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李暉
摘 要:在現有條件下,只有依靠地域性對外漢語教學,才能打破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不平衡性。把地域文化和對外漢語教學結合起來,走一條地域特色之路,地方性高校的對外漢語教學才能在競爭中取得更大的發展。而這種地域性對外漢語教學主要體現在:編寫地域性教材、創新課程設置、樹立地域文化意識等方面。
關鍵詞:地域;文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0-0212-02
近些年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可謂蓬勃發展。來華留學生在人數、國別、類別、層次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這種發展也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性:大部分的學生主要集中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以及浙江、江蘇、福建等經濟開放省份和地區。像江西這一類型的內陸地區,對外漢語教學雖然在大背景下也有所發展,但無論在學生人數,還是生源國籍分布的豐富性等方面都遠不及以上城市。其實地區高校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是受該地區的政治地位、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影響力等因素影響的。在現有的政治、經濟條件下,中部地區的高校如何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擴大自身影響力,進一步推進對外漢語教學的大發展,這是一項重大課題。
我們認為在現階段,各地區高校應該充分利用和挖掘地域文化優勢,開展地域性的對外漢語教學。所謂的地域性對外漢語教學指的是把地域文化因素和對外漢語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形式、教學理念等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教學形式。
一、結合地域文化因素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編寫地域性的對外漢語教學教材
二語習得中的文化適應模式(Schumannn,1978)認為:二語習得只是文化適應的一部分,學習者始終處于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連續體中,學習者對目的語群體的文化適應程度將決定其習得目的語的水平。從目前的教材使用情況來看,全國絕大部分的高校使用的還是北方大學編寫的教材,這些教材無論在語言點還是課文內容方面大都和北方語境相適應,缺乏地域針對性。在非北方語境下學習、生活的留學生從書本上了解的語境和現實的語境脫節,這樣會延長學生對目標語語境的適應過程,甚至會使學生在適應中產生困惑和無所適從的感覺,嚴重影響學習的效果,不利于南方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另一方面,接受北方大文化背景教育的留學生,對學習地的地域文化接受和熟悉程度普遍較低。語言學習的最佳方式和最終目的都是交際,對地域文化的這種低接受度勢必影響留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果。我們在江西師范大學的留學生中做了一個隨機調查,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生對江西的了解僅停留在他們生活的校園以及附近商業區,他們會利用假期去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卻很少想過待在江西境內。這說明我們對自己的地域文化的宣傳和利用是很不夠的。因此,進行地域性對外漢語教學,提高學習效率的首要任務是編寫一套地域性的教材。如果使用地域性的教材,把書本的語境和現實的語境結合起來,讓學生全方位、零距離地沉浸于目的語文化中,能夠使學生在熟悉的語境下相對較輕松地接受漢語言文化知識。與此同時,這種地域性的教材又能動地宣傳地域文化,進一步擴大地域文化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留學生,擴大對外漢語教學規模。
我們在此所說的地域性教材,主要指的是教材內容都是結合地域文化因素來編寫的教材。地方的歷史地理、自然風光、傳統習俗、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飲食服飾等都可以作為主題內容。以江西為例,江西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較深的地方,自古便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譽。從自然景觀來看,江西風景宜人。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東有武夷山,西有武功山,南靠南嶺,背臨長江。全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也是多種珍稀候鳥保護區,享有“白鶴世界”、“珍禽王國”的美稱。水光山色是江西重要的景觀資源。
優美的自然地理風光、得天獨厚的山水文化不僅可以為留學生提供學習的良好環境,也能成為吸引更多留學生的重要資源。
當然地域文化絕不僅停留在自然風光這個層面上,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景德鎮的陶瓷文化。瓷器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做出的一個重要貢獻。而瓷器也已成為江西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具識別性的風物之一。我們所接觸的留學生無不知道景德鎮的瓷器。然而在目前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對陶瓷文化因素的挖掘和利用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瓷器,更多地了解景德鎮,讓留學生能夠親身接觸這些在千百年前就已揚名海外的瓷器。
書院文化。古代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江西素有人文之鄉的稱譽,書院建設起步早、發展快、數量多。
江西民俗文化。民俗是當地人民在生活中不斷積累、世代相承的一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江西在古代地理上處于“吳頭楚尾”,在民俗文化上兼容了吳越文化、湘楚文化的特點,這使得江西的民俗文化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比如南豐儺舞、井岡山祭窯風俗、贛南民間燈彩“九獅拜象”、客家吃蛋習俗、于都嗩吶“公婆吹”等等,都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另外還有發源與采茶勞動的采茶戲,極富鄉土氣息,頗受群眾喜愛,成為贛南土生土長的劇種。
名人文化。江西自古以來人才輩出,群星璀璨,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為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黃庭堅、文天祥、湯顯祖、八大山人、楊萬里等等不勝枚舉。從秦漢到清末,相當一部分江西人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技、建筑等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當然贛文化豐富多彩,我們在這只能列舉一二。最重要的是樹立地域性對外漢語教學的意識。這些文化資源為我們編寫地域性對外漢語教材提供了極其豐富和恰當的材料。當然在文化因素的選擇上我們要注意地域性和學生需要性相結合的原則。任何脫離實際需要的選擇都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
(二)創新課程設置
第二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我國外語教育學界學者胡文仲先生曾經說過:“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沉浸在目的語文化的氛圍中,……因為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理性認識,還可以讓他們在同本族文化進行感性比較時,同時習得目的語文化。”除了在傳統的聽說讀寫課程上使用地域性教材外,我們也要開設實踐、考察型課程。在考察前可以要求學生充分準備考察地的材料,形成自己對它的初步認識,考察后要求學生結合切身的見聞和感受,進一步完善和補充之前的材料,然后做一個課堂展示和交流。通過這種實踐性課程,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把書本的知識和現實的知識融合在一起,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是最有效的形式。從課堂中走出來的教學形式,能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地域文化,更容易接受和喜愛甚至是宣傳地域文化。
(三)樹立地域性教學意識
進行地域性對外漢語教學,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求對外漢語教師樹立地域性教學意識和地方文化意識。具體而言就是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實踐時,不但要熟練掌握和熱愛中國主體文化知識,了解中外文化差異,而且要熟悉和喜歡地域文化,明確自身宣傳地域文化,發展地方高校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責任與使命。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勝任地域文化直接宣傳者這一角色,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有效的地域性對外漢語教學。
(四)加大地域文化的宣傳力度,提升地方高校的教學質量
我們在江西高校留學生的隨機調查數據顯示,百分之九十的留學生在來江西學習之前,沒有聽說過或不了解江西。這說明我們在地域文化宣傳和利用這一塊做得還很不夠。我們應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加大地域文化的宣傳力度,拓寬招生渠道,以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本地學習。比如制作精美的能體現地域性的宣傳圖冊和招生簡章;建立展現地域文化的對外漢語教學網站;加大和海外教育機構的交流、合作;提高對外漢語教學質量,利用本地畢業生加大宣傳等等。
阿爾特巴赫總結了影響第三世界國家留學生決定出國留學的八大因素,其中有教育質量、研究設備、教育設施、獎學金、升學機會、學位優勢六項是和教育環境相關的。相對其他發達地區的高校而言,中部地方性高校在這些方面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只有完善教育環境,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地方高校的國際知名度,才能有更強的競爭能力和水平。
二、結合地域文化因素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留學生的文化適應能力
任何形式的二語習得總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學習者的文化適應程度影響了語言習得的效果。地域性的對外漢語教學,通過地域性對外漢語教材,能把語言輸入和地域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實現了理論和現實的高度統一,這對降低留學生的文化適應難度,提高適應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二)有助于更快地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地域性的教學內容、地域性的教學手段和形式有助于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直接用于日常的交際表達中去。所學的能直接為其所用,這樣能更快地提高留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也能進一步提高他們學習的熱情。
參考文獻:
[1]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程書秋.地方文化語境的綜合利用與對外漢語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2).
[3]吳書鋒.贛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5).
[4]周麗霞,肖桂香.來華留學生的適應狀況與改革建議——基于對江西4所高校來華留學生的調查與分析[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8).
[5]陳紅英任群英朱小晶.因地制宜、突顯地域文化——對外漢語教學江西地域特色探討[J].九江學院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