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相對保守,或者說更程式化,這種教育方式把‘我教給你看得很重要,但在啟發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方面比較欠缺。”
——藝術教育存在著突出的問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馬路認為,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心智,也就是增強學生的感受性和分析力,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貼近社會,形成自覺思考問題的習慣。
“很多同學都喜歡在校服里面穿一件自己的衣服,等在教室或者運動的時候就把校服外衣脫掉,沒辦法,誰讓校服的樣子讓人那么想‘吐槽。”
——17歲的福州高二女生陳小雅這樣“吐槽”自己的校服。中國學生的校服大同小異。比如秋裝,幾乎都是紅白、藍白、綠白或灰白等布料拼接的運動裝,它們以簡單、松垮、男女同款的突出特點被廣泛戲稱為“面口袋”。事實上,低價、微利也使得知名服裝廠“不屑”進入校服行業,很多基層學校只能就近選擇小型甚至家庭作坊式的校服生產單位,加上校服市場監管幾乎真空,造成了校服被廣泛“吐槽”的現狀。
“當孩子出現問題后,家長往往會從自己本身的經驗歸納出問題的原因,而沒有認真了解孩子成長中的不同心理特點。”
——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袁茵近日指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不同的年齡段都會呈現不同的心理特點,家長需要多了解這些知識,及時幫助孩子梳理內心,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用成人世界的“大道理”強加于孩子身上。
“我是在刷微信朋友圈時看到雷希穎學長號召的與國旗合影這個活動的。對于我們在國外求學的留學生來說,看到五星紅旗飄揚在自己身邊,就猶如看到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感到祖國的溫暖與關懷時時刻刻伴隨著自己,心里會迸發出一種勇敢的力量。”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生張雨晨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65周年華誕前夕,攻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學位的留學生雷希穎,在新浪微博發起“我和國旗合個影”活動,倡議大家拍張與五星紅旗的合影,表達對祖國的祝福。9月6日至今,“我和國旗合個影”新浪微博話題閱讀量已突破4億,相關討論24萬余條。
“當年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習中文,與家人交流,不要忘記根本。就是出于這么樸素的想法,幾個家長就辦起了中文學校。他們很多沒有專業的教學技能,全憑一腔熱心,把中文教學的事業堅持下來。”
——二十一年前,黃珍理帶著女兒到倫敦西區的依嶺中文學校報名。本想為剛到倫敦不久的女兒找會講中文的小伙伴,自己卻在報名時被學校校長“任命”為中文教師,自此她便成為一名中文教師,二十年如一日。現在黃珍理已經成為依嶺中文學校校長,談到自己的經歷,她這樣說道。
“現在一些211、985高校沒有按照自己的學校定位辦學,一些職業院校也都熱衷擴大專業設置以達到綜合性大學的規模。這導致高校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下滑,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旅游管理、音樂表演、電子商務、動畫等專業位列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曾經擠破頭的“熱門”專業如今卻遭遇就業寒流。對此,教育專家熊丙奇分析說,連年的大學生就業難實際上是在倒逼高等教育的深層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