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俊
摘 要: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亟需調整。但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定位不清、專業設置缺乏特色、課程體系設置不夠科學、教學管理運行機制缺乏柔性和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等問題。為更好地服務社會,地方性本科院校應精準辦學定位、打造特色專業、科學設置課程體系、改進教學管理運行機制和完善實踐教學環節,為社會提供適應性強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市場需求;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195-03
在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的浪潮下,作為普通本科教育中數量眾多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承載著越來越多的教育責任和使命。為了更好地立足地方服務社會,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輸送有用的人才,越來越多的地方性高校不斷推進教育改革,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將辦學的重點放在特色教學和社會服務方面,以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臺州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堅持“地方性、應用性、綜合性、高教性”的辦學定位,近年來,也一直致力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以期向社會輸送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不斷提高其社會服務能力。本文以臺州學院為例,針對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相關建議。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等教育的形勢和任務也發生了調整,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層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對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來說,其人才培養模式也亟需調整。
1.高校定位較為寬泛,不夠精準
高校精確和清晰的定位是構建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和基礎。目前,絕大多數地方性本科院校將自己定位為地方性、應用性本科院校,但對“地方性”和“應用性”的內涵并沒有完全的理解和充分的認識,導致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特色不鮮明,趨同化現象較為明顯。在實際管理中,較多的地方性高校受現行大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影響,不顧自身辦學條件,沒有充分考慮區域產業結構和市場需求,往往偏重科研而輕教學,導致老師忙于發論文、忙于做課題、拉項目,真正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在教學上的越來越少,以致培養的人才質量差強人意,知識運用能力較差,很難適應行業和社會發展需求,不能有效地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比如臺州學院,雖為教學研究型的高校,本應更加側重于教學,同時兼顧科研水平的提升,但在實際管理時,對教師的崗位設置和職稱評審等更注重論文、科研項目和成果及著作等內容的考核。
2.專業設置較為傳統,缺乏地方特色
目前,絕大多數地方性高校仍沿襲傳統學科專業設置方式,所設置的專業與全國性綜合大學所設的專業相似度高,沒有將專業建設與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也未充分考慮辦學歷史和辦學條件,缺乏特色,難以形成自身優勢,受地域和辦學基礎影響,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競爭中難以吸引優質生源。
在申請新專業時,往往缺乏前瞻性和規劃性,未考慮不同學科的有機融合,形成特色專業。在專業設置時,也很少聽取地方政府、企業和行業等的聲音,難以將新專業與區域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有效地結合起來,缺乏本土化,影響學校的地方服務能力。
3.課程體系的設置較為隨意,缺乏科學性
目前,絕大多數地方性高校依照“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進行建設。但對于平臺和模塊的課時應如何進行合理分配往往缺乏嚴謹的分析和考量,分配時難免有一些隨意性。相對來說,地方性高校的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等平臺建設的課程授課教師師資較為充裕,而在模塊建設方面,因為受地域較為偏遠、師資力量較為薄弱以及校企合作不夠深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模塊課程的開設往往缺乏系統性,甚至出現因人設課的現象。另外,整個課程體系的設置也未能與就業需求、市場需求有效對接,造成部分脫節,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進入社會、企業就職時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期和較多的職業培訓,影響招聘單位對學校和學生的整體評價,影響學生的就業前景。
4.教學管理運行機制較為剛性,缺乏柔性管理
良好的教學管理運行機制能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但目前,地方性高校在教學管理過程中主要偏重于課堂教學的管理。對于學生,大多數地方性高校平時主要注重出勤率、課堂秩序等的檢查,期末的考核比較偏重對書本和教材的知識掌握,而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核非常欠缺,導致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注重知識的記憶,甚至一部分學生在考試前只要“臨時抱佛腳”就能基本應付下來,最終導致知識只是短暫的記憶更談不上應用了,最后演變成“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了就忘記”。針對教師,大多數地方性本科院校主要進行常規管理,如上、下課是否準時,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大綱要求,教學信息量是否充足,教學進度是否按計劃進行,課外作業是否適量布置以及修改、試卷是否規范等。從管理內容看,更多的是量上的簡單管理,對質上沒有具體嚴格的要求。以臺州學院為例,對教師主要進行上、下課時間是否準時、上課教學五大件(教材、學生名冊、教學進度表、課件和教案)是否齊全、課外作業是否適當布置等方面的檢查,至于教學方式是否妥當、課件制作是否精美,教案內容安排是否合理,作業修改是否認真、仔細和及時,則很少跟進檢查,導致很多的制度形式多于實質。
5.實踐教學環節較為薄弱,缺乏深度
在地方性高校的教學改革中,實踐教學環節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不管是總課時安排,還是實踐形式和實踐內容等都有了明顯的變化,但實踐教學環節仍較薄弱,不夠完善。大多數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校內實驗室建設經費投入不斷追加,硬件明顯改善,但實驗室的開放性不強,往往僅僅在授課時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課后開放度不夠,導致實驗室的利用率不高。而校外的實踐教學基地和平臺雖然數量在不斷增長,但整體的實踐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現為實踐的目的不是很明確,實踐的方式比較單一,比如考察、參觀,走馬觀花,流于形式,學生參與度不高,實際效果差強人意。因為實踐運行機制不夠合理,缺乏與所學課程和理論的有機融合,開展的方式又比較零散,呈點狀式,也缺乏完整性,學生對實踐活動的整體滿意度不高。以臺州學院為例,目前實踐教學形式已日益多樣化,有課堂實驗、學科競賽,專業見習、畢業實習、課程的調研活動等,但很多實踐活動的目的性不明確,前期的準備也不夠充分,加上實踐過程管理不是很嚴格,導致實踐的效果并不理想。endprint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建議
1.進一步明確和準確定位高校辦學目標,使得目標更加清晰、更加切合實際
目標越明確清晰,實施時方向性越強,越能夠做到有的放矢,目標越明確清晰,思想越容易統一,形成共識,行動統一,越容易產生合力,越有利于目標的實現。因此,地方性高校應對其“地方性”和“應用性”的辦學定位做出更加明確的解讀,提出更加清晰的目標,并對其進行細化和分解,制定具體的措施和實施方案,增強其可操作性。在明確學校定位和發展目標過程中,要盡量做到精準,要切合實際,避免盲目攀比,求高求大,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同時要充分考慮本校的發展歷史和發展進程,要利用學校已有辦學優勢,要突出地方特色,找準位置,演好角色,真正做到“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加強與地方的溝通和緊密合作,提高地方認同度,形成特有的競爭力,實現校地良性互動。
2.打造特色專業,提高學校影響力、競爭力
結合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特點,深入分析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分析專業的發展前景,將學校自身優勢和地方資源有機融合,找準著力點,設置與市場需求相對應的新專業或調整和優化傳統專業,要利用已有的辦學基礎,打造出獨有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的發展培養“易上手、會思考”的有用人才,樹立好口碑,打響專業品牌,形成相對優勢,為專業發展爭取更多的資源,提高學校吸引力和競爭力。
在專業發展和轉型過程中,要充分聽取地方政府、研究機構、企業及行業各方的建議和意見,專業的建設應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行業特點和產業發展規律,要具有前瞻性,考慮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交叉性,不跟風,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發揮特色。要充分利用地方各界資源,加強校地聯合,實現人才、場地、設施等資源的共享,促進專業可持續發展。
3.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適應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要合理分配平臺類和模塊類課程的課時。對于平臺類課程要拓寬口徑,強化不同學科的交叉和滲透,實施通識教育,打破不同學科的條塊分割,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素養。對于模塊類課程,要進行深入、及時、細致的市場調研,設置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的具有靈活性的專業課程,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師資力量,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課程內容上,要及時更新知識點,要注重理論和實際的結合,增強實用性,以適應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4.改進教學管理運行機制,提高教學整體質量
改變目前較為單一的教師和學生考核評價機制,改進現行的教學管理機制,增加管理靈活性。就學生而言,除了對其課堂出勤率、課堂秩序的維護程度和課堂知識掌握程度等進行檢查和考核外,要將考核內容延生到課堂之外的自主學習、社會參與度以及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方面,實現課程考核從單純“知識掌握”考核向“知識、能力、素質”綜合考核相結合的方式轉變,對學生(下轉200頁)(上接196頁)嚴要求,改變目前因考核單一導致部分學生“臨時抱佛腳”應付了事、“得過且過”的現象。就教師而言,要注重教學有效性和技能性的考核。除了進行日常師德規范管理以外,應經常組織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相互聽課和評課,集思廣益,尋求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水平。至于教學內容安排,應提倡同類或相關課程教師之間的合作和資源共享,通過共同研究探討,使的教學內容安排主次更分明,結構更合理,條理更清晰。另外,要加大教師校外體驗或社會服務方面的考核。因為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一大功能之一,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應更加突出這一功能,同時,教師通過社會服務方式能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如果融匯到課堂講解,會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加強校外體驗或社會服務的考核必然會使更多的教師愿意走出去。通過這種渠道往往能培養出專業知識扎實、教學功力深厚、眼界開闊的多面手,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學質量能得到大大改觀。
5.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既需要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也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和適應性。因此,實踐教學環節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地方性本科院校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大校內實踐教學硬件投入,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人力和時間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強課內課外相結合,提高實驗室、設備的開發度和利用率,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師資培訓,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將校內實踐教學環節切實落到實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外實踐合作平臺建設。除常見的實踐基地外,可以適當考慮校企、校地的深入合作如共建實驗室、共同咨詢室、共同培養、共同定制等方式取長補短,使得人才培養更有針對性。要健全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確保實踐的目的明確,實踐的方式多元化、實踐的時間更加靈活,實踐合作時應加強密度和深度,提高實踐的實際效果,最終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 任條娟,劉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構建的思考——以浙江樹人大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1,(2):21-22.
[2] 陳艷秋,李鳴欣.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112-114.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建議
1.進一步明確和準確定位高校辦學目標,使得目標更加清晰、更加切合實際
目標越明確清晰,實施時方向性越強,越能夠做到有的放矢,目標越明確清晰,思想越容易統一,形成共識,行動統一,越容易產生合力,越有利于目標的實現。因此,地方性高校應對其“地方性”和“應用性”的辦學定位做出更加明確的解讀,提出更加清晰的目標,并對其進行細化和分解,制定具體的措施和實施方案,增強其可操作性。在明確學校定位和發展目標過程中,要盡量做到精準,要切合實際,避免盲目攀比,求高求大,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同時要充分考慮本校的發展歷史和發展進程,要利用學校已有辦學優勢,要突出地方特色,找準位置,演好角色,真正做到“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加強與地方的溝通和緊密合作,提高地方認同度,形成特有的競爭力,實現校地良性互動。
2.打造特色專業,提高學校影響力、競爭力
結合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特點,深入分析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分析專業的發展前景,將學校自身優勢和地方資源有機融合,找準著力點,設置與市場需求相對應的新專業或調整和優化傳統專業,要利用已有的辦學基礎,打造出獨有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的發展培養“易上手、會思考”的有用人才,樹立好口碑,打響專業品牌,形成相對優勢,為專業發展爭取更多的資源,提高學校吸引力和競爭力。
在專業發展和轉型過程中,要充分聽取地方政府、研究機構、企業及行業各方的建議和意見,專業的建設應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行業特點和產業發展規律,要具有前瞻性,考慮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交叉性,不跟風,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發揮特色。要充分利用地方各界資源,加強校地聯合,實現人才、場地、設施等資源的共享,促進專業可持續發展。
3.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適應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要合理分配平臺類和模塊類課程的課時。對于平臺類課程要拓寬口徑,強化不同學科的交叉和滲透,實施通識教育,打破不同學科的條塊分割,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素養。對于模塊類課程,要進行深入、及時、細致的市場調研,設置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的具有靈活性的專業課程,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師資力量,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課程內容上,要及時更新知識點,要注重理論和實際的結合,增強實用性,以適應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4.改進教學管理運行機制,提高教學整體質量
改變目前較為單一的教師和學生考核評價機制,改進現行的教學管理機制,增加管理靈活性。就學生而言,除了對其課堂出勤率、課堂秩序的維護程度和課堂知識掌握程度等進行檢查和考核外,要將考核內容延生到課堂之外的自主學習、社會參與度以及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方面,實現課程考核從單純“知識掌握”考核向“知識、能力、素質”綜合考核相結合的方式轉變,對學生(下轉200頁)(上接196頁)嚴要求,改變目前因考核單一導致部分學生“臨時抱佛腳”應付了事、“得過且過”的現象。就教師而言,要注重教學有效性和技能性的考核。除了進行日常師德規范管理以外,應經常組織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相互聽課和評課,集思廣益,尋求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水平。至于教學內容安排,應提倡同類或相關課程教師之間的合作和資源共享,通過共同研究探討,使的教學內容安排主次更分明,結構更合理,條理更清晰。另外,要加大教師校外體驗或社會服務方面的考核。因為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一大功能之一,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應更加突出這一功能,同時,教師通過社會服務方式能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如果融匯到課堂講解,會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加強校外體驗或社會服務的考核必然會使更多的教師愿意走出去。通過這種渠道往往能培養出專業知識扎實、教學功力深厚、眼界開闊的多面手,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學質量能得到大大改觀。
5.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既需要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也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和適應性。因此,實踐教學環節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地方性本科院校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大校內實踐教學硬件投入,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人力和時間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強課內課外相結合,提高實驗室、設備的開發度和利用率,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師資培訓,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將校內實踐教學環節切實落到實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外實踐合作平臺建設。除常見的實踐基地外,可以適當考慮校企、校地的深入合作如共建實驗室、共同咨詢室、共同培養、共同定制等方式取長補短,使得人才培養更有針對性。要健全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確保實踐的目的明確,實踐的方式多元化、實踐的時間更加靈活,實踐合作時應加強密度和深度,提高實踐的實際效果,最終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 任條娟,劉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構建的思考——以浙江樹人大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1,(2):21-22.
[2] 陳艷秋,李鳴欣.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112-114.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建議
1.進一步明確和準確定位高校辦學目標,使得目標更加清晰、更加切合實際
目標越明確清晰,實施時方向性越強,越能夠做到有的放矢,目標越明確清晰,思想越容易統一,形成共識,行動統一,越容易產生合力,越有利于目標的實現。因此,地方性高校應對其“地方性”和“應用性”的辦學定位做出更加明確的解讀,提出更加清晰的目標,并對其進行細化和分解,制定具體的措施和實施方案,增強其可操作性。在明確學校定位和發展目標過程中,要盡量做到精準,要切合實際,避免盲目攀比,求高求大,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同時要充分考慮本校的發展歷史和發展進程,要利用學校已有辦學優勢,要突出地方特色,找準位置,演好角色,真正做到“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加強與地方的溝通和緊密合作,提高地方認同度,形成特有的競爭力,實現校地良性互動。
2.打造特色專業,提高學校影響力、競爭力
結合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特點,深入分析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分析專業的發展前景,將學校自身優勢和地方資源有機融合,找準著力點,設置與市場需求相對應的新專業或調整和優化傳統專業,要利用已有的辦學基礎,打造出獨有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的發展培養“易上手、會思考”的有用人才,樹立好口碑,打響專業品牌,形成相對優勢,為專業發展爭取更多的資源,提高學校吸引力和競爭力。
在專業發展和轉型過程中,要充分聽取地方政府、研究機構、企業及行業各方的建議和意見,專業的建設應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行業特點和產業發展規律,要具有前瞻性,考慮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交叉性,不跟風,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發揮特色。要充分利用地方各界資源,加強校地聯合,實現人才、場地、設施等資源的共享,促進專業可持續發展。
3.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適應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要合理分配平臺類和模塊類課程的課時。對于平臺類課程要拓寬口徑,強化不同學科的交叉和滲透,實施通識教育,打破不同學科的條塊分割,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素養。對于模塊類課程,要進行深入、及時、細致的市場調研,設置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的具有靈活性的專業課程,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師資力量,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課程內容上,要及時更新知識點,要注重理論和實際的結合,增強實用性,以適應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4.改進教學管理運行機制,提高教學整體質量
改變目前較為單一的教師和學生考核評價機制,改進現行的教學管理機制,增加管理靈活性。就學生而言,除了對其課堂出勤率、課堂秩序的維護程度和課堂知識掌握程度等進行檢查和考核外,要將考核內容延生到課堂之外的自主學習、社會參與度以及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方面,實現課程考核從單純“知識掌握”考核向“知識、能力、素質”綜合考核相結合的方式轉變,對學生(下轉200頁)(上接196頁)嚴要求,改變目前因考核單一導致部分學生“臨時抱佛腳”應付了事、“得過且過”的現象。就教師而言,要注重教學有效性和技能性的考核。除了進行日常師德規范管理以外,應經常組織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相互聽課和評課,集思廣益,尋求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水平。至于教學內容安排,應提倡同類或相關課程教師之間的合作和資源共享,通過共同研究探討,使的教學內容安排主次更分明,結構更合理,條理更清晰。另外,要加大教師校外體驗或社會服務方面的考核。因為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一大功能之一,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應更加突出這一功能,同時,教師通過社會服務方式能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如果融匯到課堂講解,會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加強校外體驗或社會服務的考核必然會使更多的教師愿意走出去。通過這種渠道往往能培養出專業知識扎實、教學功力深厚、眼界開闊的多面手,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學質量能得到大大改觀。
5.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既需要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也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和適應性。因此,實踐教學環節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地方性本科院校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大校內實踐教學硬件投入,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人力和時間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強課內課外相結合,提高實驗室、設備的開發度和利用率,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師資培訓,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將校內實踐教學環節切實落到實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外實踐合作平臺建設。除常見的實踐基地外,可以適當考慮校企、校地的深入合作如共建實驗室、共同咨詢室、共同培養、共同定制等方式取長補短,使得人才培養更有針對性。要健全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確保實踐的目的明確,實踐的方式多元化、實踐的時間更加靈活,實踐合作時應加強密度和深度,提高實踐的實際效果,最終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 任條娟,劉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構建的思考——以浙江樹人大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1,(2):21-22.
[2] 陳艷秋,李鳴欣.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112-114.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