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陽++羅天洪++董紹江++向陽++羅家元
摘 要:在分析現階段大學生創新能力現狀與社會需求矛盾關系的基礎上,探討面向社會需求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必要性,結合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理念和培養目標,提出多維實踐與教學融合模式下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為高校機械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面向社會需求 卓越工程師 創新能力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6(a)-0177-01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舉措,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計劃出臺后,得到了各高校的積極響應,均在不斷探索符合本校的卓越工程師建設道路[1]。機械工程作為一個傳統基礎專業,在這方面的探索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現階段,隨著歐美發達國家制造業的回歸,國際制造業競爭加劇,以往依靠成本優勢的我國制造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這就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能夠適應和支撐產業發展的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以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本文通過分析目前機械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現狀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關系,探討多維實踐與教學的有機融合模式對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性,為提高國內高校機械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質量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1 目前機械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現狀
我國的機械工程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表現在創新意識不強,不善于充分利用和積極創造條件。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我國大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創新啟蒙教育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長期受應試教育束縛,創新意識淡薄,缺乏主動性。其次,當前的許多大學生創新知識基礎薄弱,往往不能把握本學科發展前沿,知識更新較為緩慢,不重視相關學科知識的遷移,不習慣主動探索,形成知識陳舊的局面[2]。再次,國內高校大學生創新思維不足。目前我國大學生仍習慣于跟隨性學習,形成了依賴心理,思維方式往往是單一的和直線式的,缺乏靈活性和全面性。最后,國內大學生創新成果貧乏,創新技能不強,大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常常是閉門造車,嚴重影響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和創新成果實現。
由此可見,我國大學生創新能力現狀是令人擔憂的,“行而不思,創新無望;行而三思,脫穎出新。”只有不斷思考,并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才能不斷推陳出新,實現超越。創新能力培養既是時代的需要,又是我國教育長期以來不重視創造性培養的必然對策。
2 面向社會需求的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探討
目前,我國工程專業大學畢業生生社會競爭力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不足,創新能力不能滿足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嚴重制約了學生個人的社會發展,并造成了兩個對立的矛盾結合體,即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和企業對畢業生需求不能滿足之間的矛盾關系。
造成這種結果既有高校、學生在能力培養方面的問題,也有企業自身的問題。一方面,高校或學生對自己的定位培養目標不清晰,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在能力方面不能緊跟企業和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專業課程體系與企業實際需求聯系不緊密,造成企業實際需求脫節。同時,學生對自身能力發展沒有準確的認識,對能力培養過于盲從性和功利性,無法將能力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最終造成大學畢業生能力不能很好滿足實際需求。另一方面,企業直接或間接參與高等教育的熱情不高,參與途徑不通暢,企業的實際需求不能很好的反映到學校的教育中去。
企業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之一。創新能力是一個企業進步的源泉,大學生作為創新能力的載體,建立面向需求的大學生能力培養就顯得至關重要。
3 多維實踐與教學的有機融合模式研究
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學和實踐,多維實踐的維度涵蓋了校內實踐、校外實踐和校企產學研三個實踐環節,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建立以研發中心為紐帶,協調校內外學生實踐環節的運作機制,促成三個方面的實踐環節的協作和相長,實現學校創新成果的有效孵化,最終實現學生、學校和企業的多贏局面,切實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多維實踐與教學的有機融合模式,即從實際需求出發,有效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和獲取知識的愿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就要求高校在實踐與教學融合中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需對學生設置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讓每個大學生逐步明確奮斗目標;組織多類型學科競賽,搭建發揮特長的創新舞臺;建設大學生創業園,構建創新創業的孵化器;創設個性化教學空間,開通差異化成才之路。其次,要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增加課程中專業實踐的份量;開展結合專業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建設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拓寬能力培養的渠道。再者,需要優化學生生產實習環節,改變生產實習教師的指導方式,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師指導生產實習。最后,需要設計完善的多維實踐運作機制,確保各平臺的不斷改進和提升;組織具有能面對未來社會挑戰的教師科研與教學團隊。
實施多維實踐與教學的有機融合模式能大大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專業、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的綜合配套改革,使學生較早地參與科學研究和社會、生產實踐,普遍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增強社會競爭能力和提高就業率。
4 結語
面向社會需求,基于多維實踐與教學的有機融合模式,打破創新能力較弱的局面,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的有效提升,對人才培養模式和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前瞻性和適應性,使學生在獲得專業技能的同時,可以有效接觸到更加全面的工程實踐項目的鍛煉。這對于培養創新能力強、專業基礎深厚、實踐能力強的機械工程專業卓越人才,改變我國在世界制造業格局中的地位,從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從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董紹江,陳里里,李軍,等.機械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改革和實踐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20):26-28.
[2] 周科峰,關宏信.對于卓越工程師教育中實踐能力培養的一點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7(8):21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