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勇
在科學教學中,如何做到“輕負高質”一直是教師們思考的問題。經過對“課前小測”這一教學模式的實踐,筆者發現,以精選題目、及時批閱、反饋與糾錯等操作原則和課時鞏固式、章節連接式、學期銜接式等操作模式開展的“課前小測”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并能促進學生獨立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水平。接下來,筆者將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課前小測”展開介紹。
一、“課前小測”的提出
1.管理需要
近年來,我校一直在探索品牌學校的發展之路,其間也不斷探討“輕負高質”的教學出路。自2002年以來,我校教師先后考察了“洋思中學”“后六中學”等名校,通過考察發現名校之所以有名,先進的理念和辦學思想固不可少,但也少不了它的辦學特色。基于這點啟示和思考,我校在學習名校的同時,提出了在教學中開展“課前小測”的特色教學模式,努力改變陳舊的教學現狀,提升教學質量,做到“輕負高質”。
2.實踐需要
根據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實施“課前小測”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一,教師已經對學生應掌握的概念和規律做過透徹的分析,重點問題也重點講解、反復強調,但學生在作業訓練和檢測考試中仍會出現錯誤;第二,基本的化學方程式及化學用語,無論書寫頻率多高,學生依然錯誤百出,不能很好地掌握;第三,科學學科的特點是需要識記的知識點多,需要學生不斷地積累和強化;第四,基于中考雙基的要求,試題中60%的內容都是基礎知識,而且許多題目都是在平常的教學中出現過的常規題、重點題和典型題,需要加強訓練。實施“課前小測”能有效地解決以上問題,值得推廣。
3.理論依據
認知心理學認為,新知識是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因此,教師需要研究如何使正在學習的和將要學習的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發生聯系,當這種聯系成功時,掌握新知識就會變得比較容易,同時也能鞏固原有知識。想要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課前小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二、“課前小測”的意義
第一,能夠了解學情。通過課前小測,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合理的教學內容,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快速參與課堂。通過課前小測,能使學生由課間的相對“動態”,迅速轉變為課上的集中精力且積極思考的相對“靜態”。
第三,體驗學習成果。通過課前小測中出現的問題可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帶給他們知識的挑戰,激發探究欲;通過課前小測獲得的優異成績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滿足他們獲得認可的心理需要。
三、“課前小測”的實踐
1.操作原則
(1)精選題目
題目的選擇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教師須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編選題目,可設計針對性練習、形成性練習、鞏固性練習和拓展練習。考慮到測試時間不宜太長,且題目難度不能太大,題量不能太多,因此,以90%的學生能在5分鐘內完成的標準為佳。
(2)及時批閱
根據“勤練習,低起點,快反饋”的教學原則,教師應及時完成課堂小測的批改與反饋。在實際教學中,可采用課上學生互改或課后教師批閱等形式進行批改。
(3)反饋與糾錯
通過檢測,學生能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教師能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學生要記錄錯誤,另一方面,教師要對共性問題進行強化輔導。為了檢驗糾錯的效果,本次測驗出現的問題應在下一次課堂小測中有所體現,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成績會在螺旋式訓練中不斷得到提高。
2.操作模式
(1)課時鞏固式
每一課時教師都應保證讓學生學到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通過每一課時的零散學習完成知識的系統化學習,而且每一課時的學習掌握情況都將直接影響到整體學習情況。如果每課時的“課前小測”成績優秀,那么學生在后期的單元測試、章節測試和學期的學業考試中都可能輕松應對并取得優異成績,因此,“課時鞏固式”對前一課時的所學內容能起到鞏固的作用。
這一模式由于前后時間間隔較短,學生能記得學過的大部分知識,因此,它的優勢在于:
第一,針對性強。能快速讓學生參與課堂,使學生快速從“課間活動的動態”轉向“課堂教學中的靜態”,有利于形成課堂教學的良好氛圍和養成優良的學風。
第二,成功率高。通過鞏固性小測,一方面能達到對前一課知識的復習與鞏固,另一方面還可通過優異的成績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這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有積極的影響。
(2)章節連接式
在完成整章知識的學習后,教師應按照要求進行章節測試,以了解學生整個章節的知識掌握情況。同時,在新章節教學時也應重視前后知識的連貫性。這樣一來,章節連接式的“課前小測”就顯得十分重要,它起著知識的聯系和橋梁作用,使學生既能復習前一章節的有關內容,又能為下一章的學習打好基礎。在這一學習模式中,教師應注意前后知識的緊密聯系,在編寫試題時,既要鞏固前一章節的內容,又要為新一章的教學奠定基礎。
(3)學期銜接式
科學是一門綜合理科課程,它集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及地理等相關知識于一身,包括五個教學模塊(主題),即科學探究、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和科學技術與社會。各主題的內容豐富且相互聯系,從而構成了豐富的知識網絡,需要三年六學期的教學時間,因此,教師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同時,教師須注意每個學期間的知識銜接,以達到溫故而知新。以下列“課前小測”為例:
用符號表示下列粒子:硫酸根離子、氫氧根離子、硝酸根離子、銨根離子、碳酸根離子、磷酸根離子。
按照要求書寫化學式:
氦氣 氖氣
氬氣 【由單原子構成的稀有氣體單質】;
氧氣 氮氣
氯氣 【由兩個原子構成的分子】;
臭氧 【由三個原子構成的分子】;
鋁 銅 金剛石
固態磷 【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單質】;
一氧化碳 一氧化氮
氯化氫 ;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水 ;
硫化鋅 氧化鎂
氧化鐵 【根據化合價書寫】
九年級《科學》第一章“探究物質的變化”是在八年級(下)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構成、元素與元素符號、化學式、相對分子量的計算、化學反應與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基礎上,遵循質量守恒定律來理解物質變化的原理,從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中歸納總結出酸、堿、鹽、金屬和有機物的物質特性。本次課前小測的目的是通過測試了解學生對八年級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為九年級的學習奠定基礎。
采用這一模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時間跨度長(漫長的假期),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較差,遺忘的知識也多,教師在編選試題時要做到低要求與重基礎,一般選擇“知識條目和要點”進行小測,幫助學生溫故知新。
3.操作方法
以上各種模式在實踐中既可采用“小試卷”的形式展開,也可采用幻燈片展示的形式進行,多種模式交換使用,幫助學生在多樣的學習形式中鞏固知識。
四、“課前小測”的效果
第一,能做到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經常小測,嚴格訓練,不僅能促使學生獨立完成作業,還能逐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第二,由于“課前小測”是帶有診斷性的,因此它能及時診斷和反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方便教師查漏補缺和調整教學方式。
第三,能最大限度地做到關心每一位學生。除了成績優異的學生,在“課前小測”時,教師能更多地關注到“三后”,即關注成績落后學生的解答情況,關注后三排學生,關注課堂教學后期管理。
第四,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教師在教學中常常發現學生學習不踏實、基礎不扎實等情況,利用課前小測能幫助解決這一問題,督促學生及時復習,在鞏固知識方面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通過“課前小測”能激勵學生的進取心,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特別是成績優秀時,學生會體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成功感,會更加認真地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習興趣。
第六,“課前小測”能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小測完畢后學生會打開課本查找有關知識點,并找出錯誤的地方,牢固記憶知識點,從而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
五、“課前小測”的反思
第一,把好時間關。由于是課前小測,時間一般要控制在5到10分鐘。這一環節是教學引入環節,時間太長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開展。
第二,把好試題質量關。盡管是根據不同要求設計的試題,但教師要嚴格把好試題的質量關。由于學生須在短時間內完成試題,因此試題不能偏離要求,不出現難題、偏題、怪題,題目要涵蓋教材的重難點,有時效性。
第三,做好反饋工作。當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時,教師要幫助他們分析問題,查找問題的癥結所在,并通過變式練習、強化專項練習等方法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
第四,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課前小測”能不斷地督促學生復習和發現問題,三年的學習隨著時間的推移,量的積累必然會達到質的飛躍。在循序漸進中,學生的解題能力提高了,概念、定律理解得更準確了,知識運用更自如了,自信心也增強了。實踐證明,在備考復習期間堅持課前小測,對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提高復習效益有重要作用。
第五,“課前小測”形式應多樣化,不能僅僅局限于習題,還應延伸到活動實踐中,如學生實驗,讓學生通過實踐理解知識,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識。
第六,“課前小測”的習題來源眾多,不能局限于教師,還能來源于學生,這包括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觀察和教師平時的發現與反思。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太炎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