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靚靚
課堂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效地發展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是每個教師所期望的。在第七屆兩岸四地暨新加坡課程交流之寫作教學研討活動中,馬新民、容理誠等教師的寫作教學給人以別樣的啟發,使我們能夠多維視角地洞察寫作教學世界。
一、轉換師生角色
傳統寫作教學過程中的師生角色是嚴格的“教師—學生”二元制,隨著我們越來越強調學生主體性,語文教師們也試圖不斷地在寫作教學中退居“引導”地位,給學生“留白”。然而對于經驗不夠豐富的教師來說,這樣的教學存在很大風險——沒有人知道這些“白”留的是否合適。很多時候,這種以“引導”為出發點的教學,最終使學生感覺如墜云里霧里,一節課下來,竟不知道老師講了什么。
那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寫作呢?馬新民老師執教的《論說文指導——邏輯的力量》一課告訴我們,師生之間的角色除了“師—生”、“引導者—被引導者”外,還可以有“合作者”的角色設置。
上課伊始,馬老師就利用師生問好的環節進行自然的導入,許藝同學被馬老師稱為“老師”,自然而然地將師生間的距離拉近。在隨后的教學過程中,馬老師沒有如傳統教學模式那樣進行“總—分—總”結構的教學,作為本課的主題,“邏輯”并未在口頭上被反復強調,甚至都很少提及。相反,馬老師先后給出了兩篇作文讓學生評判:一是一篇較為優秀的作文,大家都不會對其產生爭議。順著這篇作文,馬老師在看似與學生探討的過程中,給出了大家認為優秀作文的原因:“在讀論述文或說理文的時候,有個重要的能力,就是要用X光般的眼光把材料和觀點區分開來,要把‘骨頭拿出來。什么是骨頭?骨頭就是文章中說理的句子,直接表達觀點的句子。材料是什么呢?材料是附著在觀點之上,去支撐觀點的事實。”馬老師用形象的比喻解釋了優秀作文之所以優秀的原因。有了第一篇作文為優秀作文的參照物,馬老師給出了第二篇具有爭議的作文。在評判這篇作文的過程中,馬老師說明這是一篇考場作文,并與大家分享了閱卷老師在評此卷時的爭論,好像在座的是他的同事而非學生。這樣一來,使學生放下負擔,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課后探討中,很多老師驚訝于學生能夠分析出該文的爭議,殊不知,這并非偶然。這節作文課沒有過多的技巧裝飾,它的成功在于教師恰當地設置了與學生間的角色位置,并且在教學環節中,不直接做任何角色設置要求(因為這樣仍舊是教師在發號施令),而是潛移默化地一步步將學生帶入所設置的情境中,最終,看似學生分析的成功,實則是教師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成功。
二、轉換課堂的用途
寫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本身就是一個難度較大的部分,讓學生用現代文寫作已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容理誠老師卻提出了“文言文寫作教學”這個課題。容老師面對的學生都是正處于學習淺易文言文階段的高中甚至初中生,于是,所有聽課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了這節課的教學成果上——他究竟能不能用一節課教會學生用文言文寫作呢?
縱觀容老師的整個文言文寫作教學過程,學生初次展示的所謂文言自傳并不完全符合要求,面對這一現狀,容老師并未抓住某位同學的一篇逐字逐句地深究,而是簡單地點評、廣泛地鼓勵,讓更多同學有展示的機會。隨后,在明確了文言文寫作的五個要素:信、達、雅、材料、情理之后,容老師引導學生以此為依據,對之前的作文再次進行修改。但是,即使如此,一些同學所寫的文言文仍離合格有一定差距。
課后評價環節中,有老師指出,沒有教會學生怎樣進行文言文寫作是這節課的一個失誤;也有老師認為,在學生展示作文之后,老師對學生作文的評價不夠深入。這些是失誤還是容老師有其他用意呢?仔細想想,我突然覺得,這才是容老師真正的高深之處,他猶如庖丁解牛般地將其他老師不敢觸碰的文言文寫作教學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為學生的寫作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在容老師的課上,課堂真正變成了學生的學堂——老師只提出要點,學生多動筆、多動腦,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中,充分給予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青少年在發展期,對自我的認同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同伴,在某一方面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多鼓勵,會使他們充滿自信,并且堅定對此事的興趣。因此,容老師這節課的真正目的并非大多數人所期待的那樣——要教會學生文言文寫作。容老師不是神仙,面對從未接觸過文言文寫作的學生,他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鐘內就教會學生文言文寫作。但是,他可以讓學生在40分鐘時間內對文言文寫作產生興趣,并使之成為一種學生自主的學習活動。很多學生會因為容老師這節課的鼓勵和啟發,開始敢寫文言文作文,開始關注如何能夠寫好文言文。這節課并不是結尾,也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另一段學習旅程的開端。
針對寫作這類積累性的語文教學活動,課堂的作用被轉化為小而實的指導性目標,課堂的作用是對學生前期的學習給予鼓勵支持,對課后學習產生指導意義。在容老師的設計中,課堂不再是一個終點,必須達到某一目的,它可以是一個起點,一個路途中的加油站,為被喚起的興趣添加繼續發展成為愛好的動力;教師教學不再只局限于講、評,試圖在一節課糾正學生有可能由來已久的習慣或問題,也可以引導、激勵,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之外的時間自主地探索、學習。轉換課堂用途,這正是容老師的高明所在。(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
本欄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