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
仲夏的武漢大學珞珈山莊,綠蔭掩映,鳥語花香。甲午戰爭雙甲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這里舉行。
應武漢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之邀,筆者與臺灣兩岸統合學會、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及美、日學者,聚首這所百年老校。會上有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參加了首次汪辜會談的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文化服務處前處長朱榮智教授。
朱榮智教授是知名國學教授,歷任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教授、海峽交流基金會文化服務處處長、紐西蘭中華書院院長,元培科技大學秘書室主任、學務長、教授,韓國啟明大學客座教授等。因筆者曾執教鞭十余年,去年曾率團赴臺灣師范大學交流,所以與朱先生一見如故。
在與朱先生交談得知,他與“海基會”的機緣,可追溯到1990年11月21日,臺灣方面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之后。1991年3月9日“海基會”正式開始運作,規定以“中國的、善意的、服務的”為工作宗旨。作為臺灣方面負責兩岸交流的“民間中介機構”,海基會擁有七億元新臺幣的基金,其中官方撥款占五點二億元,臺灣一些民間企業捐助一點八億元。海基會首任董事長辜振甫是前國民黨中常委、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在“海基會”聘請專家學者時,時為臺師大教授的朱榮智于1991年夏被借調到海基會,專司文化交流工作。
由于此次甲午研討會會期6月28日至29日,恰是國臺辦主任張志軍首訪臺灣的日子,也是“汪辜會談”首次在新加坡舉行的紀念日。應筆者的要求,朱先生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展示了自己二十一年前特意收藏的圖片、卡片與菜單。一張張泛黃的照片、紙片,勾起他對那段陳年往事的美好回憶。
“汪辜會談”之所以選在新加坡舉行,與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牽線搭橋息息相關。
記得2003年盛夏,筆者赴京拜訪兩岸密使賈亦斌老人,請其為拙作《胡秋原全傳》作序時,老人親口告訴筆者:1988年,時任中央對臺領導小組組長的軍委常務副主席楊尚昆,曾密派賈亦斌赴香港拜訪國學大師南懷瑾,搭建了兩岸密談管道。對兩岸關系了如指掌的楊尚昆在與李光耀會談時說,海峽兩岸談政治問題,目前條件尚不成熟,但是可以先談經濟。身為華人背景的李光耀立刻問楊尚昆:“能不能把您的話轉告給臺灣地區的領導人李登輝?”楊尚昆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之后,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轉達李光耀的通報,李光耀為此專程到臺灣,將楊的話帶給了李登輝。事隔不久,李光耀再次鄭重告訴中國大使館:李登輝同意兩岸對話,由兩會會長辜振甫和汪道涵談經濟,地點就在新加坡。當時李登輝之所以將會談地點選在新加坡,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要在國際上體現兩岸對等。大陸從兩岸關系的大局出發,同意臺灣方面的建議。于是,海峽兩岸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汪辜會談”。
此間,李光耀為盡地主之誼,擬舉辦一個招待會歡迎兩會會長。為此,新加坡駐華使館特意征求大陸方面的意見,沒有異議。可是,臺灣方面卻不接受。例如,兩會的領導人誰先到誰后到,誰坐在李光耀的右邊或者左邊,他們覺得很難做到“對等”。這樣一來,細致周到的李光耀便改成分別會見兩會領導人。
1993年4月27日,獅城新加坡,陽光明媚,花木蔥蘢。根據新加坡方面的安排,這天早上,汪先生和辜先生在海皇大廈第二十六層的一個房間進行了首次見面。令人意味深長的是,兩位老人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談,其話題竟是從中國的國粹——京戲談起。
七十六歲的辜振甫先生自幼就學唱京戲,對京劇研究甚篤,他不僅是“戲迷”,還是“票友”。辜振甫對“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說,他鍛煉身體的秘訣就是一個禮拜唱兩次京戲,因為唱京戲可以增加肺活量。會談結束后,他回到臺灣還要粉墨登場,參加一場京劇“票友”演出。笑容可掬的汪道涵先生雖然不會唱京戲,但他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底深厚。
兩位老先生愉快地茶敘了十幾分鐘后,新加坡方面請雙方下樓到四層會場舉行正式會談。為了體現兩岸的“平等”,新加坡特別安排雙方分別乘坐兩部電梯同時抵達會場。
海皇大廈四樓會議廳擺滿鮮花,中間擺放一張寬不足兩米的橘紅色會議桌。備受中外矚目的“汪辜會談”首次在這里舉行。
上午十時零六分,汪道涵與辜振甫一起出現在大廳,并肩步入會議室。在眾多中外媒體的閃光燈及錄影燈頻頻閃爍的輝映下,兩位紅光滿面的老人,越過會議桌把手握在一起,互相致意。在記者多次響起“再握一次手”、“再來一次”的請求下,汪道涵與辜振甫相視而笑,欣然一次次地握手,握住了兩岸關系中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在場的許多人都激動得熱淚盈眶。二百多名中外記者記錄下這一歷史性的畫面。
與此同時,在“汪辜會談”舉辦之前,十幾個民進黨人也跟到新加坡。他們每個人的西裝里邊穿著的T恤衫上都寫了字。他們分散在會場的大樓前,汪老的車隊一到,他們就立刻排成隊,將穿的西裝外套一脫,露出了每個人的T恤上寫著的一個字,連在一起是“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新加坡警察發現后,很快就將把他們驅散了。
汪、辜二老隔桌握了四次手后,會談在融洽的氣氛中開始了,雙方坦率地陳述了各自的觀點。汪道涵用四十分鐘論述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直接“三通”等八個具體問題。辜振甫則就兩會聯系合作、共同打擊海上走私、犯罪以及兩岸經濟合作、青少年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問題談了看法。
海峽兩岸隔絕四十多年的汪、辜握手,之所以為兩岸人民所樂道,是因為它猶如在黑暗的漫長的隧道中點亮了一盞燈,使兩岸中國人看到了民族和解的光明和希望。
可是,李登輝、陳水扁一度搧滅了這盞燈。面對兩岸關系不斷惡化,辜振甫內心急切,在陳水扁召開的臺灣經濟發展會議中,辜振甫抱病擔任副主委及兩岸組主持人,積極推動松綁“戒急用忍”政策。同時,他常清唱京劇“魚藏劍”,將“一事無成兩鬢斑,嘆光陰一去不回還”的戲文掛在口中,哀嘆兩岸關系已然時不我予,壯士徒然有志難申罷了。
血濃于水的兩岸中國人,沖破重重阻繞,又重新撥亮了這盞明燈。時隔二十年后的甲午早春,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首次“登陸”,與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舉行了首次會談。仲夏時節,張志軍正式首次“登臺”,兩岸分離六十五年來,雙方政府終于脫下“白手套”,正式實現了互訪。endprint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華人走到哪里便傳承到哪里。有會議就有宴會,菜單就是會務的重要媒介,也能反映宴會的喜氣,以及一個地方的特色飲食文化。而中餐館的每一個菜的命名,則彰顯出中華文化的韻味無窮。朱先生展示的“汪辜會談”中的“海協會”與“海基會”的菜單就十分有趣。其中,有一張菜單上的每道菜都有著意味深長的名字,這九道菜是:“情同手足”(乳豬與鱔片)、“龍族一脈”(乳酪龍蝦)、“琵琶琴瑟”(琵琶雪蛤膏)、“喜慶團圓”(董宮鮑翅)、“萬壽無疆”(宮燕燉雙皮奶)、“三元及第”(海鮮魚圓湯)、“兄弟之誼”(木瓜素菜)、“燕語華堂”(荷葉飯)、“前程似錦”(水果拼盤)。
上述菜名,坊間一度傳說系汪道涵先生“精心策劃”,后經“海協會”的孫亞夫訪臺時證實,此菜譜實為新加坡董宮酒家老板許德全所擬。不過,這個菜譜則是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于董宮酒家夏蓮廳宴請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伉儷一行的菜譜。汪道涵還欣然為酒店題寫了八個字:“佳肴佳會,手足之情。”辜振甫在同一張菜單揮毫回應:“但知春意發,誰知歲寒心。”意思是說,盡管兩岸的春天還沒有到來,但只要能熬過冬天的風雪冰霜,就能迎接春天的來臨。1998年10月6日,辜振甫時隔半個世紀后應邀“登陸”,他在上海饒有興致地參觀豫園時,欣然用毛筆寫下了上述詩句。民進黨在臺執政期間,屢屢否定“九二共識”,但辜老仍細心呵護,仿佛害怕它像瓷瓶一樣掉到地上碎為片片,這也是辜老所謂的“歲寒心”吧!老人在彌留之際,為其自傳定名為《勁寒梅香》,亦取自此詩。
作為這個菜單的設計者,許德全縱橫餐飲業半世紀,不但嘗盡天下美食,還收集了約三百張菜單和食譜,在新加坡飲食業傳承中華飲食文化,并不斷創新。臺海兩岸在新加坡首次握手,許德全覺得自己身為海外華人,該是為這歷史性的會面花心思,表達華族同胞之間的手足之情的時候了。當時,宴席的臺海兩岸賓主雙方共有六十人,許德全花了三天才用毛筆把六十張菜單寫完。
當一道道菜呈上飯桌上時,飯店巧妙地將兩岸同胞之情嵌入九道菜名中,兩會人員在一起出席宴會就是“情同手足”,雙方同是“龍族一脈”,今夕是“燕語華堂”、“琵琶琴瑟”合鳴,譜一曲“喜慶團圓”,祝身體健康、“萬壽無疆”,并祝“兄弟之誼”能“三元及第”、“前程似錦”。面對此情此景,不知是哪位靈機一動,提議大家在菜單上相互簽名留念,馬上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
這時與會者才知道,酒店老板早已與各位心有靈犀,許氏即刻將事先準備好的一疊菜單奉上。于是,雙方參加會談的正式代表:“海協會”方面有會長汪道涵、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副會長兼秘書長鄒哲開、副秘書長劉剛奇、副秘書長孫亞夫、專員徐志勤、綜合部主任李亞飛、咨詢部副主任周寧、協調部副主任劉建中、綜合部工作人員馬曉光;“海基會”方面有董事長辜振甫、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副秘書長石齊平、副秘書長李慶平、文化服務處處長朱榮智、經貿服務處處長張宗麟、法律服務處處長許惠佑、綜合服務處處長張全聲、法律服務處專員何武良、旅行服務處專員林源芳等二十四人,分別在二十五份菜單上各自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除各自保存一份外,另一份贈給設計菜單的許老板。此時此刻,“海基會”副董事長邱進益不禁風趣地說:“今晚我們兩會草簽了第一份文件。”大家在歡聲笑語,其樂融融中共進晚餐。
朱榮智先生向馮天瑜教授展示的“汪辜會談”的另一張簽名菜單,是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于1993年4月28日晚上七時,回請大陸海協會長汪道涵一行菜譜。
在28日上午,“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海基會”常務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繼續在海皇大廈進行會商。下午三點,即進行汪辜第二次正式會談前,“海協會”汪道涵會長、唐樹備副會長與“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邱進益副董事長先行協商三十分鐘,雙方同意:將雙方簽署協議儀式順延至29日上午十點進行。在汪、辜率雙方代表團進行十五分鐘會談后,唐、邱二人繼續討論經濟交流等問題。第二天的會談結束后,由“海基會”設宴答謝“海協會”。
“海基會”的宴會地點選在新加坡的五星級酒店香格里拉飯店三樓舉行,其菜譜也頗具特色。這九道菜的菜名是:龍蝦蜜瓜盅、高湯海虎翅、香宮富貴雞、清蒸活紅斑、翡翠黃金耳、北京片皮鴨、瑤柱金菰面、合時鮮果盆、美點雙輝。賓主雙方也一一在菜單上簽名。只不過,這里的菜譜的內容是打印的,紙型是銅版紙,形如折疊式的請柬。
到了29日上午,在海皇大廈四樓舉行協議簽署儀式的許多細節,也體現了兩岸中國人的智慧。
簽字時,兩會人員的站位十分講究,按照中國人的傳統,右為尊。所以,經雙方友好協商,在汪、辜兩位老人簽四個協議時,簽了兩個協議后,他們就互換一下位置。對于站在二老后面的二十多人,如果也跟著換位,現場就會出現混亂。于是,為兼顧臺灣方面要突出兩岸的“對等”,就出現一個皆大歡喜、且很有趣的畫面:辜先生后面站著的是“海協會”的唐樹備,汪先生后面站著的是“海基會”的邱進益,媒體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了這個特殊而珍貴的時刻。
汪道涵會長和辜振甫董事長共同簽署的四份協議分別是:《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系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簽署完畢,汪道涵與辜振甫舉杯同賀,全場亦響起熱烈的掌聲。從此,開啟了海峽兩岸以和平方式處理彼此間關系的新篇章,標志著海峽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從這次會談的成果中可以看到,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有著很強的凝聚力和國家認同感,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處理好屬于中國內部的事務,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進程。
歲寒梅著蕾,花開自“融冰”。汪、辜二位歷史巨人雖然遠逝,但他們不隨外在的政治紛擾而起舞所展現的那股沉淀氣質,永遠光照后昆。回首當年,兩岸之間有著很大的猜疑和不信任,尤其是當時的民進黨,簡直把辜老說成是“臺奸”;大陸方面,汪老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說實話,從“汪辜會談”兩人初見面到兩人去世前,不要說從來沒有一句狠話,也沒有講過讓彼此難堪的話。那不僅是兩人的相知相惜,更是兩人之間為兩岸人民、為大局著想的相知相惜。難怪有人說:舍汪、辜二老,誰能為兩岸留此一善意的命脈。今天,我們透過這兩張簽名菜單,在見證首次“汪辜會談”那段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之余,冀兩岸關系不斷開創和諧共榮的新局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