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父子即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1919年張作霖成為東北王,也是在這一年,哈爾濱誕生了哈大洋票,這是在哈埠歷史上發行的唯一中國貨幣,然而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就在這一年產生了交集。
一、哈大洋票的誕生
哈爾濱原在沙俄控制之下,流通盧布,被東北地區民間稱為羌帖。為什么稱為羌帖?據我的考證,一是因清朝時把沙俄稱為老羌,這在《邊塞詩人吳兆騫》中有記述;二是當時人們把東北地區流通各種紙幣稱為帖,如吉帖、江帖,所以就把沙俄的盧布稱為羌帖。沙俄靠著中東鐵路、道勝銀行和羌帖壟斷了哈埠金融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盧布在世界金融市場具有一定的地位。據宋鴻兵在《貨幣戰爭》中記述“1897年沙俄建立金本位制的盧布是當時世界上最堅挺的五大貨幣之一,并成功地挺過了日俄戰爭和國內革命的沖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了籌集軍費,參戰的沙俄大量發行紙幣,戰爭花費為670億盧布,造成貨幣貶值,被迫放棄了金本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俄國內亂不斷,政權極不穩定,各種盧布濫發無度。宋鴻兵在《貨幣戰爭》中記述“1913年到1921年,俄國物價上漲了4.9萬倍”。盧布的毛荒,直接擾亂了哈爾濱的金融秩序,造成經濟生活動蕩,一些銀行、工廠、商店紛紛倒閉,百姓民不聊生。據《遠東報》1919年載“受金融動蕩影響,哈埠人口減少十分之三四,工人罷工。當年5月16日,三十六棚五百余中國工人集會,拒收羌帖工資。”隨著中國政府對哈爾濱及中東路沿線各項權利逐漸收回,貨幣發行權也逐漸回到中國手中,羌帖漸次退出流通,最終成為“墻貼”。當時哈市通行的國內幾種貨幣,由于軍閥割據,經濟實力弱小,幣值不穩,信譽度不高,流通不便等原因,沒能被廣泛接受。應哈埠商民請求,東北當局決定由中國交通銀行哈爾濱分行、中國銀行哈爾濱分行相繼發行大銀元兌換券,因紙幣上寫有“哈爾濱”字樣,故稱哈大洋票,在吉林、黑龍江地區通用。
二、張作霖父子奪取東北政權奠定參與發行基礎
張作霖于1916年4月22日驅逐了奉天的段芝貴,被任命為奉天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奉天巡閱使,奪取了奉天省的軍政大權,但這并不能滿足張作霖的胃口,他的野心很大,覬覦東北三省的統治大權。在張作霖強力舉薦下,1917年7月,張作霖的兒女親家鮑貴卿任黑龍江督軍。1918年9月7日,張作霖被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1919年6月,張作霖電請總統徐世昌將吉林督軍孟恩遠調走,由黑龍江督軍鮑貴卿接任。黑龍江督軍由其嫡系下屬孫烈臣擔任。至此,張作霖攫取了東三省軍政大權。1928年6月,張作霖死于皇姑屯爆炸事件,其子張學良接手東北大權。政權連著幣權,張氏父子奪取東北政權,為其參與哈大洋票發行創造了條件。
三、張作霖父子抵御外幣在哈發行
對哈爾濱金融權的爭奪,外國勢力從來沒有善罷甘休。1920年,俄國勢力衰落后,道勝銀行失去了貨幣發行權。美日加大參與哈埠貨幣發行的力度,尤其是日本,更是充當了急先鋒,極力推行金票。1921年4月,花旗銀行、道勝銀行未經中國政府同意相繼發行銀元券,妄圖霸占哈埠金融市場。當時的張作霖以巡閱使的名義發出禁止通用外國銀行所發銀元卷的通告,哈埠各界被明令禁止使用外國銀行的銀元券。5月,外國銀行被迫停止了銀元券的發行。1922年,蘇聯政府在哈發行新紙幣,企圖恢復當年盧布的輝煌,為保中國主權,東北當局發布通告,禁止使用,隨即海關也禁止使用。1924年,美國花旗銀行、日本正金銀行在哈發行哈大洋票,哈埠各界深怕外國銀行再次貽害哈埠金融市場,紛紛要求抵御外國銀行貨幣發行權,為此,張作霖以巡閱使的名義再次發出禁止通用外國銀行所發銀元券的通告。迫于壓力,在哈的外國銀行,如花旗、正金等不得不停止了哈大洋票發行。1926年12月,為維護哈大洋票的幣值,東省特別行政區出臺《整頓哈大洋票辦法》,規定中外商人進行糧食交易時,必須用哈大洋票,不得用日幣。針對此項規定,日本駐哈總領事天羽英二向東省行別行政區長官張煥相提出抗議,認為是“排斥金票”。1927年,在哈日本商會聯合致電日本內閣指責張煥相用“暴力手段排斥日元”,請求日本政府出面干預。在哈的外國銀行團也為此事聯名向中國地方當局發出備忘錄。天羽英二還召集在哈日本各機關開會,研究抵制哈大洋票的辦法。日本駐華公使芳澤面見張作霖,就排斥金票問題進行商討。不久,針對中方警察通過檢查全市錢號賬目,對兌換金票進行彈壓一事,天羽英二兩次提交“抗議書”,認為是對日經濟戰,要求承認“金票交易自由”。由于日本的干擾,限制日元交易出現了低潮,東北當局同意日本金票可在交易所中交換,但不準市場流通。由于張氏父子在大局上維護了幣權,日本沒有向沙俄那樣獨霸哈埠金融市場。
四、張作霖父子壟斷哈大洋票的發行權
1919年10月,中國交通銀行哈爾濱分行、中國銀行哈爾濱分行率先發行哈大洋票,共發行1050萬元。因為有充足的準備金,所以信譽很好。1920年3月,為擴大哈大洋票的影響力,兩行宣布在哈爾濱實行與現大洋無限兌換,哈大洋票立即身價倍增,隨即被海關接受,中東鐵路的運費也開始接受哈大洋票。1920年10月,由張作霖出資成立東三省銀行(1922年并入東三省官銀號),總部就設在哈爾濱,便于直接參與哈埠金融活動,并擁有貨幣發行權,經張作霖批準當年發行300萬元哈大洋票,但是僅僅四個月就發行完畢。當初東北當局對各行號發行哈大洋票有限額的規定。當看到哈大洋票信譽良好,身價日高后,1921年東三省銀行申請擴大哈大洋票發行額度,張作霖批示300萬的原案注銷,從此該行無限發行。這一年黑龍江廣信公司加入發行行列。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作霖為了增加軍費,不但提取了哈爾濱各行號發行哈大洋票的準備金,還加大了哈大洋票的發行額度,當年哈大洋票發行3650萬元。由于哈大洋票的超量發行,引發貨幣貶值,哈埠金融出現動蕩,為此,東省特區行政區長官張煥相去奉天面見張作霖。張作霖也感到金融不穩定不利于其統治,一面下令東省特區維持哈大洋票價格,一面為了戰爭繼續超額發行哈大洋票。1925年,由張學良任總經理的邊業銀行開始發行哈大洋票,當年即獲800萬元的發行額,并且未付準備金。到1926年,東三省官銀號和邊業銀行發行哈大洋票已占總額的近70%,總量達到4100萬元,張氏父子壟斷了哈埠的金融命脈。看到哈大洋票的波動,日本認為有機可乘,積極推行日本金票,設法抵制哈大洋票。張作霖一方面極力維護哈大洋票的主幣地位,一方面不得不降低哈大洋票的發行額度。1927年哈大洋票的發行額比上年略有下降,但是發行總量還是超出了經濟的實際需要。哈大洋票的毛荒,在社會上引發了恐慌,張煥相去北京向張作霖面陳哈埠金融狀況,要求派金融監理員到哈檢查東三省官銀號和邊業銀行的發行情況。張作霖任命張煥相(以后是張景惠)為金融監理官,并由東三省官銀號召集發行哈大洋票各行號經理開會。會議確定金融監理官從4月起3個月內收回哈大洋票總額3成予以封存,余下7成用蓋有監理官印的哈大洋票加以兌換。啟用金融監理官目的是限制哈大洋票的發行額和流通額。但是由于需求量大,張氏父子有意用此辦法壓制其他行號的發行額,所以哈大洋票實際發行額并沒有減少,總額一直維持在5000萬元左右。東三省官銀號和邊業銀行始終占據發行額的三分之二。1931年,吉林永衡官銀錢號加入發行行列,至此,共有6家行號參與哈大洋票的發行,總額又破新高,計劃發行6000萬元,因“9·18”事變,實際發行5166萬元。1932年2月,日本占領哈爾濱后,首先將東三省官銀號和邊業銀行在哈財產沒收,中止這兩家銀行哈大洋票的發行權,兩行并入偽滿中央銀行,張氏父子在哈金融地位被徹底剝奪。
(市地志辦指導一處韓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