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 孫晉
摘 要:教師知識管理是學校知識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提高學校教學水平與教師個人專業成長的重要策略。本文解釋了知識管理的涵義,指出了高校教師開展知識管理的重要性,同時揭示了現階段高校教師知識管理的現狀,給出了解決這種狀況的對策。
關鍵詞:知識管理 高校教師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a)-0207-02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管理從企業到教育領域,教育的來臨帶來了深刻的變化。“知識型社會”,使知識的產出指數倍增長,對于引領知識前沿的高校教師提出了巨大挑戰。大力提高了知識和技術創新能力,全面推進中國的現代化是不可避免的選擇。在市場經濟體制影響下,中國迎來了一個新的大學教育改革的浪潮。高校傳統、單一、程序化的管理體制,與當前社會發展需要背道而馳,各種新的管理理念開始滲透到高校的各個領域,在管理、研究和教育創新上尋找新的契合點,以促進高校資源的優化配置,深化高校管理改革。在這種情況下,知識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已成為高校管理創新和新的戰略選擇的新視角。如何有效地捕捉、保存、共享和應用知識已經成為大學教師迫切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
1 知識管理的涵義
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源于20世紀80年代,1986年在聯合國國際勞工大會上首次提出知識管理概念。隨后十幾年,知識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快速發展。知識管理是一個用系統的方法來尋找、選擇、整理、獲取信息,并向需要的人傳遞有用的信息。基本的知識管理,包括對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分解、使用和存儲。顯然,知識管理不是一個傳統的信息化管理,其重點不在于技術和信息的發展,而是要提高個人和集體的創新與創造。知識管理不是一門技術,但是所有可行的解決方案相結合,通過知識共享,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的使用和創新。
知識管理在學校的使用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教師個人知識管理;二是學校層次的知識管理。個體知識管理專注于積累與反思,而學校層面的組織知識管理側重在共享。組織知識管理的基礎是個體知識管理,要保證學校知識管理的推行,教師必須實施有效的個人知識管理。教師的知識管理是基于知識管理,信息技術理論為教師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動態管理的一種輔助手段,使顯性知識系統化,加快傳遞或明確教師的顯性知識,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素質的提高,提高教育和培訓的效率,培養優質畢業生,從而不斷提升整個學校管理活動的核心競爭力。教師知識管理是知識管理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和發展。
2 高校教師開展知識管理的重要性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作為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它的地位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學肩負著前所未有的重要歷史使命。教育與技術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教育呈現出形式多樣的特征,學習風格多樣化。再加上知識管理對教育領域的滲透,因此,教師作為傳輸,分析及創造知識的工作者需要研究利用知識管理工具來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知識,提高專業水平。學校,存在著的大量信息,如教科書、參考資料、期刊等需要管理;同時教師在工作實踐中,與個人工作經驗長期積累的相關知識也需要管理。所以,學校,特別是大學迫切需要知識管理。
高校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是高校組織知識管理的基礎,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深化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能夠為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指明努力的方向。個人知識管理有利于促進教師提高科研能力和專業水平。高校教師需要不斷注入新的知識,尤其是獲取學術前沿知識,并將其合理地運用到教學和科研中。這就需要高校教師進行個人知識管理,個人知識,從個人知識需求出發獲取新知識,把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進行正確轉化,實現知識的溝通交流。知識管理與教育信息化密切相關,在教育活動中提取教育信息,運用信息技術對教育進行信息化管理。深化高校教師知識管理研究,在實踐中能為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提供出路和辦法。
3 高校教師知識管理的現狀
3.1 高校教師缺乏教學知識管理的自主意識
首先,現在很多高校以科研成果作為衡量教師工作績效的標準,從而使教學工作與科研活動產生了沖突。在實踐中,教學與科研相沖突,相矛盾的現象比比皆是。許多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忽視了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將教學與科研并重,在教學工作上多花心思,多動腦筋。其次,大學教師對日常教學工作缺乏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總結。大多數大學教師缺乏自主的知識管理意識,忽視了對教學工作的知識積累和開拓創新精神,更遑論尋求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和分享。
3.2 隱性知識開發不夠,知識創新力度不大
教育中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遠遠超出了教育領域的專家已經總結和歸納的種類和范圍,更多的知識和才能聚集在教學和教師的教育經驗中。但一直以來,教師的個人和集體隱性知識的開發是不夠的。這是因為很難通過語言傳遞隱性知識本身,而且大多數學校目前的管理系統、組織文化與管理方式也對隱性知識的開發和利用產生阻礙。教育存在大量的隱性形式的知識,為教師創造隱性知識表達和傳播的環境并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不斷地總結、反思自身的顯性知識,把自己的知識和實踐技能進行個性化總結并清楚表達,促進個性化知識的形成和傳播。
3.3 缺乏交流與共享知識的平臺和條件
官僚化的管理模式應用到學校管理中,統一要求、行政命令和其他專制統治的方式在學校日益流行。學校對教師的業務需要和情感要求顧及較少,不能想教師之所想,急教師之所急,教師缺乏參與發言的權利,對教師的話語權缺乏尊重,從而使教師在提升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收到了限制,阻礙了教師自主決策和主人翁精神的發揮。
4 提升高校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對策
4.1 學校領導給予支持與重視
個人知識管理與學校教師,學校的政策的制定息息相關。學校領導必須認識到知識管理具有的重要引領作用,才能在學校改革管理中應用知識管理理念。知識管理,如果想在高校中得到推廣并產生重要影響,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領導在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確保參與知識管理的所有老師,鑒別、獲取、傳輸、分享和創造知識。
教師知識管理系統,通過對知識的標準化與結構化,將它們保存到組織的知識庫,以便組織用戶不需要接觸知識的原始來源就可以實現知識的重復使用。教師必須使所學知識有效地訪問和搜索,知識可以方便地修改和編輯,數據庫中知識的一致性和的完整性可以進行檢查。
4.2 教師要提高知識管理意識,改變惰性思想
個人知識管理本身是一種主觀能動性的體現過程,教師個人知識的構成中大部分的都是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所占比例比較小。如果不積極地管理知識,將導致大量信息流失,知識系統難以形成,難以形成自身知識體系,教師間難以分享優秀成果。教師知識管理的過程伴隨著知識積累,也是個人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
4.3 教師要主動地進行知識反思,促使知識轉化與創新
知識的獲取,整理與儲存是不斷進行知識反思的過程,知識的反思也會帶來知識的轉化與創新。教師要對教學進行不斷的改進與反思,對日常教學生活和文化假設進行反思,深入思考日常教學活動的一些假設。教師要借助各種手段,把體現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用顯性概念來命名,將教學實踐經驗進行概念描述或歸納。這種概念化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解釋成為可能,同時也使教師與他人能就隱性個人教育觀念進行交流。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時代,教師通過對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管理,能對知識資源進行更好地利用和進行知識創新,使知識增值。當教師將自身知識轉化成“能力”和“智慧”的時候,才能真正彰顯出知識的價值,教師本身也因參與知識的創造和價值的增值而煥發出新的活力,真正實現教師知識管理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任長印.高校教師知識管理初探[J].太原大學學報,2009,27(1):28-30
[2] 許艷.高校教師知識管理的現狀與對策[J].揚州大學學報,2008,12(2):27-29
[3] 孫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師知識管理與創新能力研究[J].軟件導刊,2009(6):50-51.
[4] 陳列,趙虹元,靳玉樂.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導刊,2009(4):38-40.
[5] 朱桂琴.論教師個人知識管理[J].教學管理,2006(12):17-19.
[6] 姜建明,馬競飛.試論高校教師個人知識管理[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123-126.
[7] Jason Frand & Carol Hixon.Per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Who,What,Why,When,Where,How?[EB/OL].http://www. anderson.ucla.edu/faculty/jason.frand/res-earcher/speeches/educom98pkm/index.htm,200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