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海龍
摘 要:對于清代科舉政策的建構,雍正朝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而現有的研究成果卻相對不足。筆者通過對清實錄中世宗朝科舉史料進行篩選,并對雍正帝嘉惠士子的措施進行闡述與分析,以期佐證雍正朝在清代科舉史中所起到的不可忽視之重要地位。
關鍵詞:雍正朝;嘉惠士子;政策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0-0107-02
雍正帝在短短十三年的統治生涯中,不僅對順治、康熙朝科舉政策進行了有選擇性的繼承,更對其進行了政策上的革新。如延續了康熙朝科舉取士中的恩科之制、文武科并重、實行搜落卷的制度,賞落第文武舉回籍路費、對下第文武科舉子留用、規定學正不得收受舉子牌坊銀兩,維護了舉子利益,建官房供入京趕考舉子之用,并對士子疼愛有加。雍正帝認為士為四民之首,一方之望,處處體現其愛才,惜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取士態度。而面對舉子為叨荷特恩而聯名上表陳謝之事,雍正帝更表露出崇儒重道之心,并對士子寄予殷切希望,謂士子為國家之倚賴。
一、士林風氣培養
清朝自順治三年丙戌科開科取士至雍正元年癸卯恩科,已逾七十年。雍正即位,恰逢為士子培養多年之時,尊儒重教,文風日盛。且雍正本人在即位之初,便認為“為士者乃四民之首,一方之望。凡屬編氓,皆尊之奉之,以為讀圣賢之書,列膠庠之選,其所言所行俱可以為鄉人法則也。”(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卷四十八)鼓舞士子讀書,與國家出力。培養士林風氣,作育人才。
(一)整頓士子學風,嚴禁憑詩干謁
雍正帝對士子學風問題重視非常,特別注重考試公平,時常叮囑舉子恃才參加考試,嚴禁憑詩文干謁考官,并特諭督察院:“今聞應試士子,不比去年安靜,竟有投送詩文往來干謁者……今歲同考官當加意謹慎,毋蹈法網。督察院即頒示曉諭應試舉子,宜安分守法,毋得希圖僥幸,仍實心查訪。”[1](雍正二年:二月己巳)對于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鉆營舞弊的舉子,絕不姑息“即行拿參,治以重罪?!?/p>
(二)嚴懲考官欺軋,維護舉子利益
雍正帝體恤士子,實施賜給進京趕考參加會試的舉人盤費銀兩,助其資斧之需。當獲悉一直以來中第舉子將牌坊銀贈與考官這種不成文的習俗時,表現出極大的不贊同。所以當聽聞江西考試官查嗣庭、俞鴻圖收受舉人牌坊銀兩時,立即下旨:“舉人牌坊銀兩分送主考官,向來亦相沿行之,尚非贓銀之比,但謂主考應該收受,亦非也?!敛樗猛?、俞鴻圖名下追出收受牌坊銀兩,既非贓銀,不必入官,俟江西會試舉人來京應試后,無論中式不中式者,俱按名散給?!保ㄇ鍖嶄洝な雷趹椈实蹖嶄洠壕砦迨⑴品汇y兩如數返還給中第舉子,嚴懲傾軋士子的考官,維護了舉子利益。
(三)嚴選學臣官員,確保人才儲備
雍正繼位之初,為了嚴肅學臣考紀,就嚴諭督學:“念學校為士子進身之階,督學一官尤人倫風化所系,遴選各省學臣倍加鄭重。爾等須廉潔持身,精勤集事,實行文風,兩者所當并重?!盵1](雍正元年:正月辛巳)雍正帝認識到教學人員在培育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為了確保學校人才的延續,嚴格把控對學臣的遴選,對捐納人員重新委派,并規定憑捐納而為教職的人員,若不諳文藝,不允許從事教職職位,將捐納諭教的人員改以縣丞,訓導改以主簿。這是對教育教學方面的保證,由此可以看出其對教育的嚴謹,對教職的崗位要求之高,不施為作育人才的重要保證。
二、呵護趕考生員
對于趕考的士子,雍正帝常常給予經濟上的資助和生活上的照顧,時時關心著舉子們的生活狀態,體現著專制制度下的人性關懷。
(一)官建旅所
雍正五年,為安頓進京參考會試的舉子,雍正帝下旨在盧溝橋蓋造官房,使舉子們俾其有旅次居宿之安,而無盤查行李之擾。雍正六年工程告竣。為了確保各省舉子知曉新設頓宿之處,下旨禮部行文令各省督撫通行曉諭,又諄諄告誡崇文門查稅官員實心奉行,毋得借端稽留,額外苛索。建立官房為來京參考會試舉子安歇,解決了應試舉子的后顧之憂,為舉子們客居京師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不僅體現了雍正帝體恤應試舉子之心,更是從期望士子考場正常發揮角度而獲得更多的治國人才。
(二)延遲考期
除為舉子建官房供其旅居應考之外,面對因閏月而京師天氣寒冷的問題,雍正帝又特違定例,下旨延期考試,將丁未科會試考期由雍正五年二月延至三月。為了讓會試舉子抵御風寒安心應考,特加恩允許舉子可穿皮衣厚棉服入場,允許攜帶手爐以溫筆硯,并按名配發木炭。又特別囑咐考場大臣照看料理應試舉子,早晚給與姜湯暖身御寒。
三、嘉惠下第士子
科舉落第,自古以來即為人生四大悲事之一?!肮褘D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恩宮女面,下第舉子心?!盵2]在四民之中士為首的科舉時代,名落孫山的痛苦不言而喻。下第舉子由于內心極度的失望,容易引發對統治者的不滿,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唐代時期黃巢,在多次科考失意之后,憤然寫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并用起義的方式宣泄了自己對落第的不滿。如果不妥善處理下第舉子問題,勢必造成統治的動蕩。那么在雍正一朝,雍正帝又如何嘉惠落第舉子解決其不滿情緒呢?
(一)搜查落卷
雍正元年癸卯登極恩科,盡管雍正帝已定進士名額按一百八十名取中,仍降旨與總裁官朱軾、張廷玉:“不拘省分,不限額數,如有佳卷選出,另行具奏。發榜后,其落卷照今春例,再行檢閱?!盵1](雍正元年:九月壬寅)不拘省分,不限額數,如有佳卷選出,另行具奏。顯示出雍正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取士態度,對士子寄予治國安邦的厚望。派大學士搜尋下第士子的考試落卷,體現出考試的公平性,嚴謹性,是對科場舞弊有效的控制手段,也是對下第士子一種無以代替的心靈慰籍,同時體現出雍正帝愛才,惜才,生怕因為人為閱卷疏漏的原因,錯失治國安邦的人才。搜查落卷不失帝王為籠絡士心所采取的高明手段,但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雍正帝對于處理科舉問題的嚴謹性,人道性。雍正帝對下第舉子撫慰有佳,檢閱落卷,不僅是對知識、對人才的尊重,更能起到安撫人心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
(二)加恩賜進士
科舉考試對于人才的遴選畢竟有其不徹底的一面,有些士子飽讀詩書,學識過人,成為一方一地眾人公推的大儒,然而他們卻不善于科舉考試,無法通過科舉途徑取得功名。更有極具政治頭腦的人才、宿儒因考場緊張或臨場變故而失去考試資格不得仕進。這對求賢若渴的雍正帝來說,實屬不小的遺憾。對于這些極其突出久負盛名的下第舉子,雍正帝采取加恩賜為進士的做法,例雍正八年三月賜廣東舉人盧伯蕃為進士,四月又賜江南下第舉人顧成天為進士,并恩準一體殿試。雖然這種將舉人加恩賞做進士是極少數的現象,但也為下第舉子所希冀,安撫了下第舉子之心,不失為嘉惠士子的重要手段。
(三)銓選為知縣、教職
清代開科取士與明代同,每三年一開科,會試考試年份和時間定在辰、戌、丑、未年,一般二月舉行。會試結束后,對于落第的舉子,有一部分人不愿小就,不折不撓,抖擻精神希圖下科再戰。而那些不愿參加下科會試希圖進取的下第舉子,雍正帝將其挑選各省教職引見。并寄予厚望,“教官有董率士子之責,果能實心訓導,使諸生讀書循理,無佻達囂凌之習,則齊民有所觀法,風俗可望淳厚,所關非淺鮮也。乃向來教職因循偷惰,全不以教訓為事,朕屢頒諭旨,而積習如故。因于爾等下第舉人中擇文理明通者引見命往,論爾等科分、名次尚非應選之人,朕加恩特用,務須勉力供職,加意訓誨。六年之內,如果著有成效,督撫題薦,朕格外加恩;如有負職守,經督撫題參,朕不姑容也?!保ㄇ鍖嶄洝な雷趹椈实蹖嶄洠壕砦迨┯赫蹖⑾碌谂e子中文理明通之人挑選為各省教職,并保證六年之內著有成效便格外加恩,不僅解決好了下第舉子的出路問題,緩解了落第士子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更為各省士林風氣的培養及作育英才的政治目的提供了保證。
(四)賞下第舉子回籍路費
進京趕考會試的舉子,不僅是體力智力的拼搏,更是對自身經濟能力的考驗。面對長期的旅居生活,舉子們不免囊中羞澀。特別是家境貧寒的舉子,在遭遇科場失利后,客居京師,不得歸家。雍正帝在每次會試后,念士子貧寒,歸途艱于資斧,都賞給下第舉子回鄉路費。例“雍正五年賞給會試下第舉子路費銀各五兩。”[1](雍正五年:三月癸丑)由此安撫士子下第后悲痛抑郁之心。
(五)取中副榜
雍正帝為廣攬人才,不僅適時增廣學額,更在必要時取中副榜士子,雍正四年十月甲戌,雍正帝諭禮部:“士子讀書制行之道,首在明經,其以五經取中副榜者,必有治經學之士。著將今年各省五經取中副榜之人,俱準做舉人,一體會試。再,今科各省所中副榜內有兩次中副榜者,亦準作舉人,一體會試。此系特典,后不為例。”(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卷四十九)這不僅緩解了各省士子考中的壓力,同時盡收了天下英才與國家出力。
面對雍正帝一次次嘉惠士林的行為,士子們上表合詞陳謝。雍正五年三月辛亥“禮部奏,會試舉人叨荷特恩,合詞陳謝。得旨:朕視天下萬民皆為一體,況讀書相薦之人,異日俱可作朕股肱耳目,是以朕心待之,實有一體聯屬之意,愛養培護,皆出于中心之自然,并非欲邀天下士子之感頌也?!保ㄇ鍖嶄洝な雷趹椈实蹖嶄洠壕砦迨模τ谑孔拥母屑ぃ赫郾砻髯约号c士子一體聯屬,愛養培護士子之心,溢于言表。在十三年的統治生涯中,為培養人才,作育士林,雍正帝宵衣旰食,殫精竭慮,積極鼓勵士子讀書出仕,并用法例維護士子合法利益,對不得意科場的舉子也能盡其才,盡其用。雍正朝實施的嘉惠士子的種種政策與措施,為其后文風日盛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清實錄》科舉史料匯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宋]洪邁.容齋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200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