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玖林
摘 要 衡量一個地區農業生產情況的指標項目是很多的,每年鄉的“生產年報表”和“經濟年報表”就有數十多項指標,僅以最明顯的或最能說明問題的“糧”、“錢”展開論證。當然也順便涉及一些其他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 糧食生產;現狀;對策;四川省劍閣縣江石鄉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4--02
1 基本情況
四川省劍閣縣江石鄉,地處劍閣縣中北部,屬深丘,南與龍源鎮接壤,北與普安鎮相鄰,全鄉人口6 391人,1 823戶,轄行政村7個,村民小組25個,該鄉地理環境是“四山夾三河”農業勞動力3 790個,總耕地670.6 hm2,其中田361.9 hm2,旱地308.7 hm2,距老縣城僅有15 km左右,劍南公路橫穿而過,途經雙塔、明鏡、江石、天堂及村道公路已鋪筑成水泥路面梨埡村已通車客運。
2 主要糧食作物
以水稻、紅苕、玉米及小麥為主,其中水稻產量約占糧食總產量的50%以上,玉米、麥類、紅苕約占40%左右,長期以來全鄉人民立足抗災奪豐收,積極推廣各項先進農業增產措施,改革耕作制度,努力實行科學種田,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和經濟收入不斷增加。2013年糧食總產5 237 t。
在作物產量構成中,水稻作為江石鄉糧食產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提高水稻產量是穩定該鄉糧食產量的主要保證。近年來,全鄉大力推廣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狠抓技術培訓和現場示范,從而保證了水稻連年增產,同時,在糧食生產的整個系統工程中,結合農研成果,大力推廣了水稻旱育秧,固定廂溝雙免耕、拋秧、機插秧、雜糯間栽、配方施肥、地膜覆蓋栽培,病蟲、草害及綜合防治。旱地輪作、套作、改制及各種良種引進,川中項目改造中低產田土等各項增產措施,提高糧食單產,實現糧食總產增加,特別是在良種推廣方面,雜交水稻和玉米、油菜已全面普及,小麥良種川育19、蓉麥12號已大面積推廣。紅苕,“薯王999”、“三康一號”推廣面積100 hm2以上,可望明年全面普及,自90年代以來,全鄉推廣各項農業新技術數十項,為江石鄉糧食穩中求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糧食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糧食生產不斷發展,糧食生產穩中有增,但糧食生產徘徊的格局始終未能突破,一些潛在的因素,制約著糧食生產的發展。
3.1 種植業內部比價不合理,糧食經濟效益太低
據調查,種糧不如種菜,種菜不如栽果,務農不如經商打工。在糧食作物內部,各作物用工凈收入方面,小麥比玉米低,玉米比紅苕低,小麥比油菜低,這些矛盾在城鎮近郊和交通方便的地方,村組表現尤其突出,荒蕪土地在個別組有大面積發展,原因是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國家價格改革政策沒有理順,農用生產資料價格與糧價比例不合理,農業生產成本高,生產積極性受挫,糧食生產集約化得不到迅速提高,甚至復種指數下降,土地利用率降低。
3.2 科學種田水平不高
主要是近年來大部份青壯年,有知識、文化水平高的強勞動力外出打工,余下的是些年齡大,知識文化水平偏低的老、弱、病、殘的半勞動力,對科學種田缺乏足夠的理解認識,一些先進的增產措施在一定時間內不能被農民接受和應用,從而造成新技術推廣進程始終上不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進而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在江石的雙免耕、拋秧、地膜覆蓋推廣進程中,由于傳統的種植習慣,農民接受困難,農業推廣進度大大降低,常年在100 hm2左右,且病蟲防治還存在一定難度,特別是水稻稻瘟病,稻螟蟲、稻苞蟲,小麥銹病、白粉病及赤霉病嚴重威脅著江石鄉糧食生產的發展,另外化學除草、化學調控技術掌握難度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江石鄉糧油生產技術的推廣。
3.3 農業基礎薄弱,資金緊張
在水利設施方面基本上是毛澤東時代修建的塘、庫、堰,近50多a來,由于各種自然災害影響及近年來大量勞動力外出,多數塘、庫、堰儲水不到三分之一,甚至不少塘、堰空置。近年來,雖然修復了一些塘、庫、堰及渠道,但還遠遠不能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目前,全鄉水利有效灌溉面積僅占灌溉面積的50%左右,低產田土高達200多hm2,占全鄉耕地面積三分之一左右,加之頻繁的夏伏旱、洪澇、風災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和本身農業資金的缺乏等客觀因素的制約,農業基礎極為薄弱,抗災能力降低,農業生產受農業氣候的制約程度增加。
3.4 糧食綜合直補政策有待改進
近年來,由于大量勞動力外出,土地流轉到部分種田能手中,但由于糧食綜合直補是補給原承包土地農戶,實際種地大戶沒有得到應有的補貼,損傷了其種田的積極性。
3.5 農業科研環節薄弱
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對科研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由于種子市場放開,農藥經營的多渠道,市場上出現了多、亂、雜、假冒偽劣生產資料特別是種子都有其最佳生產環境,如何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是農業科研工作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4 幾點建議
4.1 多方面提高農民的生產的積極性
①進一步完善糧食綜合直補政策,把錢直接補貼給種糧戶手中。
②增加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如川中項目中低產田的改造及煙水、煙路的投入、文明新村及扶貧新村的投入。加大對水利工程投入如塘、庫、埝修復,楊家壩大型水庫配套。
③調整農產品比價不合理現象,促使各種糧食作物用工收益趨于合理,真正做到優質優價。
④嚴格農業執法,牢牢把握農資、種子、專營,嚴格控制農資價格上漲,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確保農資質量,維護農戶利益。
⑤大力發展專業化合作社:如機播、機收、植保、農機合作社,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經濟效益。
⑥加速土地流轉,減少土地荒蕪。
4.2 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復種指數
改革復種并擴大面積,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這是發展糧食生產的重要途徑。
①進一步開發晚秋資源。近幾年生產實踐證明,充分利用江石鄉距老縣城比較近、運輸成本低、市場銷售前景好的特點,大力發展秋玉米、秋洋芋、秋菜等作物以保證糧食面積,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②擴大旱地多熟輪作,努力開發煙葉冬閑地,建議來年種植烤煙的冬閑地可種上早大麥、早蔬菜、早碗胡豆及早油菜等作物,增加農民糧食總產量,增加農戶收入。
4.3 積極推廣科學技術,全面普及科學種田
目前,江石鄉水稻生產上重點推廣優質稻、旱育秧、雜糯間栽,固定廂溝雙免耕、病蟲綜合防治等生產技術、小春麥類重點推廣良種、配方施肥、銹病、白粉病及化學除草等生產技術,玉米重點抓好地膜玉米、配方施肥、化學調控技術及化學除草技術,紅苕突出抓好良種“薯王999”、“三康一號”的推廣,并按照農事季節的要求,抓好分段培訓,結合現場示范,發放技術資料,真正把技術傳播到農戶,落實到田塊。技術推廣部門結合“豐收計劃”課題,探索主要糧食作物綜合豐產技術,抓好“豐產田”、“雙千田”、“噸糧田”的高產示范片,推動新技術的普及和運用。
4.4 增加農業投入,動員全社會支農、興農
近幾年,在國家財力困難的情況下,國家加大對農業基礎投入,如改造中低產田土、煙水配套、修復水利設施、水泥路建修、農業保險、沼氣補貼、農機、家電下鄉補貼、綠色證書培訓、三防一噴、秦巴山區成片幫扶及產糧大縣低產田改造等多項農業政策等增強農業自身能力,確保糧食生產更上新臺階。
4.5 加強農業科研工作
首先,進一步組織農業科研力量,特別是人才開發利用,是農研工作的前提保證,多選派一些大學村官,充分利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制定適當的政策,加強工作責任感,調動工作積極性,帶動影響一大批農民通過精心耕種、科學管理,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業后勁。
其次,加強土地確權登記,搞好土地流轉,發展種植大戶。
最后,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組織,如機耕、機收、機播,水稻、玉米、高粱核桃等專業合作社,組建專業農機修理合作社,提高農業產業效益。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