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紅
課外閱讀,從方式上而言,可以是看書讀報,也可以是上網瀏覽。從內容上而言,指教材以外的一切有益的、健康的閱讀。在閱讀實踐中養成的,在一定情況下自覺地進行有關閱讀操作的行為傾向、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提高閱讀自覺性,發展閱讀能力,改善閱讀品質,有助于增進閱讀的理解和速度,提高閱讀的效益,而不良的習慣則常常使閱讀勞而無功,甚至貽害無窮。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非常注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明確規定了課內外閱讀量和背誦的篇數。因此,加強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的基本任務。然而,對于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研究與指導長期存在許多不令人滿意的問題。諸如,小學生課外閱讀沒有真正引起小學教師的普遍重視,有的于小學語文課標而不顧,缺乏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明確要求;有的缺乏對小學生系統而細致課外閱讀的指導;有的課外閱讀呈無序狀態,難度大的要求低年級學生閱讀,難度小的在高年級閱讀;有的學校和教師不注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有的不注意小學生閱讀方法的訓練,導致許多小學生閱讀能力較差和閱讀習慣不良。
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編排好課外閱讀指導序列,有計劃地引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有效地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的做法是:一~三年級:“快樂閱讀”,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如何看課外書,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課外主動閱讀。四~六年級:“廣泛閱讀”,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各類信息,從而迅速擴大知識面,鞏固深化閱讀習慣。
著名教育學者朱永新說:一個民族的閱讀水平,決定這個民族的精神境界;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一個人如果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那他就會不斷地進步。好的習慣往往是從小養成的,小學生是長知識、長身體、學本領、促思維的關鍵年齡階段,閱讀是學生成長的客觀需求,語文老師的引導對于小學生良好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一、課外閱讀:心態與策略
1. 主觀態度的培養
引導學生在要求閱讀中找到閱讀的興趣,由“要我讀”變為“我想讀”,真正從主觀上實現那種“發自內心的想閱讀”的心理狀態,與此同時,要指導小學生掌握合適的閱讀方法,進而積累經驗,形成閱讀的能力與良好讀書習慣,進而實現由“我想讀”變為“我會讀”“閱讀讓我增長了知識和能力”。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主觀態度和主觀能動性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內在動因和動力。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閱讀可以大大地豐富人的精神生活和主觀感受,就像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閱讀是智力發展的指路明燈。綜觀古今中外,許多成功人士在早期都有很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習慣。因此,如果我們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將使他們受益終生。小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以及思想的成熟,就會自覺地把書籍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讓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過語言文字流入自己的心田,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自我,領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
2. 客觀策略的支撐
創建形成閱讀的物質環境、閱讀制度,形成閱讀的精神文化和持久的閱讀興趣,這是小學生課外主觀態度與客觀環境的必然要求,但不是唯一要求。換句話說,好的閱讀條件、舒適的閱讀環境和積極的閱讀制度,自然有益于閱讀好感和興趣的形成,但不排除個別學生在閱讀環境條件不佳的情況下也能催生個人對閱讀的興趣。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形成要努力建立起“四個聯系”(課內與課外的聯系、閱讀與活動的聯系、學科間的閱讀聯系、家長與學生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形成學生的閱讀習慣,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把閱讀興趣融入人的個性層面的教育行為。由此可見,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與其人格的形成發展是密切相關的。人格是一個人各種穩定的行為特征的總和。習慣是自動化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和特征,是組成人格特質的重要基礎。健康人格是良好習慣的升華和結晶。因此,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和小學生人格的形成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從客觀上說,小學生的人格教育和閱讀教育的整合是有必要和可能的,這就要求在培養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和促進小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同時,重視修養學生的情操和情趣,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素質,塑造健全的人格。包括教材和其他書籍等閱讀材料在內的客觀策略的支撐,是小學生形成人格、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重要依據和來源。
二、課外閱讀:氛圍與功能延伸
1. 營造氛圍
從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入手,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探索學生課外閱讀內容、閱讀形式指導以及課外閱讀課堂指導的方法研究,形成學校課外閱讀指導的特色。通過讓教師介入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的課外閱讀與教師的指導同步,探索有效的指導形式,提高推薦閱讀的質量。我們的成功做法是:
——完善課外閱讀網點。學校有一廊——課外閱讀書架長廊;班級有一角——課外閱讀圖書角;個人有一柜——課外閱讀圖書柜。年級班級星羅棋布網點完善,為學生校內外閱讀提供豐富的書源,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
——落實課外閱讀時間。閱讀課、圖書館、閱覽室開放日,是學生課外閱讀時間,教師不得占用;學生每天1400至1430為閱讀時間,學校每天安排專人檢查。
——課外閱讀教師帶頭。教師每學期都有課外閱讀量的要求,而且要寫讀書筆記,為學生樹立讀書的榜樣,形成了師生共讀的閱讀的良好風氣。
——組織課外閱讀活動。分高、中、低段開展相應的課外閱讀活動,如演講會,故事會,利用板報、專欄、校園廣播站等,使學生學有所用,能有展示的機會,有成就感。
——課外閱讀家校互動。建議學生家長訂閱相應的雜志,充分發揮家庭的輔導作用。每個學生家里有書架,對學生的獎勵可以用書作為主要獎品之一。
2. 功能延伸
——向學科去延伸。課外閱讀習慣培養是學好其他學科、形成全面發展素質和人格的基礎。良好閱讀習慣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的要求,各科教學都要重視閱讀。如“數學閱讀”是讀者通過數學語言符號獲得意義的一種心理過程。“數學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所以,若要切實加強數學自主學習的思維訓練,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為重要的一個基點就是強化“數學閱讀”,培養學生能夠準確地將生活語言與數學語言相互轉化。因此,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是“數學閱讀”走進課堂必要的行為。英語學習必須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訓練,并養成習慣。學生如果要學得好,首先要學得活。而要學得活,就要博覽群書,獲得豐富的背景知識,建構豐富的圖式框架。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樣是理解學習內容、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同時,我國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和健康人格,因此,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完成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就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向校內教與學的主體去延伸。師生共讀,教學相長。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在學生身上得到啟發,加強閱讀,修養提高。
——向家庭去延伸。親子互讀,創學習型家庭。家長引導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全程參與研究,引導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以身作則,向孩子學習,使家長與孩子、與課題、與學校一起進步成長。快樂閱讀,創新提高。學生樂讀,主動與別人交流,不斷積累,獲得提升。
(作者單位:廣州市花都區新華棠澍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