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豐滿
[摘 要]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圖書館學發展方向的重心開始向知識領域轉移。而在影響圖書館學發展的主要因素下,圖書館學的發展開始呈現理論和應用并重的研究重點。本文針對我國圖書館學的理性發展因素進行了一些探究,進而對圖書館學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圖書館學;影響因素;發展方向;本土化
20世紀以來,在理論和方法的建設上,在形成學科資料以及在專業制度化等等方面,我國的圖書館學已經取得很大的成績。59年代后期,我國第一代和第二代圖書館學者圍繞著新中國圖書館事業的新發展,圍繞著圖書館實際工作的需要,針對圖書館工作的方法和技能進行了研究,領導了第二次圖書館學的高潮,并且培養了一批第三代圖書館學者。60年代以后,新中國大致建成了圖書館學的學科體系,形成了圖書館管理的體系。經過幾代學者的研究,截止90年代以來,圖書館學傾向于多元化的發展。隨著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的介入,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圖書館學的發展研究的范圍增大,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圖書館學的目的是對圖書館工作和事業實踐經驗的總結,是研究圖書館的發生和發展,研究圖書館的組織管理,從而能夠建立科學的圖書館學理論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科學已經呈現出全球化、知識化、網絡化的特征,成了推動或者制約圖書館學發展的重要因素,社會科學建立起了新的學科生長點。由此,全球圖書館的形成會促進圖書館學邁向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如:國家性的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平臺等等。而社會科學從全球的角度上來說,只有承認各種文化傳統中的互補性,承認各種文化的差異性,強調社會系統的復雜性,才能去探索世界各國可通融的理論和辦法。20世紀末,網絡化的廣泛普及和應用帶來了全方位和綜合性的改變。在短期內,網絡能夠及時地獲取“無形學院”內部的新觀點、材料以及發現,為社會科學研究者提供新的協作和寫作方式,同時,也能夠為學術批評提供新的途徑。而在對社會知識化上,圖書館學投入了很多研究資源的同時,而為了方便人們獲取知識,圖書館學的宗旨是提供最佳的方法,提供最佳的工具。
一、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研究重心轉移到了知識領域中
在古代,由于文獻的整理和積累活動,從而產生了圖書館體系,而在本質上,文獻就是知識。因此,在人類知識活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圖書館學。在社會實踐中,隨著知識傳承和積累效率的增高,科學技術不斷地物化,社會發展受到知識的影響在不斷的推進。與此同時,開始逐漸的向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靠近。而在后現代社會中,由于人類的生活和社會個體的生存之間具有相關聯性,誰受到知識全面直接的干預,同時,人由于受到知識規劃的作用,不能生產知識就意味著丟失了權力和價值,因此人將必須要被知識本身所統治,和知識權力交往。而隨著不斷擴大的知識價值和不斷提高的知識作用,在原有的“知識域”上,圖書館學也在不斷地變化。目前,在社會發展的需求下,由于圖書館學自身學科的“知識基因”的遺傳,圖書館學的研究重心開始向知識領域轉移。從圖書整理時代到圖書館經營管理時代,到信息技術時代,再到未來知識社會,圖書館學的研究主題比較向“知識”轉移。這種轉移是對圖書館學本身學科更高層次的回歸,是由其固有的“基因”決定的。
1993年,我國為了推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提高了社會信息化的發展的速度,并且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目前我國的信息化推進中,開發利用知識資源依舊是一個薄弱的環節。本文以為從發展的方向上來看,未來圖書館學的“知識域”要研究一下幾個范疇:①知識集合研究。主要包括:知識資源的配置、知識的組織以及知識集合的管理等等。②知識形式研究。主要包括:知識的類型、載體、方式手段等等。③知識受眾研究。主要包括:知識交流和學習機制、受眾需求和服務以及建構和測度等等。[1]
二、在社會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學科將由細化轉移到整合上
在開始發展的時候,圖書館學和其他學科的表現就具有某些不同之處,主要具有兩個特點:首先,在發展之初,圖書館教育主要是以培養學識淵博者為主要目的。如:我國古代有“終身守官,父子傳業,故能討論精詳,有功墳典”之說。其次,在劃分內部體系上并不明顯。如:我國融校勘、目錄和版本為一體,而德國則以書志學為中心。而在近代,這些特點在社會科學的發展中逐漸的被消蝕。如:美國圖書館學校所開設的必修課程中,選修課程達到了64門,必修課程達到了11門。細化的學科內部使圖書館學的研究獲得了縱深的發展,增強了圖書館學操作性和準確性以及完整性。由此,在一些分支領域中,圖書館學有所長的專家逐漸的代替了百科全書式的博學者。然而,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人類社會具有了統一性,這也決定了社會科學的整體性。由此可見,圖書館學面對的人類知識也是一個整體。在提高分支領域研究效率的同時,學科內部的喜歡也弱化了學科整體研究的效率,在不同程度上,也損傷了圖書館學內部結構的平衡和協調、分支之間的聯系。甚至那些講授不同課程的教師的知識素養也出現了偏頗。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加快,在整體化上,人文社會科學已經逐漸的意識到了研究的重要性。在當今的社會科學研究潮流中,學者們的逐漸的普及和增多了共同合作研究,增加了跨學科研究和多學科解決問題的情況。由此,我們可以預測,在未來,圖書館學將會向整體化和綜合化的方向轉變,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眾多學科交叉匯聚會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如:數字圖書館、數字化參考咨詢、知識學習和構建等等。其次,進一步加強的圖書館學和同族學科的融合會形成整合,如:文獻、情報、資源配置、組織等等,促使了知識資源建設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另外,在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的支持下,圖書館學內部的分支學科會出現整合趨勢。如:傳統的文獻分類學、主題法、檢索語言等等的研究,在保持它們的相對獨立性上,將會由“知識組織”整合在一起,同時,又會把情報分析和文獻計量學,預測等等聯系在一起。
三、在技術和服務方面上,學術理性會由技術向人文轉變
在圖書館學研究領域中,由于技術力量的作用,在圖書館組織和工作的方式出現了一些新的事物,如:數字圖書館、電子文獻等。圖書館學界中,出現了青睞技術的熱情。從產生之初的人文主義事業中,圖書館的目標是使人和社會的發展能夠合乎理性,使知識發揮罪的作用,因此,在圖書館活動的基礎上,圖書館學也具有了人文主義的性質。美國圖書館學家杰西·謝拉曾經說過:“圖書館主要是為了使個人能夠了解自身和所處的環境,從而達到改良社會的目的,之所以把圖書館劃分到社會科學中,是因為作為一個部門,圖書館是社會的產物,但是,我們還要記住,圖書館學要始于人文主義。”而我國圖書館在以前,主要是以“書”或“館”為中心,進行實踐和圖書館學的研究,因此,在社會個體上,圖書館學處于受限制和被忽略的地位上,技術的進步沒有很好的改善這種局面。因此,近些年來,很多圖書館學界的有識之士,開始呼吁學術理性要從“技術”轉向“人文”,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從經驗化向科學化提升的過程中,研究的方法要注意從科學化向人文化的提升,強調本學科的“剛性”特性,也要具有“柔性”的特征。其次,在研究知識的層面上,要加強研究知識的受眾群體,從研究的范疇上構建知識世界和知識受眾之間的聯系。另外,為了未來學術研究成果的基本衡量尺度,要在學術檢驗的標準上,要協調發展社會人群的知識和信念,從而能夠公平的發展。[2]
四、在理論的基礎上,研究會呈現理論和應用相結合的特點
傳統的圖書館學的學科內容分為理論和應用兩個部分。在圖書館學建立的之初,早期的西方的一些學者把圖書的知識和技術視為圖書館學,這兩個部分在他們眼中是可分離的。而19世紀后期,美國圖書館學之間的理論和應用逐漸產生了沖突,在美國圖書館學研究中,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一直貫穿在整個過程中。而我國圖書館學家杜定友曾經說過:“凡是成為專門科學的學問具有原理和應用兩個條件,而應用則是根據原理得來的。”由此,我國圖書館學的內容形成了理論和應用兩分架構的形式。任何一門社會科學在理論上,出了具有“科學性”之外,還具有“實用性”,但是在一門具體的社會科學中,也存在著理論和應用上的差異性。而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具有了密切的聯系。由此,在未來,圖書館學的理論和實用之間具有交叉和縱橫的“水道”,彼此之間不分你我,有時會分離,有時會匯流。因此,在未來,我國的圖書館學的研究中,要在理論演技due基礎上,促使認識和觀念上的變革,要面向實踐和解決問題的應用上,呈現理論和應用相結合的發展方向。首先,為了社會人群主動獲取知識的方法論,圖書館學要從“館內”走向“館外”。促進圖書館發展的“館內”科學。其次,為了理論的創新,實用研究要注重提供原料和動力,通過對真實問題的切入,理論研究要逐步糾正浮淺化得傾向。另外,通過一些國家重大創新工程或者前沿的課題,理論和應用研究將進行有機的融合,共同發展,相互促進。如:數字圖書館工程等等。[3]
五、在人文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學科建設更加具有本土化的特點
根據本國的國情,學科發展的道路將會更加具有本土化的特點。如:在科學研究中,我國古代的數學是一種技藝和籌算,強調的是快速運算,講究的是解決具體的問題,而古希臘的數學則是形而上學,走的是公理化的路子,強調的是演繹。而在研究人文科學的基礎上,由于不同的社會土壤、學術傳統以及圖書館學的發展路徑等等,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圖書館學也存在著本土化的問題。如:德國的圖書館學學術色彩濃厚,印度的圖書館學注重人文關懷,而美國的圖書館學則側重實用和技術等等。我國的圖書館學在發展之初就開始意識到了本土化得道路。劉國鈞曾經說過:“為了形成一種合乎中國國慶的圖書館學,要遵循兩個方面得原則,一是參酌歐美之成規,二是稽考我先民對于斯學之貢獻。”但是在盡數十年中,我國圖書館學割斷了古代圖書館的優良傳統,使自身長期處在國外圖書館“注腳”的地位上,截止現在,仍舊沒有形成一種鮮明的特色。因此,在未來,我國圖書館學要積極地的吸收和借鑒國外圖書館學的新方法和思想,加強本土化的建設,走出一條“和而不同”的道路。在我國,圖書館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本土化。圖書館學研究在本土化建設中,要主要一下幾個方面:首先,根據我國國情,加強圖書館學的聯系。如:隨著新的“知識盲”的出現,我國的圖書館學要克服這種情況,就要從技術和法律的方面尋找可以解決的方法。其次,我國具有優良的傳統,圖書館學要想發展本土文化的建設,就要加強傳統學術資源的繼承和挖掘。如:用在編纂大型類書的時候,可以利用目錄學引導讀書治學等。重新發揚這些優良的傳統,具有非常的現實的研究意義。另外,為了建設我國圖書館學的本土化,要學習和吸收國外圖書館學的優良傳統。提高我國圖書館的管理水平和技術,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重視提升我國公民的知識素養,引導和鼓勵群眾對生命持有心身融合的觀念。[4]
參考文獻:
[1]王芳.2007~2011年間《LibraryTrends》的研究熱點綜述[J].圖書情報知識.2012(04)
[2]柯平,賈東琴,李廷翰.2010年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熱點分析[J].情報科學.2011(09)
[3]張久珍.2011年我國圖書館學研究進展[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03)
[4]宗乾進,沈洪洲.2009年我國圖書館學研究熱點和知識來源譜系——南京大學知識圖譜研究組系列論文之一[J].圖書館雜志.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