婺城蔣堂的富硒土壤、武義中部一帶的高氟土壤、婺城南部一帶的鉈元素等3個異常區作為重點研究解剖的對象,從地層、巖性、構造、土壤等地質背景關系入手,在區域范圍內研究氟、鉈元素在自然土壤中地球化學特征和穩定性狀況,評價該元素在自然水環境條件下和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的環境影響和生態意義;同時通過對不同品種蔬菜、水稻種植和水作、旱作稻谷富硒程度等研究,為金華市富硒土壤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實驗依據。endprint
2.2 富硒土壤資源圈定
富硒土壤是寶貴的土地資源,是生產天然富硒農產品的物質基礎。經調查圈定,金華有富硒土壤26處,共計743.7 km2,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婺城區、義烏市、蘭溪市及武義縣等地,其中耕地富硒面積385.9 km2、占富硒土壤的44.9%,林地(含園地)富硒面積348.8 km2、占富硒土壤的38.6%。通過分析研究,又將全市富硒土壤劃分為最適宜、較適宜、潛在適宜和尚不適宜開發四種類型,其中最適宜開發5處、213.7 km2,位于婺城區蔣堂、湯溪,蘭溪市上華和義烏市毛店等。其中婺城區蔣堂—瑯琊富硒區,面積達114 km2,是浙江省目前發現面積最大、土壤質量最好的優質富硒土壤區。
2.3 農產品重金屬污染防治
重金屬的過量累計,不僅影響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而且對農產品衛生安全造成威脅。本次調查通過對稻米、茶葉、水果、蔬菜和中藥材等農產品重金屬采樣分析,對其鎘、汞、銅、砷等8種重金屬含量分別進行檢測發現,茶葉樣品質量最放心重金屬沒有超標,果品類較好超標率為1.3%,部分蔬菜根莖類,部分水稻和中藥材鎘、砷、銅超標率較高存在一定風險。通過土壤不同pH值、有機質含量對比分析稻米中鎘、鋅富集系數影響等研究發現,土壤酸化對稻谷、中藥材重金屬超標的貢獻最為顯著,隨著pH值不斷增高,重金屬含量不斷下降。為此,項目組根據中藥材種植分布及調查結果,選擇了磐安縣4個典型種植基地,開展以重金屬阻斷技術為手段的土壤改良工作并取得成功,在不影響產量的情況下降低了中藥材中的重金屬含量,滿足了相關技術標準要求,為解決中藥材種植安全問題,提供了方法創新和成果示范。
3 指導協調到位,成果應用“多元化”
地質環境是農業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傳統種植模式放棄,現代農業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人類對農業土壤環境的破壞作用越來越大。大量事實表明,農業土壤自然環境的變化,已成為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阻礙農業健康發展主要因素。在查明金華市土壤家底的基礎上,提高特色農產品使用價值,提高開發富硒農產品附價值,為地方政府高標準基本農田、農業兩區劃分、污染土地治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可靠依據等都成為本次調查工作深入研究課題。
3.1 特色農產品研究“實用化”
特殊土壤地質背景造就了金華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農產品。本次農業地質調查運用“地質大循環”、“生物小循環”以及“養分歸還說”理論,專門開展了名特優農產品適宜性專項研究,通過對金華名茶、蘭溪枇杷、武義蜜梨、浦江桃形李、磐安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內在品質與地學關系的研究,查明了不同地層巖性,內含鉀、錳、鉬等不同礦物質是影響農產品內在品質主要因素,揭示了各種特色農產品種植所需的地層巖石、土壤母質、土壤化學元素等地質環境條件,據此對全市種植名特優農產品各適宜區進行了劃定。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農業種植學的研究內容,拓展了地學的服務領域,而且在指導特色農產品種植的科學布局、種植結構調整、土壤改良和品牌建設等方面,具有實用價值。
3.2 富硒農產品開發“多元化”
在市國土資源局、市農業局協調配合下,2012年項目組采取跟蹤指導方式,選擇婺城區蔣堂鎮進行富硒稻米種植試點,采用合作社生產+企業包銷模式,指導金華市蔣堂建富糧食農業合作社試種20萬m2水稻、西蘭花,通過指定品種、規范田間管理、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稻谷統一加工包裝、統一產品檢測,統一注冊商標,所產稻谷達到富硒大米標準,全部由浙江旺盛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包銷,平均每667m2增收千元以上。2013年又聯合多個合作社擴種到200萬m2,生產收購稻谷100萬斤,已完成銷售60多萬斤,農戶與企業共增收數百萬元,經濟效益明顯,進一步鞏固了涉農企業、合作社和農戶三方共同參加的種銷團隊模式。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數個富硒蕃薯、花生、西蘭花等農產品種植示范基地,為農民致富開辟了新途徑,同時富硒米醋、富硒米酒等深加工富硒農產品均成功推向市場,用戶反應良好,為富硒農產品增收、產業鏈延伸開發提供了較好示范效應。
3.3 提交成果“多樣化”
首先是成果展示多樣化。2012年、2014年分別制作了2期大型展板、每期各十塊,分別編制了2期《農業地質在金華》宣傳畫冊,在金華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階段性成果通報會、金華市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發布會上進行發放。其次調查成果專題化。在編制總報告之前,分別提交了《金華市農業地質遙感調查項目報告》、《金華市典型元素生態地球化學研究報告》、《金華市名特優農產品種植適宜性研究成果報告》和《金華市水環境質量調查研究報告》等4個專項子報告。隨著項目進展以領導小組辦公室名義向成員單位分別提交了《金華市富硒土壤資源調查報告》、《金華市土壤養分豐缺現狀調查報告》、《金華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調查報告》和《特色農產品安全性調查報告》等四個專題報告,供政府有關部門了解決策。三是提交報告層次化。針對政府分管領導工作忙、事情多特點,9個縣(市、區)子報告和金華市總報告按合同要求提交規范的技術報告同時,專門編制簡化版政府報告供地方政府領導參閱。
4 用好調查成果,轉化應用“效益化”
農業調查是基礎,成果應用是關鍵,建議市、縣、鄉三級政府按照金華市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取得的成果努力做好成果轉化應用這篇文章。
4.1 充分利用調查成果,科學編制相關規劃
這次調查,系統梳理了金華土地質量分布情況,對土壤肥力進行了劃分。規劃、國土部門在編制城市、鄉鎮(或開發區)、村建設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要按照土地質量、土壤肥力和污染狀況,按照宜耕則耕、宜建則建的原則,科學劃定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即建設用地、基本農田界線,要把富硒土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進行保護,作為高標準農田進行開發利用。
4.2 加強重點污染區監控,開展污染土壤治理
此次調查發現,金華土壤酸化現象較嚴重,局部地區重金屬污染呈上升趨勢,污染土壤不能修復或者治理的,只能用于開發區與城鎮建設,為此環保部門要加強土壤環境監管,建立“誰污染、誰治理”的責任體系,加強源頭嚴控和重點污染區實時監測,開展針對性地土壤修復工程。
4.3 建好主體功能區,抓好富硒資源開發
農業部門要注重合理開發,把調查中圈出的耕地養分好和土地質量佳的27個適宜區,優先建設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綜合區”。同時,要大力推廣富硒資源開發應用成果,形成以婺城區蔣堂為中心,輻射蘭溪上華、義烏毛店的富硒農產品聚集區,實現擇優選種—田間管理—稻谷收儲—農產品深加工—包裝銷售—旅游體驗—休閑觀光等一體化富硒資源開發產業鏈,促進農產品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
5 結語
金華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要按照十年前習總書記“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有意義,要應用其成果指導農業生產”要求,在下部政府宏觀決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規劃等編制時,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分、農業兩區建設調整,在土地資源保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農業環境治理等成果轉化應用時要充分利用金華市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為金華市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實實在在的技術支撐服務。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2.2 富硒土壤資源圈定
富硒土壤是寶貴的土地資源,是生產天然富硒農產品的物質基礎。經調查圈定,金華有富硒土壤26處,共計743.7 km2,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婺城區、義烏市、蘭溪市及武義縣等地,其中耕地富硒面積385.9 km2、占富硒土壤的44.9%,林地(含園地)富硒面積348.8 km2、占富硒土壤的38.6%。通過分析研究,又將全市富硒土壤劃分為最適宜、較適宜、潛在適宜和尚不適宜開發四種類型,其中最適宜開發5處、213.7 km2,位于婺城區蔣堂、湯溪,蘭溪市上華和義烏市毛店等。其中婺城區蔣堂—瑯琊富硒區,面積達114 km2,是浙江省目前發現面積最大、土壤質量最好的優質富硒土壤區。
2.3 農產品重金屬污染防治
重金屬的過量累計,不僅影響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而且對農產品衛生安全造成威脅。本次調查通過對稻米、茶葉、水果、蔬菜和中藥材等農產品重金屬采樣分析,對其鎘、汞、銅、砷等8種重金屬含量分別進行檢測發現,茶葉樣品質量最放心重金屬沒有超標,果品類較好超標率為1.3%,部分蔬菜根莖類,部分水稻和中藥材鎘、砷、銅超標率較高存在一定風險。通過土壤不同pH值、有機質含量對比分析稻米中鎘、鋅富集系數影響等研究發現,土壤酸化對稻谷、中藥材重金屬超標的貢獻最為顯著,隨著pH值不斷增高,重金屬含量不斷下降。為此,項目組根據中藥材種植分布及調查結果,選擇了磐安縣4個典型種植基地,開展以重金屬阻斷技術為手段的土壤改良工作并取得成功,在不影響產量的情況下降低了中藥材中的重金屬含量,滿足了相關技術標準要求,為解決中藥材種植安全問題,提供了方法創新和成果示范。
3 指導協調到位,成果應用“多元化”
地質環境是農業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傳統種植模式放棄,現代農業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人類對農業土壤環境的破壞作用越來越大。大量事實表明,農業土壤自然環境的變化,已成為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阻礙農業健康發展主要因素。在查明金華市土壤家底的基礎上,提高特色農產品使用價值,提高開發富硒農產品附價值,為地方政府高標準基本農田、農業兩區劃分、污染土地治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可靠依據等都成為本次調查工作深入研究課題。
3.1 特色農產品研究“實用化”
特殊土壤地質背景造就了金華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農產品。本次農業地質調查運用“地質大循環”、“生物小循環”以及“養分歸還說”理論,專門開展了名特優農產品適宜性專項研究,通過對金華名茶、蘭溪枇杷、武義蜜梨、浦江桃形李、磐安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內在品質與地學關系的研究,查明了不同地層巖性,內含鉀、錳、鉬等不同礦物質是影響農產品內在品質主要因素,揭示了各種特色農產品種植所需的地層巖石、土壤母質、土壤化學元素等地質環境條件,據此對全市種植名特優農產品各適宜區進行了劃定。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農業種植學的研究內容,拓展了地學的服務領域,而且在指導特色農產品種植的科學布局、種植結構調整、土壤改良和品牌建設等方面,具有實用價值。
3.2 富硒農產品開發“多元化”
在市國土資源局、市農業局協調配合下,2012年項目組采取跟蹤指導方式,選擇婺城區蔣堂鎮進行富硒稻米種植試點,采用合作社生產+企業包銷模式,指導金華市蔣堂建富糧食農業合作社試種20萬m2水稻、西蘭花,通過指定品種、規范田間管理、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稻谷統一加工包裝、統一產品檢測,統一注冊商標,所產稻谷達到富硒大米標準,全部由浙江旺盛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包銷,平均每667m2增收千元以上。2013年又聯合多個合作社擴種到200萬m2,生產收購稻谷100萬斤,已完成銷售60多萬斤,農戶與企業共增收數百萬元,經濟效益明顯,進一步鞏固了涉農企業、合作社和農戶三方共同參加的種銷團隊模式。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數個富硒蕃薯、花生、西蘭花等農產品種植示范基地,為農民致富開辟了新途徑,同時富硒米醋、富硒米酒等深加工富硒農產品均成功推向市場,用戶反應良好,為富硒農產品增收、產業鏈延伸開發提供了較好示范效應。
3.3 提交成果“多樣化”
首先是成果展示多樣化。2012年、2014年分別制作了2期大型展板、每期各十塊,分別編制了2期《農業地質在金華》宣傳畫冊,在金華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階段性成果通報會、金華市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發布會上進行發放。其次調查成果專題化。在編制總報告之前,分別提交了《金華市農業地質遙感調查項目報告》、《金華市典型元素生態地球化學研究報告》、《金華市名特優農產品種植適宜性研究成果報告》和《金華市水環境質量調查研究報告》等4個專項子報告。隨著項目進展以領導小組辦公室名義向成員單位分別提交了《金華市富硒土壤資源調查報告》、《金華市土壤養分豐缺現狀調查報告》、《金華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調查報告》和《特色農產品安全性調查報告》等四個專題報告,供政府有關部門了解決策。三是提交報告層次化。針對政府分管領導工作忙、事情多特點,9個縣(市、區)子報告和金華市總報告按合同要求提交規范的技術報告同時,專門編制簡化版政府報告供地方政府領導參閱。
4 用好調查成果,轉化應用“效益化”
農業調查是基礎,成果應用是關鍵,建議市、縣、鄉三級政府按照金華市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取得的成果努力做好成果轉化應用這篇文章。
4.1 充分利用調查成果,科學編制相關規劃
這次調查,系統梳理了金華土地質量分布情況,對土壤肥力進行了劃分。規劃、國土部門在編制城市、鄉鎮(或開發區)、村建設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要按照土地質量、土壤肥力和污染狀況,按照宜耕則耕、宜建則建的原則,科學劃定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即建設用地、基本農田界線,要把富硒土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進行保護,作為高標準農田進行開發利用。
4.2 加強重點污染區監控,開展污染土壤治理
此次調查發現,金華土壤酸化現象較嚴重,局部地區重金屬污染呈上升趨勢,污染土壤不能修復或者治理的,只能用于開發區與城鎮建設,為此環保部門要加強土壤環境監管,建立“誰污染、誰治理”的責任體系,加強源頭嚴控和重點污染區實時監測,開展針對性地土壤修復工程。
4.3 建好主體功能區,抓好富硒資源開發
農業部門要注重合理開發,把調查中圈出的耕地養分好和土地質量佳的27個適宜區,優先建設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綜合區”。同時,要大力推廣富硒資源開發應用成果,形成以婺城區蔣堂為中心,輻射蘭溪上華、義烏毛店的富硒農產品聚集區,實現擇優選種—田間管理—稻谷收儲—農產品深加工—包裝銷售—旅游體驗—休閑觀光等一體化富硒資源開發產業鏈,促進農產品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
5 結語
金華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要按照十年前習總書記“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有意義,要應用其成果指導農業生產”要求,在下部政府宏觀決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規劃等編制時,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分、農業兩區建設調整,在土地資源保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農業環境治理等成果轉化應用時要充分利用金華市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為金華市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實實在在的技術支撐服務。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2.2 富硒土壤資源圈定
富硒土壤是寶貴的土地資源,是生產天然富硒農產品的物質基礎。經調查圈定,金華有富硒土壤26處,共計743.7 km2,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婺城區、義烏市、蘭溪市及武義縣等地,其中耕地富硒面積385.9 km2、占富硒土壤的44.9%,林地(含園地)富硒面積348.8 km2、占富硒土壤的38.6%。通過分析研究,又將全市富硒土壤劃分為最適宜、較適宜、潛在適宜和尚不適宜開發四種類型,其中最適宜開發5處、213.7 km2,位于婺城區蔣堂、湯溪,蘭溪市上華和義烏市毛店等。其中婺城區蔣堂—瑯琊富硒區,面積達114 km2,是浙江省目前發現面積最大、土壤質量最好的優質富硒土壤區。
2.3 農產品重金屬污染防治
重金屬的過量累計,不僅影響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而且對農產品衛生安全造成威脅。本次調查通過對稻米、茶葉、水果、蔬菜和中藥材等農產品重金屬采樣分析,對其鎘、汞、銅、砷等8種重金屬含量分別進行檢測發現,茶葉樣品質量最放心重金屬沒有超標,果品類較好超標率為1.3%,部分蔬菜根莖類,部分水稻和中藥材鎘、砷、銅超標率較高存在一定風險。通過土壤不同pH值、有機質含量對比分析稻米中鎘、鋅富集系數影響等研究發現,土壤酸化對稻谷、中藥材重金屬超標的貢獻最為顯著,隨著pH值不斷增高,重金屬含量不斷下降。為此,項目組根據中藥材種植分布及調查結果,選擇了磐安縣4個典型種植基地,開展以重金屬阻斷技術為手段的土壤改良工作并取得成功,在不影響產量的情況下降低了中藥材中的重金屬含量,滿足了相關技術標準要求,為解決中藥材種植安全問題,提供了方法創新和成果示范。
3 指導協調到位,成果應用“多元化”
地質環境是農業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傳統種植模式放棄,現代農業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人類對農業土壤環境的破壞作用越來越大。大量事實表明,農業土壤自然環境的變化,已成為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阻礙農業健康發展主要因素。在查明金華市土壤家底的基礎上,提高特色農產品使用價值,提高開發富硒農產品附價值,為地方政府高標準基本農田、農業兩區劃分、污染土地治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可靠依據等都成為本次調查工作深入研究課題。
3.1 特色農產品研究“實用化”
特殊土壤地質背景造就了金華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農產品。本次農業地質調查運用“地質大循環”、“生物小循環”以及“養分歸還說”理論,專門開展了名特優農產品適宜性專項研究,通過對金華名茶、蘭溪枇杷、武義蜜梨、浦江桃形李、磐安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內在品質與地學關系的研究,查明了不同地層巖性,內含鉀、錳、鉬等不同礦物質是影響農產品內在品質主要因素,揭示了各種特色農產品種植所需的地層巖石、土壤母質、土壤化學元素等地質環境條件,據此對全市種植名特優農產品各適宜區進行了劃定。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農業種植學的研究內容,拓展了地學的服務領域,而且在指導特色農產品種植的科學布局、種植結構調整、土壤改良和品牌建設等方面,具有實用價值。
3.2 富硒農產品開發“多元化”
在市國土資源局、市農業局協調配合下,2012年項目組采取跟蹤指導方式,選擇婺城區蔣堂鎮進行富硒稻米種植試點,采用合作社生產+企業包銷模式,指導金華市蔣堂建富糧食農業合作社試種20萬m2水稻、西蘭花,通過指定品種、規范田間管理、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稻谷統一加工包裝、統一產品檢測,統一注冊商標,所產稻谷達到富硒大米標準,全部由浙江旺盛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包銷,平均每667m2增收千元以上。2013年又聯合多個合作社擴種到200萬m2,生產收購稻谷100萬斤,已完成銷售60多萬斤,農戶與企業共增收數百萬元,經濟效益明顯,進一步鞏固了涉農企業、合作社和農戶三方共同參加的種銷團隊模式。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數個富硒蕃薯、花生、西蘭花等農產品種植示范基地,為農民致富開辟了新途徑,同時富硒米醋、富硒米酒等深加工富硒農產品均成功推向市場,用戶反應良好,為富硒農產品增收、產業鏈延伸開發提供了較好示范效應。
3.3 提交成果“多樣化”
首先是成果展示多樣化。2012年、2014年分別制作了2期大型展板、每期各十塊,分別編制了2期《農業地質在金華》宣傳畫冊,在金華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階段性成果通報會、金華市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發布會上進行發放。其次調查成果專題化。在編制總報告之前,分別提交了《金華市農業地質遙感調查項目報告》、《金華市典型元素生態地球化學研究報告》、《金華市名特優農產品種植適宜性研究成果報告》和《金華市水環境質量調查研究報告》等4個專項子報告。隨著項目進展以領導小組辦公室名義向成員單位分別提交了《金華市富硒土壤資源調查報告》、《金華市土壤養分豐缺現狀調查報告》、《金華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調查報告》和《特色農產品安全性調查報告》等四個專題報告,供政府有關部門了解決策。三是提交報告層次化。針對政府分管領導工作忙、事情多特點,9個縣(市、區)子報告和金華市總報告按合同要求提交規范的技術報告同時,專門編制簡化版政府報告供地方政府領導參閱。
4 用好調查成果,轉化應用“效益化”
農業調查是基礎,成果應用是關鍵,建議市、縣、鄉三級政府按照金華市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取得的成果努力做好成果轉化應用這篇文章。
4.1 充分利用調查成果,科學編制相關規劃
這次調查,系統梳理了金華土地質量分布情況,對土壤肥力進行了劃分。規劃、國土部門在編制城市、鄉鎮(或開發區)、村建設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要按照土地質量、土壤肥力和污染狀況,按照宜耕則耕、宜建則建的原則,科學劃定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即建設用地、基本農田界線,要把富硒土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進行保護,作為高標準農田進行開發利用。
4.2 加強重點污染區監控,開展污染土壤治理
此次調查發現,金華土壤酸化現象較嚴重,局部地區重金屬污染呈上升趨勢,污染土壤不能修復或者治理的,只能用于開發區與城鎮建設,為此環保部門要加強土壤環境監管,建立“誰污染、誰治理”的責任體系,加強源頭嚴控和重點污染區實時監測,開展針對性地土壤修復工程。
4.3 建好主體功能區,抓好富硒資源開發
農業部門要注重合理開發,把調查中圈出的耕地養分好和土地質量佳的27個適宜區,優先建設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綜合區”。同時,要大力推廣富硒資源開發應用成果,形成以婺城區蔣堂為中心,輻射蘭溪上華、義烏毛店的富硒農產品聚集區,實現擇優選種—田間管理—稻谷收儲—農產品深加工—包裝銷售—旅游體驗—休閑觀光等一體化富硒資源開發產業鏈,促進農產品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
5 結語
金華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要按照十年前習總書記“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有意義,要應用其成果指導農業生產”要求,在下部政府宏觀決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規劃等編制時,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分、農業兩區建設調整,在土地資源保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農業環境治理等成果轉化應用時要充分利用金華市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為金華市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實實在在的技術支撐服務。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