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欣
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之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朗讀能有聲有色地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而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欣賞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從一年級開始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那么,如何指導學生朗讀呢?筆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樂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朗讀有了濃厚的興趣,才會有朗讀的欲望,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呢?
(一)創設情境讀
現在每個班都有多媒體,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優勢創設課堂情境。和課文有密切聯系的精美圖片以及聲情并茂的課文錄音,都能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例如教《小小的船》一課時,筆者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錄音,同學們被優美的情境感染,好像自己就是坐在小船上的主人公丁丁,晃呀晃,很舒服。
(二)表演讀
低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表演欲望,他們特別喜歡模仿小動物的表情、動作和說話的語氣。如在教授《快樂的小公雞》一文時,為了讓學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筆者準備了小公雞、老牛、蜜蜂、青蛙和公雞爸爸的頭飾,讓學生戴上頭飾,邊朗讀邊體會這些小動物說話時的語氣、動作、表情,再把它們表演出來,這樣,學生越讀越有興趣,越表演越有勁頭。
(三)比賽讀
這種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進入最佳的讀書狀態,展示朗讀的最高水平。針對低年級學生喜歡比賽的心里特點,筆者在班級進行了朗讀比賽,形式有小組賽讀、男女賽讀、挑戰讀等,比誰的聲音好聽,誰讀得好。
二、教給學生讀書方法,使學生“會讀”
當大多數學生對讀書產生興趣后,整個班級就會形成一種濃郁的讀書氛圍,這時,教師要趁勢交給學生讀書的“金鑰匙”,變“我要讀”為“我會讀”。怎樣才是會讀書呢?
(一)正確流利地朗讀
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正確流利是朗讀最起碼的要求,朗讀時,如果錯、漏、添字很多,方言很重,就談不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筆者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指導。方言較重的,指導他們利用拼音正音,鼓勵他們多和別人交流,學習普通話,練習普通話。由于讀書粗心而常出現添字、丟字、改字、顛倒等錯誤的學生,告訴他們作者寫成一篇文章是經過字斟句酌的,不要輕易改動,一字之差就會影響其中的意思;教育他們樹立認真讀書的態度,讀時要逐詞逐句看清楚,反復讀,反復練。老師也要指導學生多種形式地讀,努力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
(二)有感情地朗讀
朗讀課文,不僅要做到正確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真摯的感情是朗讀的生命,語速的快慢、重音與強調、停頓與連接、語調的抑揚等都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標點、詞語,表示說話中不同的語聲調和語氣。例如,在教《數字歌》一文時,朗讀“九條小蟲慢慢爬”這句話時,筆者讓學生理解“慢慢”這個詞語,第一次啟發時效果不太明顯,然后筆者就問學生還有什么動物爬得很慢,有的學生說烏龜,有的說蝸牛。筆者就讓學生想象它們爬時的情境,結合課文再讀一讀,這樣指導之后,學生就讀得有模有樣了。抓住重點詞語指導,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能使學生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多用個別朗讀,少用齊讀
在朗讀教學中,為了渲染氣氛或考慮到低年級學生剛接觸課文的朗讀,會遇到各種障礙,所以往往較多采用齊讀,使這種形式占優勢。葉圣陶先生倡導讀書要“潛心會本文”“語語悟其神”,不太主張課堂上多采用齊讀,因為個人的理解不同,在感情處理上不能強求一律。齊讀時若要讀得齊,就勢必會帶上某種節拍,容易形成唱讀,為此應少用齊讀,多用個別讀,讓學生自己走進“原汁原味”的語言,獲得個性化的體驗。當然,有些時候恰當使用齊讀,精心指導,也可使訓練面廣,提高朗讀氣勢,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有益。
四、教師要加強領讀和范讀
學生的模仿性很強,教學中做適當的、及時的范讀和領讀是不可缺少的。范讀時要注意把感情、語氣以及音調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給學生。事實證明,學生十分喜歡聽以及模仿老師范讀,教師的朗讀示范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師的正確領讀,會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頭語言,學生在跟讀中不但能學會斷句,領會文意,展開想象,還能體驗情感、發展智能。
朗讀是學生必備的一種能力,正確指導學生朗讀,提高朗讀質量,是一項長期而又細致的工作,必須貫穿語文教學始終。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作者單位:商丘興華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