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濤 吳丹 吳清華 徐勁松 陳靜 程曉曙 吳延慶 洪葵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晝夜血壓節律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壓患者再發心腦血管事件的影響及血管超聲特征。方法:選擇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接受治療的3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照高血壓指南的診斷標準分為高血壓組145例與非高血壓組155例,對兩組患者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以及脈壓(PP)分別進行檢測,隨訪半年,觀察并記錄患者再發心腦血管事件情況。結果:高血壓組24 h SBP、24 h DBP、24 h PP均明顯高于非高血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半年,高血壓組再發心腦血管事件的幾率明顯高于非高血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晝夜血壓節律對再發心腦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較高,以利于臨床預防、治療。
【關鍵詞】 晝夜血壓節律; 急性心肌梗死; 高血壓; 再發心腦血管事件; 血管內超聲特征
近些年研究發現,人體血壓晝夜節律(英簡BPCR)現象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1]。不管患者血壓水平高低,夜間血壓減小程度降低或沒有顯著減少的患者出現心腦血管事件的可能性明顯增多。同時,夜間/日間收縮壓的比值越高,出現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也就越大。而血管內超聲檢查是現階段診斷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能夠有效預測并發癥的發生。本次研究針對晝夜血壓節律的變化情況及血管內超聲特征情況進行深入探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接受治療的3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高血壓患者均符合我國2005年高血壓指南診斷標準,即在非同日至少測血壓≥3次,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 Hg。按高血壓指南的診斷指標分為高血壓組145例和非高血壓組15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血糖水平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x±s)
組別 年齡
(歲) 空腹血糖(mmol/L) 總膽固醇(mmol/L)
非高血壓組(n=155) 58.36±6.41 5.78±1.33 4.67±0.79
高血壓組(n=145) 57.64±7.35 5.72±1.68 4.79±1.07
1.2 納入標準 (1)患者存在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的臨床癥狀;(2)心電圖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動態演變圖形;(3)CK-MB或cTnT超過正常值上限2倍并呈現動態變化。患者必須同時具備上述標準中的2條或2條以上方能入選。
1.3 血壓晝夜節律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壓患者中的檢測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采用Centry 3000型動脈血壓檢測儀檢測24 h血壓,白天20 min 1次,夜間30 min 1次[2-3]。檢測儀對數據自動分析白晝、夜間的平均血壓,根據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變化分為四型,其中非杓型血壓:夜間血壓下降低<10%;杓型血壓:10%≤夜間血壓下降率<20%;超杓型血壓:夜間血壓下降率≥20%;反杓型血壓:夜間血壓≥白晝血壓為反杓型血壓。
1.4 觀察指標 檢測各組患者年齡、高血壓病史、24 h收縮壓(SBP)、24 h舒張壓(DBP)、24 h脈壓(PP)、體重指數(BMI)、總膽固醇、血糖、肌酐、尿素氮等指標;并對患者進行隨訪,平均隨時間半年,觀察患者腦血管事件發生情況。
1.5 血管內超聲檢測 血管內超聲儀患者血管病變情況,肝素抗凝和冠脈內注射硝酸甘油后,將3.2 F的血管內超聲導管通過導引鋼絲越過罪犯病變至血管遠端,回拉超聲導管時根據觀察需要注射造影劑。按照美國心臟病學會關于血管內超聲采集、測量和報告標準,分析病變處斑塊的形態特點,斑塊纖維帽厚度,脂核大小(斑塊內無回聲區域的面積),脂核負荷,斑塊破裂情況(纖維帽連續性中斷,或者纖維帽無斷但是注射造影劑時可見造影劑進入斑塊內)[4-7]。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單因素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 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血壓動態監測情況 高血壓組24 h SBP、24 h DBP、24 h PP等指標均明顯高于非高血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再發心血管事件情況 隨訪半年,高血壓組42例再發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為28.97%;非高血壓組14例再發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為9.03%。高血壓組患者再發心血管事件的幾率明顯大于非高血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血管內超聲特征 高血壓組患者血管內超聲檢測:斑塊纖維帽厚度,脂核大小,脂核負荷,斑塊破裂。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的缺血所致的心肌壞死,是近年我國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8-9]。高血壓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見、患病率最高的慢性心血管疾病。而高血壓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隨著對高血壓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不但血壓水平與靶器官損害有關,血壓晝夜節律紊亂同樣可導致或加重靶器官的損害[10-13]。血壓的晝夜節律性異常不論在高血壓患者或者血壓正常者當中均普遍存在[14-15]。一般認為夜間血壓的均值要較白天均值下降10%~20%,即為正常的血壓杓型晝夜模式,血壓的晝夜節律紊亂以及夜間血壓負荷增高為導致患者腎臟損害、腦卒中以及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
Castelpoggi等[5]人研究頑固性高血壓患者血壓的晝夜節律異常與反應動脈硬化指標脈搏傳導速度密切相關。血管內超聲(IVUS)能精確顯示斑塊的具體形態如斑塊破裂與否,脂核大小等,離體和在體研究均表明IVUS在評價斑塊組成成分與病理學高度一致。研究影響急性心肌梗死再發心腦血管事件的相關因素,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再發患者心腦血管事件尋找新的途徑。晝夜血壓節律對再發心腦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較高,以利于臨床預防、治療。endprint
參考文獻
[1]王家聲,徐新,于秋輝.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晝夜節律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0,31(7):501-503.
[2]吳毅琴,岳曉軍.高血壓患者血壓節律與動脈硬化度的關系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7(5):364-365.
[3]石蓓,秦瑤,趙靜,等.杓型與非杓型高血壓的脂質過氧化水平[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1,9(3):249-250.
[4]舒孝春,江勢軍,徐少勇.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晝夜血壓節律異常與左心室肥厚的關系[J].中國當代醫藥,2011,12(23):541-542.
[5] Castelpoggi C H,Pereira V S,Fiszman R,et al.A blunted decrease in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ortic stiffness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J].Hypertens Res,2011:32(7):591-596.
[6]李江科,陳少軍,陳艷俏,等.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壓晝夜節律變化初探[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4):337-338.
[7]汪錦丹.頸動脈超聲檢查在心血管高危人群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3,12(9):258-259.
[8]葉建全,李妍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腦梗死臨床特點及治療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8):544-545.
[9]黃艷晶,晉學慶,林志鴻,等.血壓波動與左室肥厚的關系[J].中國當代醫藥,2011,16(24):547-548.
[10]岳聰聰,王權,杜宇征,等.血壓晝夜節律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用藥的指導[J].河北中醫,2014,36(4):618-620.
[11]宋濤,陳悅,霍陽,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晝夜節律與GFR的相關性[J].西部醫學,2014,26(6):775-777.
[12]付敏敏,周炳鳳,高斐,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代謝綜合征與血壓晝夜節律關系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4,29(5):347-351.
[13]李艷玲.調整用藥時間對高血壓病患者24小時血壓及晝夜節律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28):53-54.
[14]黃榮杰,鄭云香,何美霖.阿折地平與氨氯地平對輕中度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晝夜節律及動脈硬化的影響[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4,31(1):89-92.
[15]白梅,李學文,彭瑞華,等.心率減速力與心率晝夜節律對高血壓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22):53-55.
(收稿日期:2014-05-20) (本文編輯:蔡元元)endprint
參考文獻
[1]王家聲,徐新,于秋輝.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晝夜節律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0,31(7):501-503.
[2]吳毅琴,岳曉軍.高血壓患者血壓節律與動脈硬化度的關系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7(5):364-365.
[3]石蓓,秦瑤,趙靜,等.杓型與非杓型高血壓的脂質過氧化水平[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1,9(3):249-250.
[4]舒孝春,江勢軍,徐少勇.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晝夜血壓節律異常與左心室肥厚的關系[J].中國當代醫藥,2011,12(23):541-542.
[5] Castelpoggi C H,Pereira V S,Fiszman R,et al.A blunted decrease in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ortic stiffness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J].Hypertens Res,2011:32(7):591-596.
[6]李江科,陳少軍,陳艷俏,等.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壓晝夜節律變化初探[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4):337-338.
[7]汪錦丹.頸動脈超聲檢查在心血管高危人群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3,12(9):258-259.
[8]葉建全,李妍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腦梗死臨床特點及治療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8):544-545.
[9]黃艷晶,晉學慶,林志鴻,等.血壓波動與左室肥厚的關系[J].中國當代醫藥,2011,16(24):547-548.
[10]岳聰聰,王權,杜宇征,等.血壓晝夜節律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用藥的指導[J].河北中醫,2014,36(4):618-620.
[11]宋濤,陳悅,霍陽,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晝夜節律與GFR的相關性[J].西部醫學,2014,26(6):775-777.
[12]付敏敏,周炳鳳,高斐,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代謝綜合征與血壓晝夜節律關系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4,29(5):347-351.
[13]李艷玲.調整用藥時間對高血壓病患者24小時血壓及晝夜節律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28):53-54.
[14]黃榮杰,鄭云香,何美霖.阿折地平與氨氯地平對輕中度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晝夜節律及動脈硬化的影響[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4,31(1):89-92.
[15]白梅,李學文,彭瑞華,等.心率減速力與心率晝夜節律對高血壓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22):53-55.
(收稿日期:2014-05-20) (本文編輯:蔡元元)endprint
參考文獻
[1]王家聲,徐新,于秋輝.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晝夜節律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0,31(7):501-503.
[2]吳毅琴,岳曉軍.高血壓患者血壓節律與動脈硬化度的關系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7(5):364-365.
[3]石蓓,秦瑤,趙靜,等.杓型與非杓型高血壓的脂質過氧化水平[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1,9(3):249-250.
[4]舒孝春,江勢軍,徐少勇.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晝夜血壓節律異常與左心室肥厚的關系[J].中國當代醫藥,2011,12(23):541-542.
[5] Castelpoggi C H,Pereira V S,Fiszman R,et al.A blunted decrease in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ortic stiffness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J].Hypertens Res,2011:32(7):591-596.
[6]李江科,陳少軍,陳艷俏,等.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壓晝夜節律變化初探[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4):337-338.
[7]汪錦丹.頸動脈超聲檢查在心血管高危人群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3,12(9):258-259.
[8]葉建全,李妍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腦梗死臨床特點及治療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8):544-545.
[9]黃艷晶,晉學慶,林志鴻,等.血壓波動與左室肥厚的關系[J].中國當代醫藥,2011,16(24):547-548.
[10]岳聰聰,王權,杜宇征,等.血壓晝夜節律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用藥的指導[J].河北中醫,2014,36(4):618-620.
[11]宋濤,陳悅,霍陽,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晝夜節律與GFR的相關性[J].西部醫學,2014,26(6):775-777.
[12]付敏敏,周炳鳳,高斐,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代謝綜合征與血壓晝夜節律關系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4,29(5):347-351.
[13]李艷玲.調整用藥時間對高血壓病患者24小時血壓及晝夜節律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28):53-54.
[14]黃榮杰,鄭云香,何美霖.阿折地平與氨氯地平對輕中度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晝夜節律及動脈硬化的影響[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4,31(1):89-92.
[15]白梅,李學文,彭瑞華,等.心率減速力與心率晝夜節律對高血壓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22):53-55.
(收稿日期:2014-05-20) (本文編輯:蔡元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