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青春 考宏濤
摘 要:現行高校資助育人體系還不夠完善,主要表現為:“貧困生”認定機制有待完善;資助體制存在弊端;物質資助為主,忽視貧困生的身心健康;受資助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不足。本課題旨在構建新型高校資助育人實踐體系,將從貧困生認定,獎助學金評定,勤工助學,誠信感恩教育等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資助育人;貧困生;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0-0154-02
伴隨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更多的學生有機會進入高等學校進行深造。同時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數也日益增多。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此外,中共十八大報告也指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國家和政府在資助貧困生方面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和措施,如“獎、貸、助、補、減、勤”,使得一大部分學生受益。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通過目前的物質資助轉化為物質與發展能力資助相結合,從而達到資助育人的目的任重而道遠[1]。
一、現行資助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貧困生”認定機制有待完善
根據國家資助政策的有關規定,除了“國家助學貸款”需要受助學生在畢業后若干年內還清以外,其他如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學費減免等項目均為無償補助[2],申請人僅需出具家庭經濟困難材料(勵志獎學金評定取決于綜合測評成績),交給學院認定即可。這一方面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受資助程序得到簡化,另一方面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譬如:學生交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需要在當地民政部門蓋章認定,而知情的學生早早通過關系弄好材料交給學院,學院在認定的過程中一般以學生交的材料為準,因為貧困生并沒有一個唯一的標準,一般交了材料就給認定。
(二)資助體制存在的弊端
目前,國家的資助政策是對學業成績較好的貧困生給予國家勵志獎學金,相比于很難得到的國家獎學金獲獎比例較高。因此,這種導向使得部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想辦法進行貧困生資格認定,因為國家獎學金往往一個學院就很少的名額,而勵志獎學金有較高的獎學金額和比例。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國家助學金發放是有一定金額和名額,這個時候導致的結果往往就是凡是符合貧困生條件的學生都能拿到補助,甚至出現過多的名額發不掉的現象。
(三)“貧困生”身心健康問題有待解決
貧困生問卷調查顯示,27%的學生認為“家庭貧困不光彩”,自卑心理嚴重,拿到獎助學金后,會購買高檔個人用品,以滿足虛榮心。18%的貧困生認為“勤工儉學掉面子”,一味“等、靠、要”,懶惰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參與力所能及的兼職賺取生活費,毫無自強自立之心。45%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從小缺乏優質的教育資源,沒有機會培養興趣愛好,導致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在學校里不擅于表現自己,缺乏自信,不易與同學融洽相處,經常感到自卑,嫉妒其他同學。
(四)受資助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不足
貧困生大多來自偏遠地區,從小接受的教育使其相對處于落后的狀態。雖然國家通過各種物質資助解決了其生活上的部分困難,但新時代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能力和知識的需求也多樣化,這部分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不能很好的提高。他們得到的資助大部分用于解決生活的需求,而沒有更多的資金拓展其社會實踐能力。研究表明[3]:大部分貧困生回答“最大的困難是什么”的時候,都選擇了“發展能力”;面對“除了經濟援助外,需要獲得什么資助”的時候,選擇了“實踐鍛煉能力”。由此可見,單純的給予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學生成長的需求。
二、構建新型高校資助育人實踐體系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秉承“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建立更加規范的認定程序
我校在認定程序上做了比較細致的規定,高度重視大一新生的“綠色通道”,“綠色通道”是指對交不起學費的學生優先讓其入學報到,這部分學生絕大多數確實是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才辦理了生源地貸款或者想在學校辦理國家助學貸款,這部分學生將作為重點資助對象。當然,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由于對資助政策缺乏了解,在入學之前千方百計籌齊學費到學校報到,這部分學生也是重點需要關注的對象。因為在目前的體制下,要不是貧困生很多資助政策將無法對其補助。因此,在學生中加大對資助政策的宣傳,把信息通知到確實需要的學生。然后就要進一步細化認定程序,首先由學生本人提出書面申請,班級同學對其進行評議,利用相應制定的表格進行打分,結合他平時的消費習慣、生活用品購買等主要信息進行貧困等級鑒定。輔導員再進行考核,這時候結合學生不同的生源分布,因為不同地區經濟差異較大,將貧困生分為“特別困難”、“困難”和“一般困難”。此外,提出認定機制每年進行一次,使得某些不符合的學生從中“淘汰”出來,也使得一些發生意外的學生能加入其中。
(二)國家獎助學金評定科學化
前面談到針對貧困生的上學問題,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對其生活上進行補助,尤其重要的就是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但在具體實施中碰到了一些新的問題,就需要科學化評定這兩種獎學金。針對國家助學金,其對象就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我們實踐過程中,發現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由于受教育條件落后,往往成績較差。英語底子薄,四級無法通過,學習能力弱,經常掛科,尤其在國家增加“貧困計劃”招生后,貧困生的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因此,對這部分貧困生學習成績適當與國家助學金掛鉤,因為通過四級和不掛科是大學生最基本要求,增加其學習的動力。另外就是國家勵志獎學金,這部分只有貧困生能拿到,在利益的誘惑下,很多成績中上游的學生加入到貧困生認定之列,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增加非貧困生通過學習能力獲得學校認可的機會,加大國家獎學金以及其他校外獎學金的補助范圍和額度,讓其不再去爭取貧困生的名額。
(三)建立勤工助學為載體的資助模式
相比于之前資助僅僅是物質方面,而且又影響貧困生心理健康,可以通過勤工助學的方式使得受資助者通過自身的勞動取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勤工助學是培養學生自立自強,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大好機會。勤工助學是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良好途徑,同時在實踐中也鍛煉了自身的綜合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學生從事的勤工助學項目大多是由學校自身提供,如圖書管理、機關辦公室助理、科研助理、學校餐廳等。建議社會機構,構建“勤工助學聯盟”,起到放心中介的作用,提供更多的機會,除了傳統的家教、商城促銷等兼職機會,主要承擔專業相關的兼職或者試用,使其通過兼職更好地鍛煉專業技術技能。通過勤工助學進行資助育人,一方面學生通過自身的辛勤勞動,獲取一定的報酬,改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通過專業技術的兼職,提升專業能力,也培養其艱苦奮斗的品質。
通過這種資助模式,能極大地解決真正貧困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導致的心理障礙。他們原來覺得家庭經濟不好的心態會得到調整,通過自身的勞動獲取的報酬能讓他們感到心安理得。不再感到不勞而獲而受到同學另眼相看,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在心情不再壓抑的情況下,能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生活。此外,通過這種資助又能解決貧困生能力培養不足的矛盾,不再單純的給予,通過勤工助學能讓他們在實踐中掌握技巧,在實踐中提升其綜合能力。我院積極探索此新模式,利用校外的社會實踐基地讓貧困生進行勤工助學實踐。
(四)增強誠信和感恩教育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學階段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弄虛作假現象,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大學生的誠信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是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貧困生資助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誠信工作做好了,貧困生的認定工作就簡單了,不會再有非貧困生夾雜其中,影響整體的獎助學金評定。高校和社會應共同建立和完善學生誠信評價體系,把學生誠信作為日常考核的重要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誠信評價考核辦法和監督機制,并努力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此外,目前貧困大學生普遍缺少感恩意識,缺乏一顆感恩的心。“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培養貧困學生樹立起感恩社會、學校、家人、朋友的意識,這也是資助育人工作的重點。
做好高校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它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學生等多個角色的積極參與,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認真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完成學業,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黃軍利,李德福.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思考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9):70-72.
[2]張武,楊文晴.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問題及對策[J].大學教育,2012(7):70-71.
[3]賈明超,范正祥,陸斌.“育人為本”資助理念視角下的高校資助工作探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