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宏春
提 要 單一的英語專業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從非英語專業學生中培養復合型翻譯人才成為大勢所趨。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為例,結合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陶瓷專業背景和英語語言水平,對“陶瓷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進行構建與實踐,培養“陶瓷+英語”復合型翻譯人才,并為非英語專業學生復合型翻譯能力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 復合型翻譯人才;陶瓷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對既掌握一門外語又具有某一行業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復合型翻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以往的英語專業翻譯人才的單一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在具有專業背景的廣大非英語專業大學生中開展翻譯教學,培養復合型翻譯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就成為了大勢所趨。
一、培養陶瓷英語復合型翻譯人才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非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方面的研究方興未艾,相關的成果并不多,因此,結合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和專業背景,探討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培養他們的翻譯興趣,發展實際翻譯能力和提高翻譯素質,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筆者所在的景德鎮陶瓷學院地處千年瓷都景德鎮,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所陶瓷高等學府,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其陶瓷藝術設計和陶瓷材料工程等專業在國內甚至全世界都聞名遐邇,每年為社會輸送大批優秀陶瓷專業人才。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的增多,社會對陶瓷設計、生產、貿易和旅游等方面的翻譯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漲。然而,由于陶瓷知識的專業性和復雜性,單靠英語專業畢業生已經無法滿足這一社會需求,必須要將培養目標轉向為廣大的陶瓷相關專業學生。深厚的陶瓷專業知識,再加上多年學習所具有的英語水平,使得陶瓷相關專業大學生通過一定的翻譯教學,完全可以勝任陶瓷專業資料翻譯。
基于此,筆者擬借鑒“翻譯工作坊”模式,結合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嘗試在翻譯教學中構建“陶瓷翻譯工作坊”模式,培養“陶瓷+英語”復合型翻譯人才。
二、“陶瓷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一)關于“翻譯工作坊”
“工作坊”一詞譯自英語“workshop”,指一個小的群體從事某個特定或專門領域、某個創造性項目或課題等的深入調查、研究、討論或實際工作,參與者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和知識以便解決實際問題,它可以是一種簡短而高強度的課程、專門的研討會或者系列會議。 2 “工作坊”引入翻譯課堂,便產生了一種新的翻譯教學模式即“翻譯工作坊”,它是一種基于大量翻譯實踐的全新的教學方法。根茨勒將其界定為“類似于某種翻譯中心的論壇,在該論壇上,兩個或兩個以上譯者聚集在一起從事翻譯活動”。 3 長期從事“翻譯工作坊”教學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李明和仲偉合將其定義為:“一群從事翻譯活動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項具體翻譯任務進行見仁見智的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并通過不斷協商,最終議定出該群體所有成員均可接受或認同的譯文的一種活動。” 2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翻譯工作坊”并未將翻譯理論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而是通過將真正的翻譯實踐引入課堂,讓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感受譯作產生的具體過程,親身領悟翻譯規律和本質,在與他人的合作翻譯實踐中真正學會翻譯,為今后從事翻譯職業打下堅實的基礎。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翻譯教學模式不同,“翻譯工作坊”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由原來的翻譯知識的灌輸者和學生譯文的糾錯者,轉變為翻譯課堂的組織者、協調者、監督者和指導者,學生由原來的知識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積極建構者。
(二)“陶瓷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的構建
基于以上對“翻譯工作坊”教學方式的認識,筆者嘗試在景德鎮陶瓷學院2012級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中構建“陶瓷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以他們深厚的陶瓷專業知識和一定的英語水平為基礎,以教師簡短的翻譯理論與技巧的講解為指導,通過學生大量的陶瓷文本翻譯實踐,培養他們“陶瓷+英語”復合翻譯能力。具體的教學步驟如下:
首先是譯前階段,包括翻譯材料的選取和教師相關翻譯理論知識的傳授。翻譯材料的選取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和興趣,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在初級階段,選用比較簡單的材料,如陶瓷文化旅游文本中標識語、景點介紹、陶瓷術語和陶瓷作品。在高級階段,在選材的難度和廣度上逐步拓展,如陶瓷工藝流程、陶瓷博覽會宣傳冊等,讓學生直接承接翻譯市場上的筆譯任務,按照翻譯市場的整個運作流程來進行。翻譯材料選定后,由教師發到班級公共郵箱供學生們下載閱讀。在課堂上,教師抽出20分鐘左右時間講解相關翻譯理論與技巧,為接下來的小組翻譯指明方向。
其次是翻譯階段,包括學生對譯文的理解和表達兩個方面。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將他們分成4人一組的若干小組。在閱讀完翻譯材料后,教師可以提一些提綱挈領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原文。然后,小組成員根據翻譯材料的文本特征和翻譯目的,選取恰當的翻譯策略,確定難以把握的詞語和句子的翻譯方法。在表達方面,鼓勵學生通過查閱百科全書或雙語陶瓷辭典確定陶瓷術語的譯名,或通過網絡以及圖書館資源搜索平行語料庫,小組成員共同努力,拿出一份地道的、可讀性強的譯文。
最后是譯后階段,包括譯文的修改和評估。各組相互修改譯文,對翻譯得較好的地方用紅線標注以示強調,對翻譯欠妥的地方則用波浪線標出并寫出修改意見。各小組再次修改自己的譯文。隨后,教師要求各組代表上臺用PPT作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對原文的理解、翻譯策略的制定、對難譯詞語和句子的處理等。同時,臺下的同學可以提出問題或不同的看法,甚至可以進行辯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師應針對每組的譯文提出不足之處和修改意見,同時對譯文的成功之處表示肯定,與學生一起對照參考譯文總結翻譯規律,幫助他們在實踐中真正學會翻譯。
(三)“陶瓷翻譯工作坊”實踐個案分析:青花瓷的翻譯
1.翻譯材料的選取
根據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和英語水平,筆者選取了對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的青花瓷的一段介紹,原文如下:
①青花瓷自十三世紀生產以來,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②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種,它以含有氧化鈷的天然礦物質為著色劑,在素白泥坯上進行彩繪裝飾,再罩上透明釉,經1360℃左右的高溫一次燒成。③經過高溫物理化學變化,青花被固結于坯釉之間,不易磨損,不怕酸堿腐蝕,永不褪色,永不剝落。④青花與釉上彩不同,不需要配合含鉛量很高的熔劑來幫助發色和降低燒成溫度,避免了鉛毒的危害。⑤素凈的青花與光潔的白瓷相襯所產生的色彩效果,被譽為“人間瑰寶”。
2.教師針對翻譯材料提問,并簡單講解相關翻譯理論
在學生閱讀完翻譯材料后,教師提出如下問題,以幫助他們快速理解原文:
1 這段文字的主題和目的是什么?
2 有哪些陶瓷專業術語?應采用什么翻譯策略?
隨后,教師可以簡單介紹翻譯目的論以及異化和歸化翻譯策略,并對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的語篇差異作出說明,以引導學生制定恰當的翻譯策略,按照英語語篇的行文習慣來表達,得出地道的、可讀性強的譯文。翻譯目的論由德國學者弗米爾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其核心概念是: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翻譯行為的目的,即“目的決定手段”。 4 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提出了異化和歸化翻譯策略,前者指譯文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以最大限度地淡化目的語讀者對外語文本的陌生感 4 ,后者指生成目標文本時會通過保留原文中的某些異國情調的東西來故意打破目的語慣例。 4 “意合”指句子間的連接多依靠語義的貫通,少用連接詞語,所以句法結構短小精悍,靈活多變。“形合”指句子間的連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詞匯手段,常用適當的連接詞語,以表示其結構關系。 4
3.制定翻譯策略,查找陶瓷術語譯文,并著手翻譯
以某一小組的翻譯為例。小組成員討論后認為,原文主要講解了景德鎮傳統名瓷青花瓷,翻譯目的是為了向外國讀者介紹中國燦爛的陶瓷文化,因此應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通過查找雙語陶瓷詞典和網絡,確定了陶瓷術語的譯名:
4.同學及教師提出反饋和修改意見,再次修改譯文
經過其他小組修改及組長PPT報告后,同學及教師提出了以下反饋和修改意見:
(1)翻譯策略:選取異化策略符合向外國讀者介紹中華燦爛陶瓷文化的宗旨,陶瓷術語翻譯很準確。
(2)選詞:原文第一句描述青花瓷歷史悠久,譯文使用own過于平淡,可否考慮其他體現自豪感的詞匯?原文第三句中“固結”譯為fixed欠妥,可否替換為solidified?
(3)句型:原文第二、三、四句是典型的意合句型,譯文對原文亦步亦趨,沒有體現出英語形合句型的特點,可否增加連接詞改為主從復合句或用過去分詞、形容詞作伴隨狀語?原文第五句譯文的主語選擇有誤,應選擇“青花瓷”作主語。
該組成員在認真思考后,接受了上述修改意見,經過對相關用詞和英語句型的調整后,得出了如下譯文:
教師對譯文作出評分,并與學生對照參考譯文,總結翻譯經驗,體會翻譯規律與本質。
三、結語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非英語專業復合型翻譯人才的培養成為了一種必然,但如何結合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和英語水平構建有效的翻譯教學模式仍有待研究與實踐。本文借鑒“翻譯工作坊”模式,結合景德鎮陶瓷學院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構建并實踐了“陶瓷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希望能激發更多非英語專業復合型翻譯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責任編輯:李佳佳
1.翻譯材料的選取
根據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和英語水平,筆者選取了對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的青花瓷的一段介紹,原文如下:
①青花瓷自十三世紀生產以來,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②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種,它以含有氧化鈷的天然礦物質為著色劑,在素白泥坯上進行彩繪裝飾,再罩上透明釉,經1360℃左右的高溫一次燒成。③經過高溫物理化學變化,青花被固結于坯釉之間,不易磨損,不怕酸堿腐蝕,永不褪色,永不剝落。④青花與釉上彩不同,不需要配合含鉛量很高的熔劑來幫助發色和降低燒成溫度,避免了鉛毒的危害。⑤素凈的青花與光潔的白瓷相襯所產生的色彩效果,被譽為“人間瑰寶”。
2.教師針對翻譯材料提問,并簡單講解相關翻譯理論
在學生閱讀完翻譯材料后,教師提出如下問題,以幫助他們快速理解原文:
1 這段文字的主題和目的是什么?
2 有哪些陶瓷專業術語?應采用什么翻譯策略?
隨后,教師可以簡單介紹翻譯目的論以及異化和歸化翻譯策略,并對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的語篇差異作出說明,以引導學生制定恰當的翻譯策略,按照英語語篇的行文習慣來表達,得出地道的、可讀性強的譯文。翻譯目的論由德國學者弗米爾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其核心概念是: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翻譯行為的目的,即“目的決定手段”。 4 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提出了異化和歸化翻譯策略,前者指譯文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以最大限度地淡化目的語讀者對外語文本的陌生感 4 ,后者指生成目標文本時會通過保留原文中的某些異國情調的東西來故意打破目的語慣例。 4 “意合”指句子間的連接多依靠語義的貫通,少用連接詞語,所以句法結構短小精悍,靈活多變。“形合”指句子間的連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詞匯手段,常用適當的連接詞語,以表示其結構關系。 4
3.制定翻譯策略,查找陶瓷術語譯文,并著手翻譯
以某一小組的翻譯為例。小組成員討論后認為,原文主要講解了景德鎮傳統名瓷青花瓷,翻譯目的是為了向外國讀者介紹中國燦爛的陶瓷文化,因此應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通過查找雙語陶瓷詞典和網絡,確定了陶瓷術語的譯名:
4.同學及教師提出反饋和修改意見,再次修改譯文
經過其他小組修改及組長PPT報告后,同學及教師提出了以下反饋和修改意見:
(1)翻譯策略:選取異化策略符合向外國讀者介紹中華燦爛陶瓷文化的宗旨,陶瓷術語翻譯很準確。
(2)選詞:原文第一句描述青花瓷歷史悠久,譯文使用own過于平淡,可否考慮其他體現自豪感的詞匯?原文第三句中“固結”譯為fixed欠妥,可否替換為solidified?
(3)句型:原文第二、三、四句是典型的意合句型,譯文對原文亦步亦趨,沒有體現出英語形合句型的特點,可否增加連接詞改為主從復合句或用過去分詞、形容詞作伴隨狀語?原文第五句譯文的主語選擇有誤,應選擇“青花瓷”作主語。
該組成員在認真思考后,接受了上述修改意見,經過對相關用詞和英語句型的調整后,得出了如下譯文:
教師對譯文作出評分,并與學生對照參考譯文,總結翻譯經驗,體會翻譯規律與本質。
三、結語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非英語專業復合型翻譯人才的培養成為了一種必然,但如何結合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和英語水平構建有效的翻譯教學模式仍有待研究與實踐。本文借鑒“翻譯工作坊”模式,結合景德鎮陶瓷學院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構建并實踐了“陶瓷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希望能激發更多非英語專業復合型翻譯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責任編輯:李佳佳
1.翻譯材料的選取
根據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和英語水平,筆者選取了對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的青花瓷的一段介紹,原文如下:
①青花瓷自十三世紀生產以來,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②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種,它以含有氧化鈷的天然礦物質為著色劑,在素白泥坯上進行彩繪裝飾,再罩上透明釉,經1360℃左右的高溫一次燒成。③經過高溫物理化學變化,青花被固結于坯釉之間,不易磨損,不怕酸堿腐蝕,永不褪色,永不剝落。④青花與釉上彩不同,不需要配合含鉛量很高的熔劑來幫助發色和降低燒成溫度,避免了鉛毒的危害。⑤素凈的青花與光潔的白瓷相襯所產生的色彩效果,被譽為“人間瑰寶”。
2.教師針對翻譯材料提問,并簡單講解相關翻譯理論
在學生閱讀完翻譯材料后,教師提出如下問題,以幫助他們快速理解原文:
1 這段文字的主題和目的是什么?
2 有哪些陶瓷專業術語?應采用什么翻譯策略?
隨后,教師可以簡單介紹翻譯目的論以及異化和歸化翻譯策略,并對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的語篇差異作出說明,以引導學生制定恰當的翻譯策略,按照英語語篇的行文習慣來表達,得出地道的、可讀性強的譯文。翻譯目的論由德國學者弗米爾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其核心概念是: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翻譯行為的目的,即“目的決定手段”。 4 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提出了異化和歸化翻譯策略,前者指譯文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以最大限度地淡化目的語讀者對外語文本的陌生感 4 ,后者指生成目標文本時會通過保留原文中的某些異國情調的東西來故意打破目的語慣例。 4 “意合”指句子間的連接多依靠語義的貫通,少用連接詞語,所以句法結構短小精悍,靈活多變。“形合”指句子間的連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詞匯手段,常用適當的連接詞語,以表示其結構關系。 4
3.制定翻譯策略,查找陶瓷術語譯文,并著手翻譯
以某一小組的翻譯為例。小組成員討論后認為,原文主要講解了景德鎮傳統名瓷青花瓷,翻譯目的是為了向外國讀者介紹中國燦爛的陶瓷文化,因此應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通過查找雙語陶瓷詞典和網絡,確定了陶瓷術語的譯名:
4.同學及教師提出反饋和修改意見,再次修改譯文
經過其他小組修改及組長PPT報告后,同學及教師提出了以下反饋和修改意見:
(1)翻譯策略:選取異化策略符合向外國讀者介紹中華燦爛陶瓷文化的宗旨,陶瓷術語翻譯很準確。
(2)選詞:原文第一句描述青花瓷歷史悠久,譯文使用own過于平淡,可否考慮其他體現自豪感的詞匯?原文第三句中“固結”譯為fixed欠妥,可否替換為solidified?
(3)句型:原文第二、三、四句是典型的意合句型,譯文對原文亦步亦趨,沒有體現出英語形合句型的特點,可否增加連接詞改為主從復合句或用過去分詞、形容詞作伴隨狀語?原文第五句譯文的主語選擇有誤,應選擇“青花瓷”作主語。
該組成員在認真思考后,接受了上述修改意見,經過對相關用詞和英語句型的調整后,得出了如下譯文:
教師對譯文作出評分,并與學生對照參考譯文,總結翻譯經驗,體會翻譯規律與本質。
三、結語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非英語專業復合型翻譯人才的培養成為了一種必然,但如何結合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和英語水平構建有效的翻譯教學模式仍有待研究與實踐。本文借鑒“翻譯工作坊”模式,結合景德鎮陶瓷學院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構建并實踐了“陶瓷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希望能激發更多非英語專業復合型翻譯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