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玲
班集體是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的重要場所,班級管理是以班集體為基礎展開的。因此,建設和諧文明的班集體是班級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體現。對于學生來說,和諧文明的班集體可以成為成長的熔爐,風氣不正的班集體可以成為一個染缸,生活在什么樣的集體里,對學生成長至關重要,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
沒有和諧文明的班集體,集體教育就難以存在,班主任工作就成了游離狀態,學生就成了一盤散沙,不僅不能凝聚成一種相互激勵、相互影響的力量,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沒有和諧文明的班集體,許多集體活動就不能開展,對學生的教育也難以實現,那么也就難以形成穩定的教育效果。
建設和培養和諧文明的班集體還可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當一個班集體組織健全、學生積極向上、師生關系融洽、班級工作能夠形成客觀運行機制,班主任就可以從日常的瑣事中解脫出來。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班主任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構建一個和諧文明的班集體,不但要求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班主任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一)班主任要認清自己的角色,擺正自己在學生面前的位置
結合幾年來的工作經歷,筆者認為班主任的角色特點決定著我們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負有以下責任:一是教育責任,即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二是培養責任,即利用和創造條件,使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健康和諧地發展;三是發現責任,即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特殊才能、發展的驅動力等,挖掘他們的潛力,使他們得到充分的發展;四是激活責任,即提高學生的積極意識和進取心,引發他們產生健康的、積極的欲望和需求,使他們形成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五是夯實責任,即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提高其在德智體美各個方面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班主任要認清自己對學生全面影響的教育因素
一是以自身的行為向學生提供教育信息,為學生提供形象示范。班主任在與學生交往的活動中,當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就成為一種教育信息。這種“信息”通過在學生面前的表現,告訴學生怎樣做人、如何做事。這種信息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教育功能是潛移默化的。班主任的穿著打扮、舉止言談、興趣愛好、人格風范、處世態度、工作表現、活力和熱情等,都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班主任在學生面前要始終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學生作表率。
二是靠自身的威望激發學生接受教育,形成自身教育的能力。教師的威望來自學生的向師性,而學生的向師性又來自教師的“表現”。當教師的“表現”能夠被學生認同,在學生心目中成為教育形象時,其才能夠產生威信。班主任在管理班級時,會對學生提出許多要求。這些要求有時不僅是針對學生的,也是針對老師自身的。因此,班主任的威望很多地方是從自身合乎“要求”的表現中形成的。班主任的威信本身也是教育因素,威望越高,教育影響也就越強。威望能激發人的追求,當這種追求成為學生的心理表現時,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自我教育的力量。這時候學生在學習做人、做事時,一種有形無形的目標就會激勵他們奮發向上。這是一種無聲的驅動力量,任何說教的方式和外在的要求都無法達到這一效果。
二、建設和諧文明的班級組織,發揮好集體教育作用
一是培養集體意識,使班集體中的全體成員能夠自覺按照集體的目標理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要求,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確立“個人歸屬集體、獻身社會”的道德和社會信念。
二是培養集體主義情感,引導學生在集體中友好合作、樂于助人、平等交往、相互團結,形成和發展熱愛集體的榮譽感、自豪感和責任感等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是培養學生具有組織集體和管理集體的能力和技能。目前,筆者班級實行的是企業化管理模式。以培養學生學會生活、學會適應、學會學習、學會發展為主旨的日常教育。在班內每個人都是班級主人的情感歸屬教育。
四是培養公民意識,使班內每個成員自覺地意識到自己在班內的地位,扮演好不同的角色,為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對于我們職業類學校來說,不但要做好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且要做好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工作。
三、營造健康向上、豐富活躍的班級環境
學生在校生活主要是在班集體中度過的,生活質量主要是班級生活的質量,而班級生活質量的高低,依賴于學生在班級中獲得的顯性教育以及班級文化滿足他們發展需要的程度。班級文化是班級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出來的聯合的生活方式。
(一)營造文化性物質環境
文化性物質環境主要是指微觀物質環境,如班級中的標語、圖畫、圖書資料、學習園地、作品角、光榮榜等。這類物質環境對學生心理發展產生經常性影響,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滲透作用,不僅能陶冶學生的心靈,而且會成為師生團結進取、頑強拼搏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營造社會化環境
當今社會的學生在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同時,又處在不利于社會化的環境之中。例如,獨生子女與電視機、電腦作伴的時間越來越多;獨門獨戶的公寓式建筑,使他們失去了許多與外界交往的機會;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加,更容易養成自我中心、自我封閉和不合群的孤僻性格,等等。因此,作為班集體要創設社會化環境,增長學生的社會知識和交往經驗。尤其要注意發揮班級的社會功能,為學生提供有利于他們進行社會化交往的良好環境,讓他們有機會了解社會、熟悉社會、學習社會和適應社會,獲得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各種感受,從而增強人際溝通能力。
(三)營造和諧文明的人際環境
交往是班級人際關系形成和發展的手段,其主體和結構決定著人際關系的性質和水平。班主任指導班級學生交往,一是把學生作為交流的主體,研究學生的交往需要、能力的差異性,指導學生正確了解周圍的人,懂得如何避免和解決沖突,積累積極的交往經驗,正確地確立自己在班級中的角色。二是涉及內容充實、頻率高的交往機構,即根據班級活動的目的、任務和班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學生和教師集體、成人社會的交往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多渠道、多層次、多維度的交往網絡。
(四)營造正確的輿論和班風
輿論是在班級中占優勢的、為多數人所贊同的言論和意見。班風是班集體長期形成的言論上、情緒上和行動上的共同的傾向,是學生思想道德、人際關系、輿論力量等方面的精神風貌的綜合反映。輿論和班風對班集體建設和學生成長都有很大的作用,班主任必須努力培養正確的班級輿論和優良的班風。正確的輿論和優良的班風來自明確的是非觀念,教師要在重大的、基本的人生價值觀念、社會觀念、道德觀念上對學生進行明確的教育,使他們懂得是非曲直;它又來自集體中的活動準則,來自通過規章制度體現的各種要求,因此,班級中的各種規章制度要健全,要明確具體,要深入學生的內心深處;正確的輿論和優良班風又來自學生對集體的責任感,來自他們敢于堅持真理的精神,來自對待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正確態度。有了正確的認識和健全的規章制度,還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敢講真話的好思想、好作風。
(作者單位:鶴壁市機電信息工程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