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黃河醫院(300110)李茹 王麗芳
為評價我院麻醉性鎮痛藥的應用情況,筆者對我院住院麻醉性鎮痛藥處方及晚期癌癥病例進行了調查分析,現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天津市黃河醫院住院麻醉處方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共4320張處方。其中男性患者處方2578張,占59.68%;女性患者處方1742張,占40.32%。年齡分別為21~30歲,處方534張,占12.36%;31~69歲,處方562張,占13.01%;70~90歲,處方3224張,占74.63%。70歲以上年齡人數最多,表明中老年人為癌癥疾病的多發時期。
2.1 藥物限定日劑量(Defined daily dose,DDD) DDD是為達到治療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劑量,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新編藥物學》(第16版)[1]以及藥品使用說明書,采用其主要適應癥劑量的中間值。
2.2 用藥頻度(DDDs) DDDs=藥品消耗總量/DDD,DDDs可反映藥物的動態和用藥結構的變化,它顯示的是某種藥品1人1日為單位的使用頻度,DDDs值越大說明藥品的使用頻率越高。
2.3 藥物利用指數(Drug utilize index,DUI) DUI=DDDs/用藥總天數,以DUI來衡量醫生使用某藥的劑量合理性,DUI>1.00表示處方日劑量>DDD;DUI<1.00表明藥物使用合理。

附表 退藥原因統計
3.1 附表結果顯示,我院麻醉藥品用于晚期癌癥和術中麻醉分別占61.00%和26.64%。處方中所用麻醉性鎮痛藥共8種(其中芬太尼注射液是兩種規格)。各種麻醉藥用在晚期癌痛所占比例最多,為61.00%。
3.2 本統計總DDD數以可待因片最多(509.33DDDs),磷酸可待因是第二階梯鎮痛的代表藥且價格低廉(0.72元/30mg),在我院的用藥頻度排在第1位,屬于經濟合理的應用麻醉藥品,說明我院癌癥患者止痛用藥是規范的,符合合理應用麻醉藥物。
3.3 67例應用嗎啡緩釋片的患者劑量一直為60mg/d,其中29例因疼痛加劇而調整劑量(120mg/d)。此種給藥方式忽視了患者的個體差異,對初始鎮痛效果不佳者應逐漸增加劑量,對癌痛患者個體化給藥,視止痛效果調整劑量,不縮短給藥間隔。用足劑量,防止用藥次數過頻,不利于疼痛的連續性緩解,反而會形成藥物的依賴性。
3.4 對于無法口服的癌癥患者,應提倡使用嗎啡注射液以緩解癌癥患者的疼痛癥狀,控制鹽酸派替啶的使用,因此我院嗎啡注射液用量排在第4位。
3.5 鹽酸羥考酮緩釋片具有獨特的雙相吸收模式(38%即釋成分,62%控釋成分),使其能在1h內快速起效,又能持續強效鎮痛達12h。口服生物利用度高達87%,個體差異小,鎮痛強度是口服嗎啡的2倍,無劑量封頂效應[2],我院用量不大。
3.6 注射劑中哌替啶的用量最少,我院哌替啶主要用于體內結石引起的內臟絞痛和手術病人,無一例用于晚期癌痛病人的。哌替啶比較容易逾越鎮痛濃度直達引起欣快感濃度,增加用藥成癮的危險性,長期用藥易在體內蓄積中毒,因此不易用于癌癥患者長期止痛治療[3]。
3.7 芬太尼透皮貼劑其價格相對偏高,癌痛患者大多需要長期應用,經濟上難以承受,限制了其廣泛使用,我院用量很少,沒再計算D序。
我院麻醉藥品使用基本合理,臨床醫師和藥師能做到按階梯給藥、無創給藥。但在個體化給藥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對于另一些目前在國際上已有較多應用的麻醉藥品,如羥二氫可待因酮等,也應考慮引進,讓我國癌痛患者有更多的止痛劑可以選擇[4],讓患者達到“無痛”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WHO指出,按照“讓癌癥患者不痛”的原則[5],會使麻醉藥品的使用量增加,但同時也應考慮麻醉藥的免疫調節作用是一把雙刃劍,麻醉藥物可不同程度加重腫瘤患者術前存在免疫功能抑制,因此臨床上用藥以保證患者不痛的前提下,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