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亞麗
摘 要:地方應用型大學培養的工商管理類人才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體。而其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普遍存在問題,培養的人才能力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地方應用型大學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應培養適應競爭需要、面向地方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堅持就業導向,適合于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中高級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和創業人才。為此,需要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等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205-02
一、地方應用型大學的涵義
地方應用型大學(Fachhochschule)這種稱呼源于德國,作為一種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被介紹到中國。由于種種原因,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其他的非德語地區,對其名稱—Fachhochschule一直存在著理解上的混淆,在中國曾被翻譯為高等專業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簡稱高專)、應用技術大學、應用科學大學等等。為了避免Fachhochschule譯名引起的誤解,根據德國文化部長聯席會議和德國高校校長聯席會議做出的決議,其英譯名于1998年統一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目前德國所有的Fachhochschule在對外聯系中均使用該英文名稱。
在國外此類院校大多是與社會企業界合作辦學,開設的課程多是與企業界相關的工業技術和管理等專業,學制中明確規定了要在企業中進行的實踐學期和畢業設計環節。事實上,很多學生實際上就是為某個企業的工作崗位專門培養的,他們的畢業論文往往就是為了解決該企業的某個實際問題,這些學生在入學起便已經與用人單位簽訂了聘用合同。
二、中國地方應用型大學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方案應用型特征不明顯
地方院校往往參照學術型院校制定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工商管理類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環節、教學大綱等方面與學術型高校沒有本質的區別,應用型的辦學特色沒有得到很好體現。企業對管理人才的溝通能力、理論知識、社交禮儀、行業知識、領導能力、合作精神、應變能力、職業道德等方面要求很高。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本科實踐教學還處于依附理論教學的階段,沒有形成系統、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不能有效地滿足工商企業的用人要求。由于專業技能的實用性和專業知識的綜合性,決定著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對國民經濟各行各業都應有極高的就業率,就業渠道十分廣泛。但是,由于長期以來丁商管理本科生的培養相對封閉,過分強調理論與已有教學資源優勢,忽視了學生的潛力與興趣,各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基本相似,專業特色不明顯。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求,造成了人才培養結構與就業市場需求存在結構性偏差,同一類型和層次的人才過剩。
(二)教師普遍缺乏生產實踐背景,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夠
地方院校在鼓勵師生參與實踐教學方面缺乏足夠的激勵機制。教師為了評定職稱和增加工資收入,在申請研究課題、撰寫學術論文、承擔更多的理論課時等方面投入了主要精力,而對費時、費力、低回報的實踐教學缺乏熱情和動力。而學生由于實踐能力考核環節的缺失,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意愿不高。地方院校青年教師占有很大比重,他們一般具有較強的理論功底和科研能力,基本能夠勝任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教學,但是普遍缺乏工商企業實踐經驗,不了解企業運作過程和人才要求。因此,在培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中,往往不能很好執行教學大綱中對實踐環節的要求。
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理論知識的傳授,在師資條件、資源投入、教學方式、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由于很多地方院校的學科建設剛剛起步,學科發展的基礎較薄弱,應用型師資匱乏。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的學習考核只能以書本知識為主,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忽視了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的考評。實踐環節比重偏少且效果不佳。整個課程教學體系反映為單一知識傳授的課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特征表現為:在教學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課內、輕課外的傳授課本知識多、培養興趣少,理論教學多、實踐環節少,講課學時多、動手機會少的“三多三少”現象。課堂教學沒有把創業能力的培養和專業知識的傳授有機結合起來。教學計劃缺乏對各種實踐教學環節的總體設計,難以形成合理、優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對實踐環節的考核標準要求不嚴。導致一些學生重視理論課的學習與考試,對實踐性教學環節則較為輕視。
(三)缺乏深度校企合作
很多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還沒有實行校企合作,學生接觸企業和企業管理人員較少,更沒有機會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對企業采購、生產、經營等環節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很多學生沒有意識到管理的重要性,影響了其專業學習的積極性,直接影響了實踐能力培養的效果。在實驗內容上,與實際脫節,更多的是紙上談兵,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太少。現代企業決策往往是綜合性的,只有采用模擬企業實際管理的綜合實驗才能讓學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論,又能把握管理的各個環節,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進而培養出復合型、應用型和開放型的管理人才。
(四)創業教育薄弱,學生創新能力不足
中國高校的創業教育開始于1997年的“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至目前為止,創業教育在國內高校開展了十二年。雖然取得較大的成績,但還處于起步和試點階段。工商管理類專業創業教育的課程結構和體系尚未形成,多數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只是在臨近畢業期間才開設,課程缺乏系統性、針對性、作性和全過程性。在教學內容上。以專業為中心、以行業為目標,知識結構單一、人文教育薄弱,創業教育僅僅停留在就業指導層面。其教學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識傳授型,沒有給學生足夠的實踐機會和發展牽問,創業教育的開展儀局限于少數學生,其落后局面讓人擔憂。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影響,培養的人才普遍缺乏創新精神。當前畢業生就業都傾向于到現有的大公司去任職,而不愿愿意到小企業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如何興辦企業。這與他們在校期間學校沒有為他們做好充分準備不無關系。endprint
三、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選擇
地方應用型大學工商管理類專業培養的人才是適合于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中高級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和創業人才。學生在本科教育結束后,能夠具有相關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成為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中高級應用型技術工作者。它不同于研究型和學術型人才,也不同于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出來的技能技工。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在基本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側重于對學生應用專業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工作能力的培養。
(一)課程體系改革
改變傳統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立起與地方應用型大學相適應的工商管理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中,理論學時要減少,增加實踐課時,但不能降低課程的理論水平,做到理論精煉。同時要及時吸收工商管理前沿性的應用性新理論,以適應人才需求的變化,保證基本知識、基本理論達到本科層次的要求。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和繼續學習理論的興趣和能力,可通過課本自學、網上查閱、學生講解的方式進行。
(二)教學方法改革
適應地方應用型大學的特點,突出案例式教學、研討式教學、情景模擬教學、游戲教學方法的運用,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建立案例教學體系。強調啟發式傳授知識,讓學生親自參與,強調培養學生發現間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素質。注重研討式教學。讓教師與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成果平等地得到尊重和愛護,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探索,讓學生學會從各個角度思考問題,在知識準備和思想觀念上為創造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重視情景模擬。讓學生在課堂上分角色地進行模擬實戰演練,設置情景并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模擬的情景中去,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提出觀點或拿出方案,目的是通過演練理解課程內容。發揮游戲教學方法的作用。教師根據大綱和有關安排,有計劃地選擇與設計游戲。選擇與設計時既要考慮游戲教學法的特點,也要結合大學生心理的特點。
(三)注重教材建設
為了適應地方應用性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必須注重教材建設。編制一套符合地方應用性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教材,對于提高教學水平、切合學生實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材內容應向實踐靠攏,素材內容視野要比較開闊,并考慮讀者自學的需要。
(四)建立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分為實踐教學設計、課內實踐教學、課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保障個部分。實踐性教學體系要注重對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設置實地調研(包括其中調研和期末調研)、實驗、企業實踐人士授課(比如請企業家和營銷策劃專家講授企業如何運用工商管理理論)舉辦創業營銷大賽、現場研究、創業實踐(包括創辦企業)、想象力訓練。此外,結合學生的實習單位實際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
(五)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讓教師參與校企合作、到企業掛職鍛煉、進修等多種方法,使教師既具備扎實而寬泛的理論知識,又有嫻熟的實際操作技能;重點培養會講課、懂技術,特別是熟悉生產過程、能理論聯系實際,并能將知識和技能有效地傳授給學生,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復合型、雙師型教師。
參考文獻:
[1] 王英杰,劉寶存.中國教育改革三十年[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羅鋒,黃麗.地方高校創業創新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商業經濟,2013,(10).
[3] 金國華.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探[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4] 田耘.基于創業教育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0,(1).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