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人民醫院(226300)張亮 張光遠 華軍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難治性疾病,病程長,預后差。許多患者都面臨長期,甚至終身治療。事實上,慢性乙型肝炎是免疫介導的疾病,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中應重視“免疫”的重要作用,利用能激發“免疫”的方法獲得持久免疫控制就有可能更好的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甚至實現安全停藥。
1.1 病例選擇 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人民醫院住院及門診的慢性乙肝患者4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齡20~45歲,平均32歲;隨機分為A、B兩組,兩組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性。所有病例符合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1]。
1.2 方法 將42例隨機分為兩組,A組接受派羅欣180μg每周一次;B組接受恩替卡韋0.5mg每天一次,療程48周。在試驗用藥開始后,患者分別在第4、12、24及48周的治療期進行評估。檢測乙肝患者ALT、AST、HBeAg、HBV-DNA變化。
2.1 療效 在治療結束時,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A、B兩組ALT應答率及例數分別為90.5%(19/21)、80.9%(17/21),χ2=0.08,P<0.05,差異有顯著意義;A、B兩組HBeAg陰轉率及例數分別為85.7%(18/21)、61.9%(13/21),χ2=4.0,P<0.05;而HBV-DNA陰轉率及例數分別為95.2%(20/21)、71.4%(15/21),χ2=8.25,P<0.01,兩組間HBeAg陰轉率和HBVDNA陰轉率差異有顯著性。兩組ALT、AST生化指標療效比較A組明顯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84,P<0.01)。
2.2 不良副反應 A組有5例出現發熱、寒戰、頭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流感樣癥狀。B組未見明顯副反應。

附表1 乙肝患者ALT、HBeAg、HBV-DNA應答及陰轉變化

附表2 乙型肝炎患者生化指標比較(±s,U/L)
HBV感染后會激發機體免疫,分為天然免疫與獲得性免疫。這兩種免疫對于控制HBV感染都具有重要作用。天然免疫應答主要包括IFN與NK細胞與樹突狀細胞(DC)的作用,IFN可以誘導Th1的細胞免疫應答,NK細胞可溶解細胞內HBV,DC細胞是抗原遞呈細胞,可以誘導獲得性免疫。而獲得性免疫通過CTL細胞的細胞因子反應、T細胞的細胞溶解作用以及B細胞的中和抗體反應,最終導致病毒抑制,甚至感染細胞的破壞,也就徹底清除了病毒。因此,筆者認為,HBV免疫應答是疾病控制的關鍵,若HBV感染后機體免疫反應正常,病毒消失,感染最終就會得到控制,病人恢復;反之,如機體免疫低下或不足,則病毒感染持續存在,發展成為慢性乙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中,雖然也可以看到一些針對CD4陽性T細胞的活化,而針對CD8陽性T細胞也會有一些特異性細胞毒T細胞產生,但是它的表達量是明顯低于急性肝炎的表達量。這說明慢性肝炎存在了免疫活化和免疫清除機制,但是不足以有效控制病人的病毒感染。所以筆者希望在慢性肝炎中可以幫助機體免疫活化,促進免疫功能的上調,提高治愈率和應答率。
臨床中應將持久免疫控制作為HBeAg陽性慢乙肝的治療目標,這將同EASL指南中所要求的,幫助患者實現安全停藥,降低肝硬化、肝癌發生率,改善患者生存。在目前的抗病毒治療中,派羅欣是實現持久免疫控制的首選治療[2]。核苷(酸)類似物只能對HBV復制環節中聚合酶起作用,因此只能抑制病毒復制,停藥后容易復發。而派羅欣不僅具有抗病毒作用,更重要的是還具有免疫調節作用,能夠通過多種機制實現免疫增強效應[3],實現免疫控制:可增強抗原遞呈細胞(樹突狀細胞)的分化、成熟和抗原遞呈能力,它把樹突狀細胞的功能上調以后,這個樹突狀細胞就能有效地攝取、處理遞呈抗原給T細胞,使T細胞活化可以有效地刺激T細胞的分化和成熟,促進T細胞對感染細胞的破壞。可有效地將病毒控制在非常低的狀態,所以說這個平衡即使打破了病情也是穩定的,這就免疫控制狀態,即非活動性HBsAg攜帶。
雖然派羅欣相較于口服抗病毒藥物不良副反應較多。但總體來說,派羅欣不良反應明確,HBeAg陽性或HBeAg陰性患者接受派羅欣治療均有良好的耐受性,派羅欣常見不良反應主要為流感樣癥狀,需調整用量的不良反應包括ALT升高、血象異常等。派羅欣的各種不良反應可控可處理,不影響患者的用藥依從性[4]。因此,在慢乙肝的治療中,應以自然為師,強調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持久免疫控制”。對于HBeAg陽性患者,所謂持久免疫控制是指在停藥后維持應答,即停藥后持久的HBeAg血清學轉換,對于HBeAg陰性患者即停藥后持久的HBV-DNA抑制與HBsAg定量低水平,即長期停藥不復發,并有望出現HBsAg清除。派羅欣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理想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