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華
摘 要:腐敗的根源是社會公共權力的濫用,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對于預防和治理腐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探討如何進一步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充分發揮其反腐敗功能。
關鍵詞:公共權力;反腐;政府信息公開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272-03
20 世紀以來,隨著行政權力的不斷擴張,政府腐敗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盡管目前人們就腐敗的定義還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就腐敗根源是公共權力的濫用這一點上,已經達成共識。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權力必然會一直行使到遇到界限為止。如何控制行政權力濫用、防止腐敗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
歷史和現實的經驗均證明,一切腐敗現象和腐敗行為最大的特征在于其行為的秘密性[1]。而現實中各種法律、法規、政策和行政管理制度及管理行為的不透明、不公開為腐敗者的秘密交易提供了溫床。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政府信息公開讓國家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預防和治理腐敗的重要環節。
一、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是反腐的重要武器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反腐敗發展形勢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政府信息公開作為反腐倡廉,建立透明型政府的重要制度安排。
(一)信息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防止政府權力濫用
政府機關是社會上最大的信息管理者和信息制造者。信息是一種資源。在市場經濟中誰先掌握信息,誰就能夠占據主動。在政府信息不充分公開的情況下,相關當事人為了及早得到所需信息,就會想方設法買通官員獲取第一手信息。如果決策依據、程序等信息不公開不透明,行政官員就能夠更為隱蔽地利用權力來為自己謀私利。只有通過法律強制政府機關按照規定開展信息公開,實現信息平等交流、社會共享,才能夠有效防止信息權力腐敗的滋生。政府信息公開原則應貫穿于公共權力行使的全過程,除了包括政府機關本身持有的信息外,還包括對權力行使過程的公開——政府行為的依據、程序、內容、結果的公開。政府信息公開使整個行政系統透明公開,從行政決策到執行將完全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公職人員行使公權力的行為置于陽光之下,他們非法運用公權的機會就大大減少,這樣就能督促他們樹立廉正為公的理念,從而防止權力濫用,降低腐敗發生機率。
(二)信息公開讓政府信息成為社會共享資源,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監督權
政府信息具有全社會所有的公共屬性。人民主權理論明確告訴我們,政府只是受人民的委托臨時占有公共信息資源。所以政府不能獨自享有這些信息資源,并且有義務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向社會公開,實現全社會的信息共享。政府信息公開是公民知情權的基本保障,在民主公開的法治社會中,公眾有權獲知政府如何運作、如何行使權力。通過立法的方式確保政府尊重和滿足公民的知情權,有助于促進政府的運作更具透明度、更負責任。
公民知情權是公民的監督權、選舉權和公共事務參與權行使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公開重要決策,公開辦事程序,公開辦事結果,公民才能充分行使其知情權,才能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知情權是防止政府濫用權力的重要手段。普通公民參與到對腐敗的治理中,不僅可以有效發揮公民的監督作用,起到懲治、遏制和預防腐敗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公民對腐敗問題危害性和嚴重性的認識,降低整個社會對腐敗問題的容忍度,消除腐敗文化滋生的土壤[2]。
(三)信息公開讓行政機關自身的運行處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有利于腐敗的預防和治理
作為社會公共事務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政府長期以來掌握著壟斷性的信息資源,政府各部門極力維護自己對信息的獨占權。政府對信息的控制實際上是對權力的控制,掌握的壟斷信息越多,權力尋租的空間就越大,這就為腐敗現象的滋生創造了條件。要解決這些腐敗問題,信息公開是最好手段。政府各部門將其職能、辦事程序、辦事結果等內容向社會公眾公布,這就必然會削弱其自由裁量權,減少了其權力運行的彈性和任意性,從而預防在行政運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腐敗。同時政府信息的公開可以促進廣大群眾和新聞輿論對腐敗行為進行揭露,甚至可以推動全民反腐局面的形成。《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序言指出:銘記預防和根除腐敗是所有各國的責任……同時應當有公共部門以外的個人和團體的支持和參與,例如民間社會、非政府組織和社區組織的支持和參與,只有這樣,這方面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政府信息公開將腐敗治理奠基在全社會參與的基礎上,必定能夠有效提高反腐的效果。
二、中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公開條例》于2008年正式實施。多年以來,政府信息公開的平臺建設、人員配備、評估考核等方面日臻完善,信息公開已成為各級政府的一項常規化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因為人員觀念、制度配套等多方面的制約因素,中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仍然面臨著各種矛盾和困難。
(一)傳統政治文化束縛政府信息公開
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官僚統治造就了根深蒂固的專制文化意識,傳統政治文化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到今天為止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政府機關的行為價值取向,由它引申出來的以不公開為原則的觀念嚴重影響著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深入開展。在中國政府機關內,民主法制意識淡薄,官本位意識濃厚,相當一部分政府官員缺乏民主法治觀念和為民服務的理念,沒有充分認識到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意義,而是擔心公開信息會危及自身的利益。這就極大地限制了政府信息公開的深度和廣度。正如浙江某縣長的坦言:現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處于起步階段,大家的主動性還不高,主動公開的意識不強。縣政府直屬部門和下級鄉鎮的思路是“穩字當頭”。上級發文件了,把公開目錄給你了,辦公室領導再簽個字,這些東西公開沒問題。要讓他們自己把握是否公開,就變成了“能不公開就不公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3]。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講,信息公開對政府工作人員是一場“自我革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