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寶坻區中醫醫院(301800)王穎
下肢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是婦科手術后比較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有報道發病率高達7%~45%[1]。其主要癥狀為下肢疼痛,腫脹,淺靜脈擴張,皮膚色素沉著、濕疹、硬化等。如診治不及時可能導致靜脈瓣功能不全及并發肺栓塞,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對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綜合護理干預是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有效措施,能夠顯著降低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本文以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50例婦科手術資料為例,進行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對婦科手術患者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322例婦科手術患者。其中,子宮根治術20例,卵巢腫瘤切除術45例,子宮全切術95例,子宮次全切除術82例,子宮肌瘤切除術47例,輸卵管切除術33例,年齡為20~70歲,平均年齡(43.7±5.9)歲,體重50~79kg,平均66.3kg,手術時間60~370min。所有患者術前檢查心、肺、肝、腎功能均正常,且均無凝血功能障礙以及血栓病史。將322例婦科手術患者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在手術類型、年齡、體重、手術時間、合并癥、麻醉方法、臨床用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相應類型手術后護理常規,術后去枕平臥8小時,告知患者多在床上翻身活動,待病情允許后盡早下床活動,但未做具體指導和協助,對活動的時間和動作要求也未作具體講解。實驗組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1.2.1 健康宣教 術前評估患者的綜合情況,然后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對疾病的掌握情況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宣教。向患者講解術后早期活動對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性,指導活動的方法及持續時間,演示具體動作。介紹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病原因、疾病特點、危險因素、常見癥狀及預后,告知此病對患者的危害,引起患者和家屬的高度重視,從而積極配合。
1.2.2 術后早期功能鍛煉 患者麻醉清醒回病房后由護士進行雙下肢按摩,先評估患者的麻醉情況及雙下肢的活動能力,再用棉墊墊在患者足跟下,患者小腿略懸空,從足部遠心端向近心端按摩,雙手壓力要適中,術日至術后第2天早、中、睡前由護士進行按摩[2]。術后臥床期間經常更換體位,指導患者做下肢肌肉主動的收縮舒張運動,包括髖、膝、踝關節伸屈活動。鼓勵患者術后盡早下床活動,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減輕腫脹。活動量應依據患者的病情情況循序漸進,以患者感覺適應而不疲乏為度。
1.2.3 加強病情觀察 術后加強病情監測,密切觀察下肢肢端的皮膚顏色、溫度、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有無疼痛、腫脹、觸及條索感等,如有異常及時采取措施。
1.2.4 保護血管 術后靜脈穿刺盡量選用上肢,避免在雙下肢輸液,避免在同一靜脈進行反復靜脈輸液,保證靜脈穿刺成功率,避免輸入高濃度抗生素、高滲糖、氨基酸等對血管刺激性大的藥物[3]。
1.2.5 飲食護理 術后6小時囑患者多飲水,保證2000~3000ml/d,肛門排氣后進食高蛋白、高纖維和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類,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防止便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0天內下肢腫脹及疼痛、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下肢靜脈血栓的診斷標準為:①依據不同部位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一側肢體突然發生的腫脹,伴有脹痛、淺靜脈擴張等一般均能診斷。②采用超聲多普勒檢測儀,判斷靜脈最大流出率;雙功彩色超聲多普勒可顯示靜脈腔內強回聲、靜脈不能壓縮或無血流等血栓形成的征象。下肢靜脈順行造影能顯示靜脈充盈缺損的形態。以上檢查均有助于診斷靜脈血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下肢腫脹及疼痛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發生肺栓塞1例,實驗組未發生肺栓塞,兩組患者均無圍手術期死亡。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下肢腫脹及疼痛、下肢血栓和肺栓塞發生率比較
下肢靜脈血栓是血液在下肢深靜脈不正常的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而形成。靜脈血流滯緩、血管內膜損傷、血液高凝狀態是引起下肢靜脈血栓的三個重要因素[4]。婦科手術創傷損傷靜脈壁激活血小板釋放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導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手術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后周圍血管又擴張及術后患者對疼痛恐懼不愿早期下床活動,均使下肢靜脈血流瘀滯,下肢靜脈回流受阻,易形成血栓;加之有些患者缺乏對靜脈血栓的警惕和重視,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概率也相應增加。該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重者發生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非常重要。
為了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對患者在術后早期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對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十分必要。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認識下肢靜脈血栓的危害,了解術后肢體活動的意義,從而主動配合,有效促進靜脈回流,減少血流瘀滯,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早期患者主動運動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促進靜脈回流[5],從而減少術后靜脈血栓的形成。術后早期按摩加速下肢血流速度,促進瘀血的下肢靜脈排空,從而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預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血管內膜的粘附,防止血栓形成。嚴密觀察病情,待有征兆后積極采取措施,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保護好血管,盡量減少損傷,避免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減少靜脈血栓形成。
本文的實驗結果表明,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通過對患者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干預組患者術后10天內下肢腫脹及疼痛,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且沒有肺栓塞的病例發生。綜上所述,說明健康宣教、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等能有效降低婦科手術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有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