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勝 馬春梅?
摘 要:商業微電影作為微電影的一個分支,除了具備微電影的微時長、微周期、微投資特征之外,還具有“逐利”本性,為達到推廣產品和品牌的目的,不惜制作出異化女性形象的作品,靠情色、暴力血腥、曖昧的畫面和媚俗的廣告詞來取悅受眾,出現了對女性形象塑造的異化現象。本文以女性主義的性別異化理論為視角,以商業微電影為研究文本,以商業微電影獨特的特征為切入點,深入分析商業微電影對女性形象塑造的異化表現、成因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商業微電影;女性形象塑造;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1-0009-03
2010年底微電影作為以青少年為主要受眾的新電影形態在網絡上興起,并成為一種潮流風靡全國。微電影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對其概念并沒有清晰的界定。商業微電影作為微電影的一種類別,除了具備微電影特有微時長、微周期、微投資特征的之外,還具有強烈“逐利”的本性,本文主要探討商業微劇情影片在塑造女性形象時存在的異化問題。
一、商業微電影對女性形象塑造異化的表現
(一)女性身體的物化
物化女性是女性主義的研究課題之一,匈牙利著名哲學家格奧爾格·盧卡奇首先提出的物化理論主要屬于哲學范疇。之后物化理論被運用到文學領域來分析女性物化的現象。女性物化即女性被“擬物”化(與人對自然的“擬人”化相對)。物化的女性身體往往不是作為女性自身主體性的表達,而是被抽離了女性自身的意識,作為客體、作為對象物,成為他人價值觀念的呈現。自有電影以來,注視美女俊男,欣賞他們的標致身體就是最重要的愉悅,這與古希臘和羅馬喜歡看女神或英勇的運動員雕像沒有什么不同[1]。
女性主義者很少反對將女性描述成性感的,她們只是堅持女性的其他特點也不應被忽略,而把女性降為性客體是她們最不能忍受的。在微電影中當女性開始以性吸引力作為最大競爭力的時候,她就被“擬物”了,自動降格為商品,被人消費。目前很多微電影為了增加點擊率獲得利潤,靠情色、暴力血腥的廣告詞和畫面博取人們的眼球。打開任意一個微電影視頻網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主頁上特大幅的視頻宣傳照和一些曖昧的廣告詞。這些視頻網站微電影的首頁一般都有4~6幅大的宣傳照,除了微動畫和微公益以外其他的欄目一半以上全是男女不雅照或僅是一張女性搔首弄姿的嫵媚照。很明顯,當女性開始以性吸引力作為最大競爭力的時候,她就被“擬物”了,自動降格為商品,被人消費。
(二)女性身體的景觀化
女性身體景觀化即媒介把女性的身體幻化成景觀被觀眾欣賞和“凝視”,以吸引大眾眼球。美國學者E.安·卡普蘭他著名的論著《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后的女性》中對“凝視”做出了解釋:拍下情景的攝像機的注視、劇情敘事中男性的注視以及男性觀眾的注視構成了男性的三種凝視,這三種凝視使女人變成他們凝視下的客體[2]。“凝視”是一種是帶有權利意志的延長的觀看形式,正如喬納森·施羅德所說:“凝視不只是看,它意味著一種心理上的權力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凝視者優越于被凝視的對象”[3]。福柯也曾說過:“用不著武器,用不著肉體的暴力和物質的禁制,只要一個凝視,一個監督的凝視,每個人都會在這一凝視的重壓下變得卑微。[3]”很明顯女性在男性“凝視”權利的掌握下的女性會變得卑微被動,經常處于沉默、缺席或邊緣狀態。在仍然以男性為中心的微電影作品中,女性就成了被觀看的“奇觀”,成了為男人提供視覺快感和規訓的目標。在這種思想的控制下,微電影塑造的都是扭曲的、不真實的女性形象,要么是面容姣好、身材火辣 、衣著暴露的性感“女神”,要么是沒有性別意識、沒有自主思想的玩偶,女性的氣質通過標準化的形象建構被無限放大。
(三)女性身份的邊緣化
微電影聚焦的一般都是小人物,塑造的女性形象多為陪酒妹、性工作者、嫩模或小三等處于社會邊緣的人群。商業微電影聚焦的一般都是邊緣化的小人物,以滿足受眾的好奇心和窺探欲,情節荒誕低俗,缺乏深度思考。難怪有網友感慨:“微電影差不多是各種嫩模的專屬地了。”如《我是裸模》《外圍》《坐臺小姐》《姐妹》等微電影塑造的女性形象過分地強調私人領域而忽略了女性在公共領域的形象,這導致了貶義性女性形象充斥熒屏,大行其道。大家比較熟悉的網絡電影《上位》聚焦了一群藝校女生,她們個個相貌較好,身材火辣,上位的手段讓人瞠目結舌。在這部片子里,女性的身體變成了導演手中的商品,被觀眾消費。導演為了滿足觀眾對邊緣人生活的好奇心和對隱私的窺探欲,量身定做了這部影片,女演員在影片里一會兒楚楚可憐、一會兒捎首弄姿、一會兒性感嫵媚,使出渾身解數來討好受眾,失去人品下限、突破社會的道德倫理底線。
二、商業微電影對女性形象塑造異化的原因
(一)商業微電影的逐利本質
商業微電影作為微電影的一個類別,除了具備微電影所有特征的之外,還具有“逐利”的本性,主要的任務是對產品和品牌進行推廣。商業微電影最主要的盈利模式是網絡廣告。因其盈利渠道較為單一,隨著微電影爭取廣告投資的競爭日趨激烈,只能依靠廣告商的贊助單一盈利模式很難獲得較大收益。此外,為吸引廣告商的投資,商業微電影并不滿足于“貼片”或“插播”廣告,而是力圖將微電影的內容和廣告的深度融合,這直接影響了微電影制作產品的獨立性。在受眾和廣告商的雙重壓力下,微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難以兩全。“當內容生產者和網絡運營商紛紛屈臣于商業邏輯,網絡微視頻處處浮現商業化的魅影便不足為奇了。[4]”在商業化的影響下,微電影表現出形式碎片化和內容低俗娛樂化的特征,這些特征無疑是商業化訴求的集中體現,正是由于微電影自身存在不足才使得塑造出的女性形象不夠完整公正。
(二)微電影敘事結構的碎片化
“微時長”是微電影的主要特征,它要求影片在短時間內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且故事還要精彩感人,所以微電影最常用的敘事策略是非線性、“碎片化”的敘事方式。它打破了“開頭—經過—高潮—結局”的傳統線性敘事模式,為了節省時間,微電影會盡量的濃縮開頭和結尾,有時過程也會被大量壓縮,而大力渲染事件高潮部分。一方面,這種“碎片化”的形式填充了受眾“碎片化”時間,讓受眾在坐車、等人、排隊等閑暇時間里能夠看完一部完整的微電影,滿足了受眾需求。另一方面,也造成電影里許多細節無法展開,導致情節夸張、主題淺顯,人物形象塑造不完整。
(三)消費文化對受眾審美觀念的影響
消費社會的主要特征就是“社會的高度商品化”、“社會生活的高度娛樂化”、“社會思想的高度平面化” [5]。鮑德里亞詳細地分析了消費社會的典型特征:“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恰當的說,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5]。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加之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出現了西方國家曾有的消費社會特征。在消費社會“娛樂化”、“商品化”、“欲望化”等影響下,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受眾的興趣點變更迅速,新鮮事物的生命周期日漸縮短,受眾的關注點也發生了轉變:從是否能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轉變為是否能帶來娛樂和消遣,追求視覺快感化和內容娛樂化。曾被排除在傳統主流圈之外的審美標準,如今在消費社會卻找到了生存的土壤,獲得受眾的追捧并逐漸蔓延到社會的其他領域。商業微電影為迎合受眾的審美觀,過分注重視覺的快感,卻往往忽視內容的深度和人文關懷,許多微電影在批判娛樂圈的正面主題遮蔽下,傳播著低級的情色內容以滿足部分觀眾獵奇心理和偷窺欲望。
(四)泛娛樂化的媒體環境
在當下的媒體時代,娛樂已經成為一種霸權,以致有人認為中國已經進入泛娛樂化時代。“泛娛樂化”顧名思義,就是過分娛樂化,是指大眾媒體特別是電視和網絡媒體傳播過多娛樂信息的現象,人為的制造懸念、高潮和“無厘頭惡搞”,有時甚至靠情色、暴力血腥、媚俗的廣告詞和挑逗的畫面來取悅觀眾,以提高收視率。其實娛樂是受眾的一種心理需求,也是制作商業節目的潛在需要。制作娛樂節目要有亮點、有懸念、有高潮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增加收視率,增加廣告收入,這些都無可厚非但不應過度。“泛娛樂”容易誤導受眾,同時把文化導向低俗。如果媒介一味地迎合部分觀眾的喜好,制作低俗的節目,那么低俗文化就會泛濫成災,國民的素養在潛移默化中趨向墮落。廣電總局于2011年發布限娛令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但相對于電視對網絡的限制較少,使得許多觀眾把對“娛樂”的需要轉移到網絡,許多視頻網站如樂視網、優酷、愛奇藝等于近幾年推出了許多自制電視劇和微電影,其中的泛娛樂化現象依舊很嚴重。
(五)女性自身的畸形價值觀
微電影制作和“造星”聯合在一起,由于微電影投資有限,參演微電影的一般都是業余的年輕演員,許多女性為了能成名,不惜自毀形象,不顧人格尊嚴,不惜“一脫成名”。現在許多年輕的女孩,有著畸形的價值觀,認為只有成為明星人生才是成功的,為了可以增加曝光率,自愿犧牲自己的社會形象,這不僅損壞了女性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也會給娛樂圈帶來污穢的風氣,降低整個影視娛樂行業的水準。女性首先意識到應該自尊自愛,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作為深受男權壓迫的女性群體,即使不對男性強權“深感痛恨”,也應該“避而遠之”,而不應該主動的“投其所好”,降低自己的人格。
(六)法律監管存在漏洞
到目前為止,我國并沒有專門針對網絡微電影的法律,只是規定電視臺、互聯網站等信息網絡機構和數字電影院播放由社會機構和個人制作各類DV短片,必須符合《廣播電視管理條例》《電影管理條例》及相關規定,事先對其內容進行審查” [6]。對網絡微電影的管理,只是網絡視聽節目、網絡DV片管理條例的延伸。《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第十六條明確規定:對有以下情節的網絡視聽節目,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必須要及時進行剪節、刪除。1.宣揚婚外戀、一夜情、多角戀、性虐待和換妻等不健康內容的;2.以成人電影、情色電影、三級片、偷拍、走光露點及各種挑逗性文字或圖片作為視頻節目標題或分類的;3.故意展現、僅用肢體掩蓋或用很小的遮蓋物遮蓋人體隱私部位的[6]。但現實情況是,存在上述情節的微電影仍然大量存在。可見這條法律條文沒有得到切實執行。這也許是因為有關互聯網視聽節目管理的法律規定并沒有針對性,也沒有明確的互聯網視聽節目分類,所以并未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有上述情節的微電影仍然大肆其道,這是我國法律在網絡微電影方面存在的監管漏洞,需要盡快完善。
三、解決商業微電影對女性形象塑造異化的途徑
(一)增強網絡媒體的社會責任
1957年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萊特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一書中提出的媒體“四功能說”,明確指出:媒體除了提供娛樂功能外,還應該具有環境監視功能、解釋與規定功能和社會化功能,如果媒體只是一味過分強調娛樂的功能,勢必就會削弱其他三個重要功能的發揮。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受消費文化的影響下,媒體一直遵循著商業化的運行機制。由于激烈的競爭和生存的需要,網絡媒體在制作商業微電影的過程中表露出一定的商業印跡本無可厚非,不可能完全繞開商業利益來談商業微電影制作,但應盡量減少商業印跡,回歸事實,遵守法律規定,維護社會基本道德,因為媒體除了具有提供娛樂的功能外客觀上還有其他的功能和責任。網絡媒體的職責是告訴受眾一個真實的世界,應始終遵從客觀、公正的價值觀原則,減少影片的商業印跡,正視女性在當今性別差異中不利的弱勢地位,改變對女性的偏見,減少商業化對女性形象塑造的負面影響。制作者應該從內心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肯定女性對社會的貢獻,尊重女性,營造男女平等的媒介環境。
(二)提高女性自主意識
我們暫且不討論商業微電影中的男主角或男觀眾用什么樣的眼光和標準去選擇和看待其中的女性,因為男觀眾、男主角的男性身份決定了他們會更多地以僵化的傳統性別意識來審視女性,從男性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女性形象問題。而作為深受男權壓迫的女性群體,即使不對男性強權“深感痛恨”,也應該“避而遠之”,而不應該主動的“投其所好”。商業微電影中的女性就過分地關注物質層面的內容,并熱衷于用流行的身體標準來要求自己,盡力迎合男性觀眾的興趣和審美觀。可見,女性在潛意識里,已經自覺地認同并且接受了男權社會的擇偶標準——“男人好色,女人愛錢”。要想改變現狀,女性必須從自身做起,努力打破這種“用美貌討好男人”的心理,從內在改變自己,用知識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涵養,做一個擁有獨立自主意識的新時代女性。
(三)完善相關監管法律
我國并沒有專門針對網絡微電影的法律對網絡微電影的管理,只是網絡視聽節目、網絡DV片管理條例的延伸,如果按照《電影管理條例》,來管理微電影,則有許多沖突的地方。微電影與電影在管理和審核方面的區別有:1.《電影管理條例》中規定電影制片方只能是單位,而微電影的制作方可以是單位也可以是個人;2.微電影的拍攝沒必要領取《攝制電影許可證》,也不需要經過廣電部門的審批;3.微電影在拍攝完成后,沒必要申請《電影公映許可證》,經過審核直接可以上傳到網上,供網民點擊觀看。此可以看出,現在的法律規范與微電影的實際是脫離的,完善微電影的相關法律迫在眉睫。
由于微電影涉及網絡、電影、視頻短片、廣告等多個領域,因此對微電影的審查的法律依據是《視聽節目管理條例》還是《電影管理條例》對微電影進行審查,是否還要附加廣告法的相關審查機制等,急需明確的問題。從實際來看,在事前很有必要加大審查力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把含有低俗、色情內容的影片過濾掉;在事后要提高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使相關責任主體不敢違法,還公眾一個干凈的、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 (美)路易斯·賈內梯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7.
[2] 孫萌.“她者”鏡像,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女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 吳穎.“看”與“被看”的女性——論影視“凝視”的性別意識及女性主義表[J].浙江社會科學,2012(5).
[4] 劉瓊.商業化沖擊下的網絡微視頻生產[J].中州學刊,2013(2).
[5] (法)鮑德里亞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 張平,郭凱天.互聯網法律法規匯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