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圖形圖像處理、影像視頻拍攝和三維虛擬現實等為研究重點的數字技術不斷成熟,并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并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有效手段,本文以淮劇這一傳統戲曲文化為切入點,展開對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保護應用形式的研究。
關鍵詞:數字化;淮劇文化;保護
淮劇又名江淮戲,源于清代,是流行于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區域的一種古老戲曲劇種。最初淮劇多為漢族人民的生活小戲,是由農民號子和田歌發展而成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并配合以竹板擊節。后與蘇北漢族區域流行的香火戲結合,再受到徽戲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最終形成了淮劇。近年由于淮劇文化因為受眾市場下降,生存環境變得惡劣,這種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正面臨著消亡的威脅,急需通過不同手段給予科學有效地保護與傳承。
數字化是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為基礎,以傳播學理論和當代藝術理論為指導,以圖、文、聲、像為形式,對社會各個領域的信息進行的采集、存取、加工和應用的過程。淮劇文化的數字化保護研究,以研究淮劇這個傳統文化為切入口,將極大地促進戲劇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并可以積極促進我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文化創意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文化原創產品的設計于應用。另一方面將促進數字化技術本身不斷的發展和提高,在淮劇數字化文化保護上的實踐與應用中取得的經驗,讓數字化影像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多媒體交互技術得到更好的更快速的發展,促進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淮劇的數字化保存促進了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具有深遠的意義。
我國的數字化技術經歷了從靜態攝影、無聲影像、數字攝像、動作采集、虛擬現實等不同歷史階段。傳統的數字化主要以圖片和視頻為手段文件進行保存,都是有限的二維角度的保護,如果需要對其進行修改,需要演員重新進行表演,具有很大局限性。近年來動作捕捉技術的完善,多種交互展示手段的開發,三維數字化淮劇文化產品,通過網絡供人們學習研究,更進一步的發展了淮劇的數字化保存。為更好地進行淮劇數字化保護,必須克服現在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數字化保護理論匱乏。現存的數字化體系研究還沒有構建起文化保護傳承的數字化體系支持。數字化信息技術相關理論支持不足,使得文化保護數字化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數字化采集與保護的流程、規范等方面還要更深的理論研究。
(2)數字化技術手段有待提高。數字化技術的革新改變了傳統的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和開發方式。雖然三維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在實際應用上還存在設備昂貴、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但是我國現階段數字化層次還比較低。因此,需要積極完善技術的弊端,把多種多樣的數字化保存技術和手段實踐應用。
(3)文化內涵知識未體現。數字化文化保護主要是對非物質文化的數字化再現,運用圖像、視頻、三維等技術可以得知文化的表演形式及其內容,但是我國文化中很多知識是隱形、系統的。面對不同文化的不同區域特點、時間特點、無法完整地反映文化中深厚的知識聯系,其應該具備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得不到充分的挖掘。
面對我國文化遺產數字化中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淮劇的數字化技術和應用研究,需要根據淮劇的特點進行重點的保護,有些是以舞蹈動作為主,有些是需要耍道具配合、有些是需要耍樂器伴奏、有些是需要耍伴奏與音樂結合。這要求我們在數字化保護中提取角色、服飾、道具、動作、器樂等不同信息,以計算機能識別的格式分別進行編碼。因此,在數字化過程中,可從模型、動作、聲音、視頻四方面進行研究:
(1)模型數字化技術。淮劇的數字化保護包括與其相關的人物角色、場景環境、道具等物質性資源。為了滿足對淮劇形式真實的再現,需要通過數字化技術,對其形象進行三維虛擬還原再現。參考數字化技術隊中模型數據的要求,建立模型數據的規范化采集和保存。三維建模包括模型建立,材質處理。模型是需要按照真實作品建立,材質需要通過圖像處理技術把真實物品的顏色取下來了,最后貼圖到三維模型上。
(2)動作數字化技術。戲劇演員動作語言在淮劇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其進行數字化保護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傳播和展示。尤其對于以舞為主的淮劇曲種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動作數據的采集不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最重要部分。動作的保存主要通過運動捕捉技術來實現動作數字化的真實性。淮劇的運動作捕捉技術是通過在淮劇演員的關鍵部位放置跟蹤器或者標記點,在運動的場地周邊放置很多用于動作捕捉的攝像頭,在演員進行淮劇動作表演的同時,攝像頭捕捉標記點的空間位置和運動軌跡,電腦通過運動處理軟件將數據記錄,并在三維空間中對虛擬的淮劇演員角色模型進行關聯,實現動作還原,最后完成淮劇等動作的數字化釆集。
(3)聲音數字化技術。聲音是戲劇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淮劇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我國現在對戲劇文化的聲音保護中,有一大批伴奏音樂和淮劇現場表演的音頻包資料,這是一種成功的方式,但是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格式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數字化聲音保護應該更加注意音頻資源采集規范和元數據規范。而且應該根據淮劇表演主要是在室內表演的特點,結合淮劇對樂器伴奏、唱詞唱腔的表演需求,參考更標準的數字化音樂相關技術,指導淮劇音頻資源的數字化保護。
(4)視頻數字化技術。視頻是現在戲劇文化數字化保護的最主要形式,但數字化視頻技術仍然需要改進,其中存在著視頻格式、清晰度、視頻壓縮、視頻編碼等方面的差異,阻礙了淮劇資源的保存和信息的共享。因此,如何在淮劇數字化視頻采集上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高操作性技術規范十分重要。提出淮劇的視頻數字化保存是應該堅持多機位多角度拍攝,從多方面還原淮劇文化的真實性原則。根據這個核心原則注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拍攝技巧,以滿足淮劇文化數字化保存的需要。
我國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不規范統一、不完善的問題,需要借鑒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來不斷提升,淮劇文化的保護更是要根據自身的特點,結合數字化采集技術和保存規范來實現。文章從四個方面,將研究指導完善淮劇文化數字化技術規范的建設,促進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提升淮劇保護的技術水平,促進淮劇文化知識的學習交流與傳承創新。
參考文獻:
[1] 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02).
[2] 賈秀清,王玨.數字化手段在我國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領域中的應用[J].現代傳播,2012年(02).
作者簡介:高翔(1986—),男,江蘇淮安人,碩士,淮陰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助教,主要從事數字媒體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