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 盧甜甜 李皎
摘 要: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小農戶面對大龍頭企業,有著天然的劣勢,兩者在利益分配關系上存在矛盾。從云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關系的現狀和問題出發,分析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關系出現問題的原因,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及新的關系建立思路。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主體利益關系;云南省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049-02
龍頭企業在云南省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2013年,云南省龍頭企業完成總產值1 452億元,同比增長17.1%;銷售收入1 521億元,同比增長17.3%;利潤總額192億元,同比增長18.5%;上繳稅金65億元,同比增長19%;勞動者報酬86.4億元,同比增長23%;出口創匯91億元,同比增長15.6%;龍頭企業數達2 650戶,其中:規模以上龍頭企業890個,從業人數32萬人,帶動農戶590萬戶,總產值1 020億元,銷售收入1 085億元,利潤總額53.6億元。然而,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系方面仍存在矛盾,龍頭企業與農戶的主體地位不對稱,雙方合作層次相對較低、利益聯結關系相對松散,龍頭企業績效考核與農戶體驗相脫節,地方政府對農民利益和龍頭企業利益的協調保護不夠等問題比較突出,成為制約云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云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關系現狀
(一)龍頭企業與農戶的主體地位不對稱
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龍頭企業可以有效緩解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小農戶與大企業之間的矛盾凸現問題是毋庸回避的,多數農戶與龍頭企業主體地位仍不對稱,農戶處于無組織狀態,處于被動不利地位,無法分享加工增值和銷售利潤。龍頭企業和農民之間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民的分散和小規模,使得農民依附于龍頭企業,無法保障自己的利益,甚至淪為龍頭企業轉嫁風險的對象[1]。而農業龍頭企業在新的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困難,無法按照政府意愿帶動廣大農民,反而在困難時把市場風險轉嫁給農民。這種不對稱地位是客觀存在的,在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民與龍頭企業建立的契約關系不夠完整、不夠合理的情況下,農民缺乏有效保障,無法通過契約來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
(二)雙方合作層次相對較低,利益聯結關系相對松散
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合作大多是基于獲得穩定優質的原料,只有在原料生產階段,龍頭企業才會對農戶進行相關專業培訓,同時制定了較為嚴格的生產標準,用以約束農戶行為。雙方簽訂的合同大多局限于原料生產階段,農戶很難參與到后續的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過程。所以說,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合作層次相對較低,利益聯結關系也比較松散,龍頭企業與農戶兩者之間僅是一種買賣關系,只存在商業行為,而農戶在其中充當了廉價勞動力的作用,很難實現農業產業化利益共同體、經營一體化所要達到的目的,雙方利益聯結的緊密度與行為仍較大程度地受到質量、價格等因素的影響。
(三)龍頭企業績效考核與農戶體驗相脫節
雖然企業的本質是一個盈利性組織,市場目標是其根本性目標,但是這并非是其唯一的目標,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發展,服務新農村建設等都可以作為其派生目標。而當前的企業績效考核制度使得這些派生目標根本不受農業龍頭企業的重視,龍頭企業都在奮力追求其市場目標,致力于賺錢,認為盈利是營造企業形象,打響企業品牌,贏得人們關注的唯一途徑,有些龍頭企業在和農戶簽訂合同時,經常侵犯農戶生產經營自主權,他們不會考慮農民在合作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更不會關心企農合作是否給農民帶來好處,是否幫助農民增收,更不用說企業和農戶的利益合理分配了,龍頭企業的績效考核與農戶體驗嚴重脫節,沒有發揮出“企業+農戶”這一模式應有的效益。
(四)地方政府對農民利益和龍頭企業利益的協調保護不夠
在協調農民和龍頭企業的關系方面,地方政府應該履行好政策扶持和協調各方利益的責任。一是為龍頭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及稅收和其他優惠措施,為農民利益的保護提供中介組織等方面的保證。二是當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出現激烈沖突時,政府要出面協調。而當前地方政府對農民利益和龍頭企業利益的協調保護不夠,不能及時解決企農之間的矛盾糾紛(如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過程中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問題),辦事效率低下,使龍頭企業與農民之間沖突不斷,合作不順。
二、云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關系出現問題的原因
一是農戶和龍頭企業力量相差懸殊,農戶個體獲得信息的成本過高,對合作企業的監督成本過高,維權成本也過高(比如農戶投訴要請律師,要花費大量金錢,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即使打贏了官司,不一定得到全額補償,即使補償了,有些損失、耗費也無法用錢折算、補償等[2]),無法變被動為主動,只能保持“沉默”。而龍頭企業往往資金實力較強,談判能力較強,它們可以利用其資金實力及人力資源優勢獲得更豐富的信息,制定更有利于企業自身的制度、合同,并利用其主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進行壓榨。
二是農民綜合素質比較低,對技術、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限,主要從事最簡單的體力勞動,所以,農民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只充當原料供應的角色,并沒有發揮自己在后期產業鏈上的作用,不能從后期的產業鏈(比如農產品加工、流通等)中獲得收益,取得附加值。
三是當前社會比較看重企業的盈利能力,忽視了企業所能發揮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制定的企業績效考核制度過分重視企業的盈利水平,并將其作為最重要的考核指標,而很少把那些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發展,服務新農村建設等成績列入考核范圍,使得龍頭企業過分追求市場目標,忽視“雙贏”理念,不能給農戶帶來切身利益,甚至以犧牲農戶利益為代價來取得自身發展。
四是相對于農戶與龍頭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的合作關系而言,政府在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優惠政策和維持雙方穩定關系的制度制定上都比較滯后,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體系,從而導致政府在協調糾紛、解決矛盾過程中依據難立,協調不力,加之某些地方在處理矛盾糾紛時不能從客觀立場出發,有失公正,往往因為偏袒某一方而導致人們對協調結果不滿,怨聲載道。endprint
三、云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關系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采用“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模式,發揮中間力量
利益協調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相對于龍頭企業來講,單個農戶的力量比較微薄,要實現單個農戶與龍頭企業的對接不現實并且無法保證農戶自身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只有組織起來,組成農業合作組織,才能與龍頭企業建立健康的利益聯結關系。農民自愿組成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等方面開展自我服務,創建品牌,開拓市場,增加成員收入,同時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名義,與龍頭企業建立完善的利益聯結關系,形成“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模式,以團隊的力量面對龍頭企業,解決農民與龍頭企業博弈過程中的一邊倒的問題。而且農民合作社可以聘請專業的律師、咨詢師、會計師等專業服務人員提高合作社決策的科學性,提高與龍頭企業合作時的談判實力和水平,以便于農民與龍頭企業建立平等健康、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關系。
(二)加強龍頭企業與農戶聯系,互存互利,實現雙贏
龍頭企業和農戶要切實轉變傳統觀念,摒棄短期利益行為,樹立長期雙贏理念[3]。一方面,龍頭企業要樹立“龍頭”觀念,擺正位置,積極與農戶建立利益對接機制,合理分配收益,為農戶提供技術、信息指導,帶動農戶優化農產品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并把各方面取得的成效作為企業能力的綜合測評指標,摒棄單一的經濟指標,加大農戶發展與企業效益的關聯度。另一方面,農戶要樹立“龍尾”觀念,加強合作意識,樹立長遠眼光,不能因為短期的蠅頭微利而放棄與龍頭企業合作的機會,要充分利用龍頭企業的實力為自己的農產品尋找銷路,開拓市場。
(三)拓寬合作領域,增強企農利益聯結關系
一是要不斷拓展農戶和龍頭企業的合作范圍,豐富企業和農戶的聯結媒介,不能僅僅將農戶看作是“原料供應者”,要對農戶進行培訓,采取多種方式“讓利”于農戶,讓農戶也能從加工、銷售環節取得返還利潤[4]。二是要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的緊密聯結關系,實現由市場到契約再到產權的聯結改變,由最初的價格調節到口頭合同再到短期合同最后到長期契約的關系改變。三是龍頭企業和農戶要樹立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嚴格履行雙方合同規定,信守承諾,以誠信作為自己的經營之本,從而保障農企雙方形成長期穩定的利益對接機制。
(四)加大政府在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關系中的協調力度
一方面,政府從實際出發,構建公司與農戶協調運行的一體化利益均衡機制[5],增大公司和農戶的違約成本,保證契約關系的穩定,對于違約行為、滋事行為等嚴懲不貸。另一方面,建立政府與公司、農戶的風險共擔機制,地方政府可以首先選擇與保險公司合作,通過提供農業保險費補貼、減免農業保險稅等措施將農業保險繳費標準降低到大多數公司和農戶可以接受的程度,以降低生產風險,保護農戶和公司的利益,避免矛盾糾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