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 要:本文以國內外幾個知名綜合類大學所設置的美術與設計學科的教育模式作為研究對象,綜合比較其各自的申報條件及畢業條件、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結構設置、文化研究及對外活動等方面的內容。深入探討目前我國與國際發達國家相關領域之間的差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之處。旨在為我國綜合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探尋到更加合理、更加先進的教育模式,培養出適應當代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關鍵詞:教育模式;比較研究
人類發展的腳步步入21世紀之后,后工業文明的發展進程空前加速,隨著社會及教育的高度發展,傳統的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信息及服務或娛樂性產業已經開始成為現代國家的經濟支柱。世界各國對創意產業大力支持,相關行業發展迅速,整個社會對美術及設計學科的人才需要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質量上。近十幾年,國內綜合類大學紛紛設置美術與設計學科,每年向社會輸送數以萬計的畢業生,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進入社會后并不能適應當代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而不得不轉行。原因有很多,單從教育模式的角度對國內外綜合類大學的美術與設計學科作以比較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現行的教育模式既有很多優勢,同時又存在很多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申報條件及畢業條件之比較
1.1 國內綜合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的申報條件及畢業條件
國內綜合類大學(也包括藝術專業院校)的美術與設計學科目前仍將高考作為唯一的招生評定標準。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學生只有在語(數)、外、政治三門文化課成績合格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專業課的評審資格,任何一門文化課不及格或者未能達到某些院校針對某門課程單獨設立的合格分數便意味著考取無望。高考如此,考研考博亦如此。在上述三門文化課程中外語是重中之重,很多院校特別是高級別的專業院校都將外語成績作為招生的重點考察項目,級別越高的院校其所單獨設定的外語合格分數越高,要求也越嚴格。在這種以外語作為藝術生招考先決條件的政策推行了數十年后,我們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發現了很多問題,有利也有弊。好的一方面是學生熟練掌握外語相當于多了一項學習工具,可以比其他人獲得更寬泛的知識,同時有可能把握住更多的機遇;壞的一方面是有相當一部分真正熱愛藝術、真正有藝術天賦的人才因外語不過關而無法進入大學繼續深造,我們的國家也因此失去了這些寶貴的人力資源,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文化基礎不扎實,無法考取其他門類專業的學生在“高考美術培訓班”里瘋狂臨摹歷屆考題數月,又恰好趕上擴招政策的“速成”的“幸運兒”們。這類學生進入大學之后也未必能對藝術培養起興趣,他們學得累老師教得更累。老師們幾年辛苦化為泡影,真正心痛!在藝術界有這樣一個極具諷刺性的例子:陳丹青留美歸來應聘中央美院,他心目中的一個藝術苗子年年都因外語不過關而無緣收為弟子,而恰恰是這個外語極爛的差生卻考取了國外的藝術院校!陳丹青因此憤然辭職。以外語作為本國藝術生招考先決條件的政策為我國獨有,其弊遠遠超過其利,對此工作在藝術教育一線的老師們體會尤為深刻。近幾年來,媒體上多有藝術界、教育界先輩呼吁教育部針對上述問題做出改革和調整,真心希望早日得以關注和解決。
就畢業條件方面,目前國內綜合類大學的美術與設計學科規定基本類似:在畢業學年之初由學生選定指導教師,經雙方商定后確立畢業創作的內容,教師向學生下達“開題報告”撰寫任務。“開題報告”審核或答辯合格之后學生方可正式著手寫論文,且論文的內容必須與其畢業創作有一定的關聯性。論文或者作品只要有一項不合格則不能如期畢業以及獲得學位,一般來講學校會給這部分學生一個“補考”的機會。
1.2 國外綜合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的申報條件及畢業條件
我們以倫敦藝術大學中央圣馬丁學院的本科珠寶設計專業方向,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本科平面設計專業方向、本科美術專業方向、本科室內與空間設計專業方向、本科紡織品設計專業方向、本科室內與空間設計專業方向、碩士藝術評論與策展實踐專業方向為例,上述院校與我國綜合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的申報條件相比,前者有幾個顯著的區別:第一,高中畢業生需完成所報考大學的預科課程。第二,完成大學二年級以上相關課程的在讀本科生或本科畢業生可插讀研究生。第三,參加面試,面試時要求攜帶個人作品集(作品集要求25幅~50幅,將作品分類整理并標注說明,設計作品應包含創作靈感來源、草稿圖、設計調研過程、效果圖、照片等)及相關申請材料(學歷證明、成績單、個人陳述、推薦信及根據專業要求應提供的其他材料)。
其中第一項和第三項是特別值得國內同行學習和借鑒的:有相當數量的國內學生進入大學后對自己報考的專業方向一無所知,學習了一段時間后也提不起興趣或者對其他專業方向感興趣卻因無法調整專業而遺憾不已。讓高中畢業生參加所報考大學的預科課程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該校的專業培養方向,可以讓學生們明白哪所學校更適合他?在眾多專業方向中哪一個方向更適合他?參加面試并提交作品集是極好的選擇藝術人才的辦法。這種面對面的方式不僅可以讓老師非常直觀的解讀作品,更可以通過交談深入了解創作者的藝術主張甚至人品(所謂做事先做人)。個人陳述也很重要,國內很多高校教師都在教學工作中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學生與老師之間以及同學之間缺乏溝通,不懂得積極主動地向他人獲取知識,或者無法對其創作思想進行全面的、詳盡的陳述。要知道無論是做什么事情,只有學生講出來老師才能了解學生需要什么,才能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幫助。
就畢業條件方面,我們以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筑藝術史專業方向為例,畢業班的學生會在畢業季的前一學期學習一門名為藝術與建筑史的課程,該課程重點講述建筑史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老師會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小組成員每周一次會談設計方案并針對所研究主題進行閱讀以及寫作訓練。學期末必須完成一篇論文,未完成者需重新提交論文或者設計作品后才可獲得相應的學分,得分符合要求者才能獲得撰寫畢業論文的資格。由此可見他們在畢業前一學期的論文就相當于國內的開題報告,這篇論文是計入學分的,而學分的取得是可以在設計作品和論文之間二選一的,這一點與我國綜合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的畢業條件有所區別。
2 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結構設置之比較
2.1 國內綜合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的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結構設置
以下列大學的某項專業方向為例:
(1)西安文理學院藝術學院陶瓷藝術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為: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陶瓷產品設計、制作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學生應具備根據陶瓷產品市場的需求所進行的產品研發及制作能力,學習陶瓷藝術設計及陶瓷工業制作相關的課程,掌握陶瓷的藝術設計以及充分利用陶瓷材料的特征進行藝術創作,在積極探索陶瓷藝術作品創作的同時,根據市場發展的需求,研發具有時代特征的陶瓷產品,做到產、學、研相融合,使陶瓷藝術創作與陶瓷產品開發設計互為補充,并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陶瓷藝術風格。畢業后勝任在陶瓷工藝美術研究部門、陶瓷工廠從事設計和創作陶瓷藝術品設計工作,在藝術院校從事本專業教學工作。該專業的課程設置結構為:通識教育平臺49學分;專識教育平臺53學分,總學時為820學時(講授學時512學時,實踐學時308學時);集中實踐26學分;第二課堂8學分。畢業最低學分164學分。
(2)攀枝花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環藝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為:適應藝術專業設計、施工管理等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藝術設計專業應用性專門人才。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備較快適應藝術專業設計、施工管理第一線崗位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素質;具有創新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全的體魄。該專業的課程設置結構為:按照理論、實踐、技能實訓三結合的原則,實施學分制模塊式教學,分公共課、公共專業基礎課、選修課、專業方向課。專業課程中實踐教學環節占總學時的2/3。實踐技能教學強調課堂教學與市場教學相結合、課程設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專業教學與技能實訓相結合。
2.2 國外綜合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的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結構設置
以下列大學的某項專業方向為例:
(1)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筑藝術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注重創造性思維、實踐認識以及社會運用的綜合性培養。不僅要了解建筑材料,更要了解人類的行為模式。傳統的課堂教學結合供實踐操作的工作室,從理論和視覺模式兩方面深入探索技術和人文兩大領域。該專業的課程設置結構為三年制:初級課程;指定領域的導論課程(指針對某一專題課外深入研究分析);高級課程(導師單獨輔導的課程,以小組形式研究藝術史的某個特殊領域,小組成員每周一次會談設計方案并針對所研究主題進行閱讀以及寫作訓練)。
(2)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為:通過各類媒介培養學生對于視覺藝術以及文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為進一步深造以及踏上專業工作道路作以鋪墊。其專業的課程設置結構為:大一的課程均為實踐課;大二既開設實踐課也開設藝術史課;從大三開始與導師合作,大三除開設實踐課外還開設初級專業研討或者工作室批評理論;大四除開設實踐課外還包含高級項目研討。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外綜合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基本類似,可以歸納為:注重應用性;為社會服務;關注文化傳承。而在課程結構設置方面則稍有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國外綜合類大學的美術與設計學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與純藝術專業方向不同,設計項目需要團隊成員之間合作完成,以分組形式布置課題和將合作機制引入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盡早了解設計工作的特點,對他們畢業后順利開展設計工作大有裨益。第二,國外綜合類大學的美術與設計學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通過前文中的事例可知國外院校是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作為必修科目的,且相關課程的開設時間較早(大三)。相比之下國內綜合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多集中在畢業創作及論文撰寫階段,在此之前的課程更多體現為老師對學生的單方面知識傳播(雖有互動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僅存在于相對熱愛專業、個性外向的學生與教師之間)。盡早地讓學生與教師交流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表述創意觀點時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這對他們撰寫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設計說明書甚至日后從事設計工作時能向甲方清晰表達自己觀點大有裨益。上述兩點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3 文化研究及對外活動之比較
3.1 國內綜合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的文化研究及對外活動
以西安文理學院公共藝術設計專業陶藝方向為例:
全院規模的文化研究集中在大一和大四兩個階段,學生會在大一時到中國南部古村落(四川、重慶、安徽)寫生或者到中西部文化古跡(龍門石窟、莫高窟)考察。大四時到景德鎮、宜興、德化、龍泉、富平等陶瓷產區畢業采風。非全院規模的文化研究包括以某門課程、某個課題為主的陜西當地陶瓷產區、博物館參觀學習以及不定期的邀請本行業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學者來校講學。
其對外活動包括:陶藝工作室與陜西多家文化公司聯合建立產學研實習基地,設計、制作陶瓷產品和藝術品。與畫廊等銷售界的人士合作,使學生在出售作品的同時深入了解市場需求。與相關藝術門類的公司、工廠、藝術家交流互訪。節假日對國內外各界人士開放。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陶瓷藝術展覽、比賽。
3.2 國內綜合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的文化研究及對外活動
以倫敦藝術大學中央圣馬丁學院本科珠寶設計專業方向為例:
其文化研究包括:大一階段,學生將要參加一系列的以理論學習為主的講座,包括具體文化現象,以及大眾文化,藝術及設計方面。該文化研究項目可使學生接觸到學校研討班的其他專業方向的學生,并且可以一起探討文化問題。個人和專業發展為學生的就業和事業發展做充分準備,并且為他們提供各類自學技巧。珠寶設計課程的核心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變通技巧,這將在學生今后專業職業與創造性實踐活動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個人專業提高課程是整個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穿插著很多影像和文化研究項目的眾多方面。個人專業提高參與到整個課程的各個階段,它著眼于提高學生對于如何學習以及學習什么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查看、計劃以及為自己的研究負責。在全院背景下開設這門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數目可觀的,具有廣闊價值的技巧,而這些技巧也同樣適用于其他領域。熟練掌握通用技能的學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單位的器重。
其對外活動包括:在大一階段有一個去阿姆斯特丹的研究訪問,大二階段會有關于國際貿易的學習訪問,這些都將是寶貴的學習經驗,它能使學生對于珠寶設計及其相關領域具有藝術和商業雙方面的了解。EC ONE畫廊是珠寶設計專業方向的贊助商,學生從大一時起就為該畫廊提供作品以及參加展覽的必要的文字材料。學院還與GOLDSMITHS公司共同開辦了一系列的賽事和交流,鼓勵大一學生參加每年一屆的英國藝術表彰大賽。除此之外,學院還與眾多知名公司合作現場項目。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外綜合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在文化研究方面基本類似,都是通過實地考察或者以講座形式深入了解本專業或與本專業相關的本土以及國外文化發展情況。而在對外活動方面則稍有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國內綜合類大學的美術與設計學科秉承的是3+1模式(或2+2模式),即大一階段(或大一、大二階段)為專業基礎學習階段,學習的重點仍是繪畫以及構成等基礎科目,即便是外出寫生、考察內容也不涉及學生日后所學的專業方向。這就意味著雖然學生在校期間有兩次對外活動,而實際上只有最后一次活動才與他們的本專業有著實際的聯系(大一時的寫生多為風景繪畫,而考察更像是旅游)。在這一點上,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國外同行的做法: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選擇寫生或考察的區域,并制定出相應的、可以為其專業起到更多實際幫助意義的寫生或考察內容。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國內外綜合類大學所設置的美術與設計學科在申報條件及畢業條件、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結構設置、文化研究及對外活動等方面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我國與國際發達國家相關領域相比尚存在不足之處。希望本文能對戰斗在我國綜合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一線的教學工作者們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希望我們可以制定出更加合理、更加先進的教育模式,培養出適應當代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 [DB/OL]http://ysx.pzhu.cn/News_View.asp?NewsID=260.
[2] [DB/OL]http://www.arts.org.cn/2_level/csm_courses_intro.
htm.
[3] [DB/OL]http://www.gsd.harvard.edu/.
[4] [DB/OL]http://art.yale.edu/Home.
[5] 西安文理學院.西安文理學院2012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Z].201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