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敏
摘 要:重商主義是西歐封建社會末期所形成的對貨幣(金銀)的追求,是西歐當時很受歡迎的政治經濟體制。中國在歷史上也出現過重商主義的萌芽,但總是發展不起來。以中國的歷史背景原因為著眼點,從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貿易往來等四個方面的原因進行論述,加之和西歐國家發展重商主義的背景原因略作比較,旨在闡述為什么重商主義沒有在中國發展起來。
關鍵詞:重商主義;人文經濟;儒家思想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010-03
重商主義,即重視商業,特別是對外貿易、對貨幣(金銀)的追求,認為貴金屬(貨幣)是衡量財富的唯一標準。它是18世紀在歐洲頗受歡迎的政治經濟體制。它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上:一國的國力取決于通過貿易的順差——即出口額大于進口額——所能獲得的財富。而中國重商主義在明清時期一度興起而后一蹶不振。那么為什么在西歐盛行的重商主義思想,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就發展不起來呢?
一、政治因素(Political Factors)
中國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王朝,政府實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我們知道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停滯不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一直推行遵從“重農主義”。《管子》里揭示了所謂“士農工商”的階級特點,即讀書為先,農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后。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商人就是最沒有地位的。到秦統一后,秦國從商鞅變法后的傳統就是鼓勵農耕,抑制商業。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形成重農輕商的政策來維護統治和社會安定。在中國古代,縱使商業有發展,那也是在官府的層層控制剝削之下,因此就算有商業繁榮也是畸形的虛假的繁榮。所以中國的重農思想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可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農輕商的社會,中國的歷朝歷代都對商業的發展采取打擊壓制之能事。
而西歐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建立則是為了重商主義的產生奠定政治基礎。西歐強調國家干預重商主義,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國家干預的具體措施。封建重商主義主張國家必須積極干預經濟,保護本國的工商業,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早期重商主義主張國家用管制金銀的辦法來限制貨幣外流,增加本國財富。而晚期重商主義則主張用加強對外貿易管理的辦法來使國家致富。總之,在當時的重商主義者看來,國家干預經濟活動,是保障財富增長的重要手段,也是國家致富的可靠保證。要想外國貨幣大量流入國內,就必須發展對外貿易,必須由國家來控制國民經濟的活動。以英國政府為例,英國資產階級要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就需要民族國家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只有實施特別的保護性措施,才有可能進行貿易。為了爭奪殖民地和商業利益,甚至不時需要兵戎相見,直到18世紀中葉,自由貿易在當時并不是現實的和理想的選擇。英國也只是在與其他國家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之后,特別是通過工業革命形成了絕對優勢,才開始實施自由貿易的。因此,重商主義者提出鞏固和增強中央集權國家的實力,并極力主張國家采取各種立法手段和行政措施,制定保護工商業的政策,以保證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符合擴大出口和貨幣輸入的要求。他們強調國家一切經濟活動,都應服從于促進國家富強及戰勝外國勁敵這一目標。凡有利于這個目標的就加以鼓勵,否則就嚴加干涉。因此,國家干涉構成了重商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一個主要部分。
二、經濟因素(Economic Factors)
在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
中國古代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小農經濟,尤其是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力,更是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提供了技術保證,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小農經濟下,農民掌握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經營規模很小,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為中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壓迫與剝削下,農民承擔了沉重的徭役,小農經濟十分脆弱,每遇災荒瘟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于貧困,失去土地或破產流亡,這樣的農民極端貧困,無力購買手工業品,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和商品經濟的拓展,妨礙了社會分工的發展。中國的小農經濟,對于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額財富,同時對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丁興旺,使糧倉充盈。國家認為商人剝削人民,巨大的利潤會吸引農民忽略農業生產。而中國古代的經濟發展其實就是農業發展,也就是休養生息,輕徭薄賦;反之就是因為百姓承擔不起苛捐雜稅導致農民破產、人口銳減、經濟衰退。中國百姓大多數依靠農業生存,農業穩定即社會穩定。而且在中國古代社會商人地位低,樂于經商的人少,愿作地主的人多。再加上中國農業發達,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絕大部分地主和農民安于現狀。而且明清時期強化了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的發展。最后即使在清末手工業、商業等出現,也因為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面而曇花一現,未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而在西歐封建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工商業逐漸發展,商業資本加強的同時,也為重商主義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并推動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隨著手工工場的出現,工商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工商業資產階級形成,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西歐封建社會漸趨瓦解,商品經濟最終取代自然經濟,在這種經濟因素的基礎上,人們更加追求現實生活,崇尚理性與科學,科技的發展以及知識的不斷積累,為歐洲重商主義的發展和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對外政策(External Policy)
中國認為泱泱大國物產豐富,長時間實行閉關鎖國、海禁的政策。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的亞洲經過資本的原始積累,達到大規模開展對外貿易的國家只有中國和印度。同時在15 世紀時歷史的車輪開始轉動時,地圖開始流通。自從鄭和遠航之后,世界的未來便取決于海洋。誰奪取了海洋,便打開了財富的寶庫,找到了致富的捷徑。當時完全能夠自給自足的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導致歷來中國統治者都自認為完全可以進行國內交易流通,而不必依靠國外的貿易往來,對外貿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但一般都采取朝貢和互市的方式,是對臣民小國的恩賜,而不是平等的交易。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商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而重商的精髓是向外發展,這就需要強大海上遠航和運輸能力,在出現了偉大的鄭和之后,古代中國并未像西歐那樣迎來一個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反而就此打住,后繼無人。這樣中國的閉關鎖國和海禁政策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也抑制了對外貿易;隔絕了中國也外界的聯系,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可以說中國一直堅持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基本斷絕對外貿易,商業資本只有在國內發揮作用,在這種背景下,“重商主義”思想不可能在中國出現。endprint
地理大發現擴大了世界市場,給商業、航海業、工業以極大刺激;促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商業資本發揮著突出的作用,促進各國國內市場的統一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時,14至16世紀是各歐洲國家進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階段,這一階段歐洲各國的特點就是通過殖民掠奪和對外貿易為發展資本主義積累原始資本。相比中國的雇員遼闊,歐洲由于長期處于分裂,國家多且小,地理和氣候原因導致農業不發達,商品生產分布不均勻,各國人民需要商品交換來滿足生活需要,商業稅收是統治者重要收入,各國都鼓勵商業,商業發展前景一片大好。在注重國內商業發展的同時,歐洲國家也急切要求對外貿易。而西方重商主義正是強調靠貿易拉動工業農業(集中化)的發展。
四、文化因素(Cultural Factor)
政府推行儒家思想,禁錮人們的思想。
對于思想阻礙中國工商業發展,先舉例如下:當西方正準備沖向全球的時候,中國卻自我退縮,明仁宗“內斂、仁政、實用”的儒家治國思想嚴重阻礙了航海事業的發展;中國在清朝時期為了維護穩定,實行比前朝更嚴厲的政策。打壓愚化漢族,實行文字獄、海禁束縛人民思想和經濟發展,阻遏重商主義的發展;中國在春秋戰國時間經歷了思想上百家爭鳴,但那個時期割據勢力太多,各地貨幣不統一,加上關稅重重,根本就沒有商業發展土壤。到漢朝以后儒家思想占據正統,商業更是賤業,商人地位低下,商人不能做官。所以中國就沒有良好的商業氛圍,也就不會出現重商主義。
中國的儒家思想最主要的意義是,它對社會的穩定能起很大的作用,這也是它過去在統一時期君王喜愛的另一原因。而且,當儒家思想不再作為統治者的馭下工具之后,它反而能更大地發揮它的積極作用。日本、韓國、臺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對儒家來說,禁錮已成為歷史,不必再去否認,怎樣對未來中國發揮它的積極作用,來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才是今天的重中之重。
而西方的神權可以說是凌駕一切,教會高高在上,有強大的力量以至于可以和國王“搶人”——爭權,這就是所謂的“政教不合一”。可以這么說,西方的國民有兩個靠山:國家與教堂。國家稅收重了,百姓則可以找宗教一起反抗政府。所以西方國家只能對外奪權;而且西方是選舉制國家,必然會對百姓好,政府也不敢從國人身上搜刮財富,所以只有從國家外貿易財富,發展對外貿易,發展工商業。
五、總結(Summarize)
綜上所述,中國的重商主義沒有發展起來是多方面原因綜合形成的:政治上政府的不支持、和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對外沒有貿易往來、文化上思想的束縛。也就是說中國在西歐“瘋狂”地對外貿易、掠奪財富時,緊閉國門,不對外發展。這些原因導致中國的經濟發展慢了世界一大拍。不過反觀西歐,在西歐中世紀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商人及其從事的商業活動是低賤,甚至是罪惡的。然而隨著重商主義思潮的興起,這種價值觀發生了根本變化,使得西歐人從鄙視金錢變成了拜金主義。因此,為了金錢,歐洲人開始販賣非洲黑人奴隸,在大西洋上當海盜,在非洲屠殺印第安人。正是“拜金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才推動了西歐社會由農耕社會迅速邁進了商品經濟社會的大門。商品經濟發展又推動了重商主義的思想,而且這一思想很快被封建統治階級和資產階級統治者所接受,變成了國家的經濟政策加以推行,并為全社會所接受,由此促進了西歐社會的巨變。由此又想到中國,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的繁榮絕不遜色于歐洲,特別是當西歐處于“黑暗的中世紀”時,中國的商品經濟遠遠超過了歐洲。同時,從西漢司馬遷、北宋的蘇轍都闡述了類似于重商主義的“富民”思想。但遺憾的是,中國強大的專制王權從來沒有放棄過國家嚴格控制工商業——“工商食官”的“官本位”思想。“重農抑商”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一條永不更改的定律,也是歷代封建王朝堅定不移的基本國策。
當前,面對全球經濟迅猛發展的好時機,我們要緊抓機遇,要有順應歷史潮流的思想觀念,上下一心,齊心合力,一定會再現中華民族的輝煌。
參考文獻:
[1] 馮筱才.從輕商走向重商——晚清重商主義再思考[J].社會科學研究,2003,(2):123-130.
[2] 黃光耀.從推動國家統一到謀求對外擴張——英國重商主義思想嬗變述論[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41-44.
[3] 曲延慶.中國對外貿易與重商主義[J].科學時代·綜合版,2008,(1):16-19.
[4] 林松.反思中國對外貿易重商主義傾向[J].商業時代,2006,(24):43-44.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