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霞
摘 要:追溯俄語教育在中國的早期發展歷史,必須研究俄羅斯文館、京師同文館、俄文興育學堂、俄文學堂、廣州同文館等幾個教育機構的教學概況以及在中國俄語教學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1年辛亥革命為時間段,以北京和黑龍江這兩個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俄語教育機構為研究對象。
關鍵詞:清末民初時期;俄語教育;俄羅斯學
中圖分類號:K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0-0109-02
據史料記載,中國近代第一部論述中俄關系的代表巨著——清代何秋濤編著的《朔方備乘》第十二卷《俄羅斯館考》、第十三卷《俄羅斯學考》、第三十九卷《俄羅斯進呈書籍記》等篇詳細記載了中俄間文化教育的往來。1861年,清朝政府掀起了洋務運動,教授俄語的新式學堂在各地不斷涌現,比較有名的如:黑龍江俄文學堂,廣州同文館、新疆俄文館、琿春俄文書院等。1896年在天津也創辦了俄文館,1872年在新疆玉山英學校設置了俄語課程[1]。本文主要以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1年辛亥革命為時間段,以北京和黑龍江這兩個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俄語教育機構為研究對象。
一、俄羅斯文館(1708-1862)
關于俄羅斯文館的成立時間,說法不一,本文采用高文風的觀點,即俄羅斯文館成立于1708年,即康熙四十七年[2]。
(一)俄羅斯文館設立是清朝政府處理外交和貿易事宜的客觀需求
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中俄之間的雙邊關系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隨著兩國外交和貿易聯系的日益發展,事務性的往來越來越頻繁。然而當時,清朝還沒有精通俄語的本國翻譯,中俄之間的交往受到很大的限制。當時可以邀請西方耶穌教士做翻譯,但是他們畢竟不是中俄兩國的人,而是第三方,多了很多細節問題處理不好等其他原因,通常翻譯質量不能得到保障。當時北京有俄羅斯僑民——阿爾巴津人,他們對漢語和滿語的掌握程度也較低,清朝政府無法完全依靠他們[3]。這些客觀需要成為創辦俄羅斯文館的主要原因。
(二)俄羅斯文館的設立是清朝政府創造條件鼓勵學習俄語的必然結果
隨著兩國的交往的深入,涉及語言、宗教、醫學、音樂、美術、文化、哲學、社會與地理等領域。清政府和俄羅斯帝國在語言文字方面都在加強研究對方的力度。清政府積極利用“招降收養”的“俄羅斯佐領”中部分人員充當俄文翻譯,以應付對俄交涉問題。清代史籍中多次提到一個在中國長大的俄羅斯人羅多渾。1648年,他的父親伍朗格里在黑龍江向清政府投誠,清政府厚待伍郎格里,允許他娶妻生子。1668年清政府將所收降的俄羅斯人編為半個佐領,由伍朗格里為首領。1683年,俄羅斯人由半個佐領擴編為整個佐領,繼續由伍朗格里管理。伍朗格里死后,他的兒子羅多渾繼承了父親的職務,同時成為清政府得力的俄文翻譯,參加了中俄尼布楚談判工作。清政府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滿人、漢人學習俄語。中國歷史上第一所俄語學校“俄羅斯學”于1708年根據康熙皇帝諭旨建立,首批學生共計68人,俄國國家商隊商人瓦西里是第一位外籍教師[4]。同年4月21日,俄國商團離京回國,教師瓦西里辭職。七月十二日,清政府選定俄羅斯佐領中的兩個人作為俄語教師。7月18日他們便開始授課。從此開始,這所俄語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模式走上了正規化的發展軌道[5]。
(三)文館的師資組成與考評方式
在辦學初期,俄羅斯文館在教學上主要依靠俄國人和定居中國的俄羅斯人,后來陸續增加了一些中國教員,從此教學由中外人士合作,至于行政和管理事務均由中國人主管。文館聘請的俄籍教師,雖口語流利,但文理不通,或語法不精,勉強維持教學進展。師資匱乏是文館早期教學工作的一大特點。
俄羅斯文館通過考試決定學生的任職,因此,比較重視考試,對考試的要求也比較嚴格,考試分為月考、季考和歲考。每五年考試一次,成績分為三等:一等者授七品官,七品官復考一等者授為主事,成為有實權的官員;二等者授九品官;三等者,即考試成績低劣,即被淘汰或留館繼續學習,從中擇優留作助教。這一記載說明,俄羅斯文館并非單純地培養俄語翻譯人員,它的開設也是為了讓清政府培養選拔同俄國政府辦理外交事宜和商務事宜的官員[6]。
俄羅斯文館經歷了154年之久的辦學發展。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之后,根據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要求,結束了單一語種的教學,開始增設其他外國語文。俄羅斯文館于1862年并入新創立的外國語文學校——京師同文館。
二、京師同文館(1862-1902)
京師同文館是清朝末年中國政府官在北京官方承辦的第一個以教授西方語言文字、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為教育內容和翻譯內容的教育和翻譯機構,是中國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機構,是近代西學輸入的開端。
(一)京師同文館的開設目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自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屢次與帝國主義列強交涉,時常受到列強欺侮蒙蔽,慘遭失敗,深感語言文字不通帶來的嚴重弊端,同時,隨著《天津條約》需要以英語、法語為正本的規定,再加之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堅持學習西方,清政府意識到培育足夠的外語人才來應付外交事務的必要性,于1862年8月24日在北京成立京師同文館。1863年增設俄文館,館中聘請俄國人授課。
(二)同文館與傳統學堂的區別
京師同文館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學校基本上不開設“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科目,擁有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管理章程。
京師同文館是外語人才學校,以外國人為教習,專門培養外文譯員為目的,同時也供西方人學習外語。課程除開設俄文外,還開設英文、法文、德文、日文。
文館同如上所述的俄羅斯文館一樣,也實行嚴格的考試制度,也分為月考、季考、歲考三種。每三年舉行大考一次,成績優秀者會被提升官階,成績中等者記優留館,成績不合格者會被除名。
1902年1月,京師同文館并入1898年創建的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京師大學堂,改名京師譯學館,學校的性質仍然是外國語言文字專門學校。
三、俄文學堂(1899-1922)
(一)俄文學堂(俄文專修館)的辦學定位
1898年8月東清鐵路破土動工,以培養鐵路交涉人才為目的的東三省鐵路俄文學堂在此年建成。1899年4月,清政府在北京創辦東省鐵路俄文學堂,培養俄文人才。俄文學堂起初只有中文和俄文兩門功課,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東省鐵路俄文學堂改組為外交部俄文專修館,直屬外交部管轄。辦學以培養外交人才為宗旨。專修館仍在俄文學堂原址,即北京東城東總布胡同。俄文專修館之名稱后來又進行了修改,1922年第二屆甲級學生畢業時,改名為北京俄文法政專門學校,以后又并入北平大學法商學院。
(二)俄文學堂的課程設置及作息
俄文專修館的課程設置與當時的大專學校相同。俄文專修館在俄文課程的設置方面,開設漢譯俄、俄譯漢、外交公牘、俄文史地、文學史、約章、會話等課程。第一學年由中國教師授課,從第二學年起一直到畢業,均由俄國教師授課。俄文和漢文是主科,還增設了一些輔科,如法文、數學、史地、經濟學、法學、約章、體操等,學制五年。每年在暑假時候招生一次。改組后,東省鐵路俄文學堂保留三個班的學生,編為補習第一、第二、第三各班。由于在東省鐵路俄文學堂時,只開設中文、俄文兩門功課,上述其他學科課程需要進行補習,補習期滿考試及格者允許畢業。畢業考試時,外交部派官員親自監考,以示鄭重。根據當時學校的章程規定,畢業考試獲得第一名的學生留外交部任職,其余畢業生由國務院呈請分配到東北、西北的各個邊省就職[7]。
學堂規定:上午9時至12時的三堂課都是俄文課,下午1時至4時為其他學科課程,4時至5時進行體育活動。星期日上午9時至12時全校學生集中一起,分成甲乙兩個班上星期文課;下午休息。每周六發榜一次。第一名同學的試卷由校方印成油印講義,發給學生作為學習的資料。
四、俄文興育學堂(1902-1909)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和開通,沙俄趁義和團運動之機出兵中國東北,中俄之間的交涉事務不斷增加,所以培養能代表政府參與國際交涉的青年人才和通曉俄語的翻譯人才成為當務之急。1902年,黑龍江將軍薩保在省城齊齊哈爾設立俄文興育學堂,號稱“俄文大學”,這是黑龍江省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質的學堂[8]。興育學堂學制三年,聘請俄國人任教。由于種種原因,學生人數較少,1906年畢業人數僅為4人,1907年在校生人數為31人,1909年俄文興育學堂停辦[9]。雖然辦學時間較短,但是為中國俄語教育的發展,俄語人才的培養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不容忽視。
五、結語
由于政治和地緣因素,黑龍江一直是我國俄語教學的重要區域,承載著我國俄語人才培養的使命和任務。隨著東清鐵路的修筑,沙俄在哈爾濱創辦了兩種性質的高等學校,即俄僑私立高等學校和中東鐵路辦的高等學校。中東鐵路辦的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九一八事變前由東省特別行政區接管,改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從教學管理到學科設置、課程設置完全采用蘇聯的模式。清末民初時期我國的俄語教育機構還有一些從辦學規模上不夠成熟,或史料記載不夠詳細,如:1864年創辦的廣州同文館是廣州第一所近代化新式學校。起初排除俄文,以后又因中外關系的不斷發展擴大,涉外工作的增多而增設了東語館和俄語館,專門培養日語、俄語方面的翻譯人才,1905年改為譯學館;在哈爾濱還曾經開辦過吉江譯學堂,專門培養俄語翻譯人才,但由于成效甚微改辦為商業學校。本文通過對幾個俄語學堂教學情況的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當下我國俄語教學傳統形成的歷史沿革,有助于我們對中俄兩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相互關系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韓莉.清代中國俄語教育述評[J].西伯利亞研究,2010(1).
[2]付克.中國外語教育史[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10.
[3]拉賓.帕維爾清朝俄羅斯文館(18世紀初—19世紀中葉)[J].歷史檔案,2011(1).
[4]宿豐林.從《尼布楚條約》到《恰克圖條約》[G].中俄文化交流的歷史片斷中俄關系的歷史與現實學術討論會,2003-
08-01.
[5]蓋莉萍.中俄早期經濟文化交流初探[N].光明日報,2006-
11-27.
[6]張同冰,丁俊華.中國外語教育發展史回顧[EB/OL].[2014-
03-05].http://www.tefl-china.net.
[7]貴鈞.北京外交部俄文專修館略記[N].人民政協報,2006-
07-24.
[8]李岱.黑龍江高等教育沿革[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89:12.
[9]楊曉梅.清末民初黑龍江高等教育發展述論[J].北方文物,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