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
摘 要:農民工隨遷子女已成為了當前中國城市社會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就農民工隨遷子女融入城市社會的現狀與障礙進行分析和闡述,指出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和社會文化因素是影響目前農民工隨遷子女融入城市社會的重要因素,并就農民工隨遷子女如何融入城市社會提出相關的對策。
關鍵詞:農民工;隨遷子女;城市社會;融城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035-02
隨著中國城鎮化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隨遷子女來到城市。然而,由于制度建構、資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農民工隨遷子女卻缺乏融入城市社會的能力和獲得相應的社會權利。因此,能否促進農民工隨遷子女融入城市社會,無論對他們自身的發展還是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民工隨遷子女融入城市社會的現狀與障礙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農民工只有15%的人想在城市定居,40~50歲的為21%,30~40歲的為37%,20~30歲的為45%,20歲以下的高達61%。這表明了跟隨父母進城的農民工子女在很大程度上是愿意留在城市、生活在城市的,他們在內心深處是渴望自己能真正成為一名城里人的。然而,面對頻繁的流轉和陌生的環境,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學校教育上無法得到與城市學生同樣的受教育權利,同時,由于城鄉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差異,天然地遭到城市社會的排斥、歧視和偏見,其社會適應性與融入能力受到打擊與挫敗。因此,農民工隨遷子女在融入城市社會過程中還存在某些障礙,主要表現在:
1.難以通過教育途徑融入城市主流社會。雖然近些年來,為了更好地保障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利,公辦學校逐步向農民工子女開放,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就讀于公辦學校的比例逐年遞增。但是,對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利的保障仍還存在一些不足,如開放公辦學校僅限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前兒童的入托難、入園難,初中畢業生的升學難等問題日益突出。另外,公辦學校對農民工子女的吸納以“數字”為中心,即片面重視就讀比例和人數的增長,忽視農民工子女進入公辦學校后的社會融合與學業成就。這種教育公平失衡的現象嚴重,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非義務教育階段都有所體現。
2.難以從城市心態上融入城市主流社會。受農民工自身素質的影響,他們在城市中大多從事著社會底層的工作,收入較低,生活困難。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子女進城后常常面臨著城市的繁華與自身處境的巨大落差的困境,這種困境很容易導致他們產生自卑的心理,使他們下意識地拒絕著城市而又游離于城市。反過來,這種心態則又帶給他們沉重的心理壓力,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區,他們都很少有機會與城市同齡人交往。由于不被城市社會認同,絕大多數人遠沒有在心理上融入城市社會,往往自我評價低,自卑心理強烈,自覺不自覺地拒絕著城市。
3.難以在歸屬感上融入城市主流社會。隨遷子女的歸屬感主要是在其居住社區和就讀學校與城市同齡人交往中以及對城市的感受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居住社區來看,隨遷子女與父母居住在城市邊緣的農民工聚集區,這束縛了他們與城市社區的同齡人發生互動;從就讀學校來看,特別是在公立學校就讀的民工子女,常遭到城市孩子的排斥,城鄉孩子間界限明顯,形成互不來往的小群體;另外老師不公正的態度和來自學生家長的偏見等,都會使他們難以產生對城市社會的認同。同時,他們的父輩在城市遭遇的種種偏見和歧視,也會使他們產生更多的被歧視、被剝奪感和對城市的敵視態度。
二、影響農民工隨遷子女融入城市社會的因素
農民工子女跟隨父母從農村來到城市后,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心理上融入城市社會需要一個過程,而其父母、被融入地的學校、學生和社會文化等成為影響農民工隨遷子女融入城市社會的重要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的教育和影響對個人早期社會化甚至一生的社會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促進孩子修身養性,養成良好的品質和行為習慣;反之,不良的家庭環境對子女的行為、品格養成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生活方式都將對隨遷子女適應城市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例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較高,不但能輔導子女的功課,而且自身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對子女自信品質的培養起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收入較高,可以給子女買必要的課外輔導資料,在學習上幫助子女,減輕學業壓力,幫助子女樹立自信,增強子女適應社會的能力。另外,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諧的家庭氛圍、良好的親子互動等都對培養子女的人際交往能力、心理特征具有重要意義。
2.學校因素。學校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主體之一,在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民工隨遷子女進入當地學校,獲得社會規范、道德價值觀以及知識、技能等教育,他們在教師、同學、學校紀律等影響下,學習如何進一步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學校教育是促進農民工子女適應社會的重要方式,通過班主任、任課教師、學校環境、學校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產生影響。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環境滿意度越高,學生的學校適應狀態也越好。教師能否對農民工子女積極接納,在教學方法上能否因材施教,能否開展針對農民工子女的團體輔導,能否給予農民工子女更多的關愛;學校的管理人員能否為農民工子女入學提供政策支持等都將影響農民工子女的社會適應。
3.同輩群體因素。同輩群體是指那些在年齡、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較接近的人們所自發結成的社會群體。農民工隨遷子女來到城市以后,他們原來的在農村的同輩群體的功能減弱了,新的城市同輩群體要開始發揮作用。但是,農民工隨遷子女與城市本地兒童相比,在衣著、飲食、學習用品、居住條件等方面都與城市兒童有著較大差別,使他們無法在城市的同齡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歸屬感,進而產生落差和失衡心理。生活環境的差異使他們在生活習慣、人際交往等方面產生差異。因此,新的同輩群體的接納、友好與否對農民工子女融入城市、適應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城市的同齡兒童如果在心理上接納農民工子女,善于發現農民工子女身上的閃光點,在學習、生活上給予幫助,城市同齡兒童對農民工子女的認同,將促進農民工子女對城市生活的適應。endprint
4.社會文化因素。社會文化及文化中所包含的社會態度,能決定農民工隨遷子女對于周圍事物的判斷和選擇,能影響他們的行為及行為效率。城鄉環境的差異,塑造出不同的文化,并在每個個體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由于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的不同,城鄉孩子在生活習慣、知識結構、思想觀念上都會存在極大的差異。城市孩子與農村孩子接受著不同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交際準則,他們自小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接受培養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城市孩子掌握了農村孩子所沒有掌握的技能和信息,這種技能差別和信息差別很容易讓來自農村的農民工隨遷子女產生自卑的心理,影響著他們對城市社會的認知和融入。
三、推進農民工隨遷子女融入城市社會的對策
農民工隨遷子女能否融入城市社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取決于他們個人的能力愿望和城市主流社會對他們的接納程度,而且還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來保障。
1.加強立法規范,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權利。政府要從國家層面上加強立法規范,用制度確保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權利。一是在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權利方面,按就地就讀原則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入學條件和收費項目標準與當地常住戶口學生相同,困難的學生,學校采取減免有關費用等辦法進行資助。二是調整“兩為主”政策和對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的政府工作評價導向。在城市,考核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的比率;在農村,考核輸出的農民工和隨遷兒童的比率。三是在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方面,建立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與流出地政府共同分擔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經費的協調分擔機制。
2.開展社會互動,增強農民工隨遷子女的融城自信。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互動活動,可以有效地提升農民工隨遷子女對城市社會的融合度和親切感。一是父母和隨遷子女之間要加強互動。父母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通過自己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行為方式引導教育子女,及時解決子女在社會適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二是家庭和學校之間要加強互動。學校要針對農民工隨遷子女進行專門的課程設置,增加適當的心理輔導;教師要多和隨遷子女學生進行交流,定期到農民工居住的社區開展家庭教育講座,多和家長進行交流、互動。三是隨遷子女和城市同伴之間要加強互動。一方面學校要多開展集體活動,鼓勵、吸引隨遷子女參加;一方面要積極擴大隨遷子女的交友群體,增加交友數量,使其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更快地融入社會。
3.增加社會援助,提高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農民工隨遷子女是否認同所處環境的文化,對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性有著重要意義。從公共管理的角度來講,可以充分調動各類公共管理主體的積極性,參與到幫助隨遷子女提高社會適應性的實踐中來。從政府方面來說,要制定有利于隨遷子女在城市中生活和學習的各項配套政策,簡化手續,拓寬隨遷子女接受教育的各種渠道,逐步實行和城市兒童相同的教育政策,實現教育公平;從社會方面來說,可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發揮各種社會公益機構、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對隨遷子女社會融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和社會融入輔導服務。
4.吸納社會資金,擴大民辦教育的招生容量。政府要采取措施,積極有效地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義務教育領域。按照公辦教育的標準,根據生源情況統一撥付教育資金,擴大民辦教育的容量,實行“費隨人走”,逐漸形成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逐步解決生源不均衡問題和教育資源利用不均衡問題。對條件較好的打工子弟學校,已經備案,具備民辦學校設立條件的,地方政府應加以扶持,幫助其向正規民辦學校轉化;對不具備辦學條件的未獲準的打工子弟學校,要在妥善安置在校師生的前提下,依法取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