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曾艷
摘 要: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建設為邊緣地帶來了發展契機,并對邊緣地新型工業化的主導產業選擇、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集群提供了外部推動力,也推進了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以及社會服務均等化的發展,同時還促進了邊緣地農產品跨區域流通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也為農業技術科技化和信息化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和農民素質提升提供了發展動力。
關鍵詞:“三化”建設;邊緣地;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068-02
引言
根據弗里德曼的“核心—邊緣”理論,核心區域是指城市或城市聚集區,其工業技術發達、技術水平較高、資本集中、人口密集和經濟增長速度快的地區;邊緣區域則是較核心區域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邊緣地由于區位條件不明顯,長期遠離國家區域政策的輻射范圍,加之其市場機制作用力小、市場發育不完善等原因,從而造成該地區經濟邊緣化。
廣東省封開縣屬于典型的農業縣和欠發達邊緣地,歷史上曾為曾是西江流域商業重鎮之一,但解放后卻兩次因遠離國家區域政策輻射范圍成為欠發達地區。近年來,隨著廣東支持粵西地區開發建設,封開經濟有所增長,但增長幅度不大。2011年12月,在廣西梧州市和廣東封開縣成立的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為封開縣帶來了新的希望。至2013年,封開已通過推動該試驗區建設和招商引資嘗到了不少甜頭,并力圖打造新的增長極,成為粵桂合作的橋頭堡。因此,封開縣如何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以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為核心,利用試驗區對封開縣 “三化”建設的影響來帶動縣域跨越式發展,是目前值得思考的主要問題。
一、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建設對邊緣地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影響
(一)影響邊緣地主導產業的選擇
隨著試驗區新區建設的開展,產業園在主導產業的帶動下形成的產業集群及其規模效應,必然對試驗區以外其他周邊地區帶來示范效應,邊緣地的產業選擇也必然在其示范帶動作用下有著相應的調整,從而依靠產業園的核心動力和影響力發展本地特色企業。目前,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的主導產業主要有新型建材、林產化工、醫藥加工、輕工食品以及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型工業。由此,當地企業會積極利用試驗區產業匯集帶來的規模效應和無限商機積極利用既有的資金、技術、人力和資源條件,發展產業鏈上游相關產業。如利用封開縣的林木、藥材、農產品、陶土等資源為試驗區提供原材料采集和粗加工等,從而與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共同發展,進一步優化本土主導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二)促進邊緣地產業結構調整
在主導產業的示范作用以及關聯帶動下,邊緣地的產業選擇也隨之改變,越來越傾向于與主導產業相關聯的產業。一般來說,邊緣地新區建設所承接的產業轉移雖然有部分來自沿海地區的落后產能,但入園后必然在試驗區總體規劃要求下進行升級改造。此外,邊緣地新區建設還積極發展新型工業和技術含量高的新興產業,工業化水平隨著上升。在此帶動和影響下,邊緣地農業、建筑業、輕工業、重工業、商業服務業蓬勃發展。由此帶來邊緣地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逐步轉移,由低價值向高價值轉化,從而帶動邊緣地產業結構優化和調整。
(三)促進邊緣地產業集群發展
新區建設中產業園內主導產業影響了邊緣地主導產業的選擇。在產業園主導產業的示范和帶動作用下,一方面生產資料、勞動力、資金、小企業由周邊鄉鎮向產業園聚集,一方面產業園生產產品向周邊地區銷售和流通,因而逐步會形成基于產業鏈前后向關聯和地區銷售渠道關聯的集群效應。即逐漸會圍繞產業園為核心形成一個或幾個特定的區域,集聚一些相互關聯的公司、供應商、關聯企業和專業組織,從而在生產、研發、市場營銷、銷售上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構建專業化的生產基地。從而形成規模效應和外部經濟,降低生產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強區域競爭力。由此,也形成了邊緣地特有的“產業園—鄉鎮—農村”的梯度發展模式,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二、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建設對邊緣地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
按照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2012—2020年),試驗區在2012年總人口將達到6.8萬人,實現GDP 89億元,年增長19%;至2020年實現總人口30萬人,GDP150億元,年增長14.87%的目標。①這一發展目標無疑給試驗區所在的邊緣地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也給邊緣地新型城鎮化發展帶來了先驅動力和永續保障。
(一)促進“農民市民化”和戶籍制度改革
目前從外來人口市民待遇方面看,大部分農民工僅僅實現了職業上的轉換,并沒有獲得真正的城市居民身份,不能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要求取消農村和非農村戶口之分,建立統一的戶籍登記制度,全面放開小城鎮的戶籍登記,以自愿登記為原則。國家的戶籍制度改革的政策調整給因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建設而來封開縣務工的人員帶來了希望,同時也給“農民市民化”待遇的改善提供了政策依據,并督促當地政府做好相應的戶籍制度改革。
(二)促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邊緣地城鎮化中牽涉的土地,一部分來自農民進城后放棄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一部分來自新區建設征收的土地,因而主要面臨農轉非之后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問題以及土地集約利用問題。2005年以來,國土資源部在全國推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占補平衡”政策。因此,在國家基本農田保護紅線日益嚴格的制約下,必然要求邊緣地當地政府在新區建設取得建設用地的同時,加強土地確權管理、合理流轉土地,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三)促進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
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因此,邊緣地城鎮化也必須按照此內涵展開,一切以人為本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從勞動力來源結構來看,邊緣地新區建設吸引的勞動力主要包括入園企業管理人才、外來務工人員、本地區外出勞動力回流、本地區現有勞動力。金融危機后,縣城成為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和經濟增長極,在大城市務工的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步伐加快,或在當地產業園務工或回鄉創業,他們對公共服務的要求也較高。endprint
三、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對邊緣地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
(一)促進特色農產品跨區域流通和農業產業化發展
特色農產品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依靠當地特有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在別的地區不宜推廣種植的農產品。封開的特色農產品主要有油栗、柑橘、麒麟李、封開猴頭菇、七星林芝、“杏花雞”等。封開的農業經濟比較發達,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在本省內知名度較高,但在區外的影響力還不足,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的建立可以為封開縣特色農產品提供專業的深加工技術、信息交流和技術推廣平臺、跨區域流通渠道以及其他相關優惠政策等。以及采用龍頭企業帶動型、商品基地帶動型、示范園區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等組織模式,帶動地區特色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發展。
(二)促進山區農業技術科技化和信息化發展
2010年底中國已建立基層信息服務站點100萬個,基本建立了由高校科研院所學者、電信運營商和網絡服務商企業技術推廣人員組成的專業化信息管理服務隊伍。利用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的優惠政策和窗口的作用,可以為封開提供農產品生產技術和信息的交流平臺,為特色農產品生產遇到的病蟲害防御與治理、先進的育種技術、特色品種推廣等提供生產服務。還可以為各地農商、專業化合作組織的合作提供平臺,搭建農戶、企業、風險投資商、農科院交流合作的平臺。以此,共同推進農業技術科技化和信息化發展。
(三)促進農業服務社會化發展和農民素質的提升
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生物醫藥產業和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發展,必然加大對其產前、產中和產后過程中綜合配套服務的需求,這也加速了邊緣地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促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發展。同樣也要求邊緣地財政、工商、科技、經貿、物價等部門以及農村專業協會、研究會、農業專業服務組織的服務效率和管理效益也隨之提升。同時,試驗區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建設必然也激發農民提升自身文化素質的愿望,從而積極參與各項培訓和學習先進技術,從而在示范作用下逐步帶動農民素質整體提升。
結語
總之,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的成立為所在的邊緣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為邊緣地以試驗區產業園為核心帶動周邊地區梯度開發和集群發展提供了動力,加速了邊緣地生產要素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的流動,為打破邊緣地發展路徑依賴提供了外部動力和保障。今后,邊緣地應進一步利用新區建設帶來的優惠政策,在國家政策對“三化”建設的外部推動下,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和制度技術創新,加速經濟內生發展,促進邊緣地跨越式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