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曙
摘 要:本文針對我國中專計算機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指出計算機基礎課程目前所面臨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對中專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并提出相關改革策略,以期提高中專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 教學改革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c)-0173-01
如今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各行各業所面臨的創新和發展機遇越來越多,這當中就包括教育事業。身處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必須擁有一種對信息進行采集、存儲、處理、傳遞和應的基本能力,并且對于信息化社會的今天,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已成為每個人基本的文化素養和工作技能。對于中專生來說,就應該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但是目前中專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并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功能。因此,中專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 中專計算機基礎教育存在問題
1.1 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水平參差不齊
學生在進入大專院校之前具備的計算機基礎不同,這跟其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當地教育部門對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有很大的關系。例如:有些學生來學校之前,就已經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與簡單的操作技能,那么他們對教學中再出現的這類知識就不感興趣,而有些學生只熟悉某方面的計算機在線操作,但是對其它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掌握有限。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原因,可能對于計算機了解甚少。因此多種因素導致入學的學生對計算機認知與操作水平處于不同的層次。
1.2 教材滯后
教材對于教師的授課、學生的學習都很重要,但目前大多數教材都沒能突出“重在實踐”的中職中專教育的特點。教材的內容更新速度慢,學生學習的內容依依舊停留在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Office等內容的簡單操作上。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也有很多基礎知識與目前中小學的學習內容重疊,從而導致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等同于計算機使用的零基礎課,導致學習興趣降低。
1.3 教學模式落后
目前計算機基礎課程課堂教學模式大多是理論講授和實驗分開來進行授課的, 教師現在教室上理論課程,然后安排實驗。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及時掌握與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是不利的,降低了課時利用率,同時也不利于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
2 中專計算機基礎教學面臨的形式
近幾年來,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我國計算機產業迅猛發展,如今,計算機已經從以前想都不敢想擁有的東西變為幾乎每個家庭都可以夠買的電器,計算機的在生活中的普及固然可喜,但是也對計算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計算機的使用也從以前的單機為主發展到如今以網絡為主,以往的計算機教育啟蒙都是從高校開始的,但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計算機的啟蒙教育的主戰場轉移到中小學階段,特別是中學階段,這樣高校計算機教育可以跨越一個零起點。
中專教育計算機基礎的教學任務,就是使同學們掌握計算機軟硬件知識,確實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
3 中專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策略
3.1 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針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基礎水平的不同,采取分層教學,在新生開學時進行技能測試,然后依據情況將學生分成2~3個層次,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允許其免修該課程, 或者是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像計網頁制作、算機編程等,主要是引導他們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創新能力。對于計算機應用能力有一定基礎的,則重點進行項目訓練, 以培養其綜合應用能力為主,努力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而對于那些入學前很少接觸計算機的學生,則需要系統地進行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使其愛好學習計算機并順利通過相關計算機應用能力測試,并且能完成個人簡歷、小報、幻燈片制作、收發電子郵件、上網收集資料、數據統計報表和圖表的生成等。通過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就能到達到教學目標,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3.2 建立基于網絡教學資源的網絡學堂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也要相應改變。面向教學的網絡平臺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個嶄新教學環境。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發的網絡課程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要求在任何時間、地點靈活地安排學習計劃。學生和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隨時相互交流。因此可充分利用網絡學習的優勢,探索基于網絡平臺的網絡學堂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即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的融合,這將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發展趨勢。
通過混合式學習模式可以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換句話說既保持了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傳統學習方式和網絡化學習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在混合式教學設計過程中如何將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活動結合起來是面臨的挑戰,傳統的課堂講授形式和用自學或在線學習形式結合,怎樣才能讓學生覺得可以接受?如是建設了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學堂,網絡學堂具有在線課程、課程指南、應用園地、實踐教學、教學互動和學習支持等功能。通過這種教學方式避免了教師在課堂上機械的傳授知識,留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同時可以利用網絡,選擇跟適合的學習內容。
4 結語
總之,大專院校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中,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以社會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教學方法要有靈活性,教學模式要不斷創新。信息時代,計算機基礎教學相當重要,我們必須堅持不懈的在全面培養學生的上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等方面不斷進行探索與實踐,努力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Fukang,Hejuan,Juhuimin, in: Teaching course for Computer fundamental practice, edited byQinghua publication/ Qinghua University Publising, Beijing(2010), in press.
[2] 黃藍會.《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改革[J].價值工程,2011(10).
[3] 楊飛.關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探索[J].網絡財富,2010(19).
[4] 牟連佳,梁皎,李丕顯,等.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高教論壇,200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