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張揚+吳東澤等
[摘 要]瞿秋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較早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農民問題的領導人之一,他對中國革命進程中的農民問題的深入分析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前瞻性。對瞿秋白農民觀成因進行梳理和總結,不僅有助于加深對瞿秋白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歷史地位的認識,而且也有助于我們在當代視閾下深化認識中國的農民問題。
[關鍵詞]瞿秋白;農民觀;成因
瞿秋白是中共黨內較早注意到中國革命之農民問題的領導人之一,他很早就結合俄國革命經驗以及中國革命具體實踐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沒有農民的輔助,不能有尺寸功效”、中國革命“不得農民參加,革命不能成功”、“只有中國農民是革命最有力、最偉大、最主要的同盟軍”、“中國革命的中樞是農民革命”以及“中國國民革命是要解決農民問題、土地問題”等諸多革命論斷和觀點。瞿秋白關于大革命時期農民問題的認識深深影響著中國革命的進程,在一定程度上為后來的中國民主革命在依靠力量和實現路徑上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們將逐步分析瞿秋白農民觀的成因:
一、瞿秋白自身對于農民身份地位之生命體驗
瞿秋白出生于沒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瞿家是一個書香門第,世代為官,瞿父瞿世瑋擅長繪畫、劍術、醫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業,寄居叔父家中,經濟上依賴在浙江做知縣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濟。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棄官閑居杭州,停止了對瞿世瑋一家的資助。于是瞿家陷入經濟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廟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當、借債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學費,瞿秋白被迫輟學,瞿母后服毒自盡。瞿秋白一家人分別投親靠友,瞿秋白先在楊氏小學教書。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資助,西赴漢口,寄居在京漢鐵路局當翻譯的堂兄瞿純白家中,并進入武昌外國語學校學習英文。因此,少年時期的瞿秋白大部分時間過著寄人籬下、貧困清苦的生活,這種底層生活經歷使得瞿秋白較早的體驗到世態炎涼、人間冷暖,并使他在與底層社會階層尤其是農民階層的接觸中,深入了解到他們的疾苦與所受壓迫。這使得瞿秋白對于農民階級富有天然的同情心和感觸。
二、馬克思主義的農民理論是瞿秋白農民觀的理論基礎
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及利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中國農民問題的歷史考察是瞿秋白農民觀形成的重要因素。
瞿秋白很早就開始注意農民問題的調查研究,他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考察過中國農民問題的歷史過程,在他的文章著作里他指出:中國農民從來就不畏強暴,不甘屈服于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和壓迫。在漫長的宗法封建制度統治的社會里,中國農民曾舉行過多次的反抗地主階級統治的起義和斗爭。從古代的陳勝、吳廣起義到近代的太平天國、義和團農民運動,都表現出中國農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可以說,“以前中國革命史是農民革命史”。,他指出:進入近代中國以后,中國的國情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帝國主義入侵使得中國的性質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隨之出現了較為弱小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然而中國的農村自然經濟依然占據主體地位,實行的是地主剝削土地制度,土地依然集中在富農和地主手里,占據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貧苦農民的生活依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生活非常貧困。
對于農村農民現狀,他分析說:中國目前正在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在這一革命中農民所具有的力量及其作用是偉大的,這是因為:“他們的數目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業亦為中國的主要生產事業,農民是為中國經濟生命的主體”,“農民的收入連養家活口都不夠…農民付納田租或苛捐雜稅之外,所余數目,不及自己收獲的百分之四十”,“農村的小資產階級——農民,他們的勞動差不多百分之七十都被士紳、土豪、買辦、軍閥、帝國主義盤剝了去,這是帝國主義軍閥之統治的經濟基礎。”他認為中國農民的革命性在此種情況下是很強的,是無產階級在當下聯合的主要對象,瞿秋白對于當前農民的現狀的分析恰如其分,非常符合農民的當時的現實狀況。
三、瞿秋白對共產國際指示的吸收與對蘇俄革命歷史中農民作用的研究考察
隨著中共和蘇聯的一些檔案的不斷解密,有關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影響也逐漸顯露出來。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指導中關于農民土地革命的部分也是促成瞿秋白農民觀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歷史上,共產國際二大、三大、四大、都為中國革命提出了一些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理論。例如,1920年召開的工廠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的《民族殖民地問題提綱》里面明確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的根源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剝削。無產階級必須援助反對封建主義的農民運動,如果無產階級政黨“不在實際上支持農民運動,就能在這些落后的國家里實行共產主義的策略和共產主義的政策,那就是空想。”1923年五月,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發出了有關農民問題的指示,強調農民在反對帝國主義的作用,認為“全部政策的中心問題乃是農民問題。無論出于任何考慮而回避這一基本點,都意味著不理解這個社會經濟基礎的重大意義,而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勝利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消滅封建制度的斗爭”。
瞿秋白對于農民問題的實際考察也是其農民觀形成的直接構成因素。1920年11月,瞿秋白以《晨報》記者的身份去莫斯科采訪1923年回國。瞿秋白在蘇俄期間,在身染疾病深入蘇俄社會的各個領域,并根據列寧等領導人的報告、蘇俄共產黨的政治決議等,寫了十六多萬字的旅俄通訊發表在《晨報》上,對蘇俄政治、經濟、外交、農民問題、工人問題等,做了系統的介紹和報告,這些都對瞿秋白農民觀的形成起到了直接推動作用。
四、結語
瞿秋白作為早期中共重要領導人之一,在開創中國革命歷史的道路上,結合具體國情,較為準確地探索了中國革命的組織力量問題,分析了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農民問題以及革命斗爭方式、方法問題,對中國革命的前進方向作了前瞻性的指導,因此,研究瞿秋白農民觀形成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