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軍++張茂美++陳益元++唐瑞華++向國紅
摘 要:《果蔬保鮮與加工學》是農學類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之一,為適應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結合精品課程建設,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果蔬保鮮與加工 課程改革 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b)-0126-01
1 課程改革的理念與思路
果蔬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因此,搞好果蔬貯藏與加工非常重要。為適應市場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我院農林工程系把《果蔬保鮮與加工學》課程列為必修專業課。
《果蔬保鮮與加工學》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基本原理涉及到植物學、育種學、植物生理學、微生物學等學科,基本操作技能涉及到食品機械、食品工程等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或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1-2]。結合精品課程建設,根據農學專業培養目標、崗位要求,對《果蔬保鮮與加工學》課程進行了全面改革,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突出專業特色,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 課程的性質與作用
《果蔬保鮮與加工學》是我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園藝技術專業、生物檢測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該課程主要介紹果蔬化學成分及特性、果蔬采后生理及商品化處理、果蔬貯藏方式、果蔬加工前的預處理,以及果蔬罐藏、干制、糖制等。先修課程有植物學、果樹學、蔬菜學、有機化學、食品微生物、食品加工廠設計等。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果蔬保鮮與加工基本原理和專業技能,為今后從事果蔬保鮮與加工生產、科研、新產品開發等工作奠定基礎。
3 課程目標
3.1 知識目標
了解果蔬化學成分及特性;掌握果蔬呼吸生理、蒸騰生理、成熟生理、休眠生理基本原理;掌握果蔬貯藏與加工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并能學以致用,指導生產。
3.2 技能目標
會正確進行果蔬糖分及呼吸強度的測定、商品化處理、預處理等基本操作;掌握罐制、干制、腌制、糖制、汁制、酒制的操作技能。
3.3 態度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專業、自主學習的習慣;樹立誠實守信、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職業精神;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4 教學內容
《果蔬保鮮與加工學》計劃授課66學時,包括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兩大模塊,共16個項目,具體內容見表1。其中果蔬的采后生理、果蔬加工為本門課程的難點和重點內容。
5 教學方法與手段
5.1 教學模式
依據行動導向教學法,采用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結合啟發式、合作學習式、引導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以教師為主導,教、學、做合一,讓學生在操作技能訓練的同時,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基本理論知識。
5.2 教學方法
主要采用項目教學法,即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教學活動。按照項目設計、實施、檢查與驗收、評估與總結四步驟進行,再結合其他教學方法。
將教學內容分解成兩個模塊,共16個項目,針對每個項目給出任務,并及時對項目的完成進行評估與獎勵。
5.3 教學手段
充分利用學院農林工程系多功能實訓室、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實訓室、實訓基地現場教學相結合。利用視頻資源庫、網絡在線學習等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6 考核方式
采用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多元化評價機制,考核遵循職業素質與專業技能結合,個人自評與同學教師評價結合,課內學習與課外調查結合,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結合。考核成績分三部分:平時考核成績(40%)、產品制作(40%)、期終基礎理論考核成績(20%)。平時考核包括學習態度(10%)、學習過程與效果(30%)。
《果蔬保鮮與加工學》是農學專業學生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結合學院課程改革實踐,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宗旨,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該門課程改革后在本院農林工程系2010-2013級學生中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史建磊,陳勇兵.“果蔬貯藏與加工”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高等農業教育,2012(8):93-95.
[2] 劉憶冬,江英,羅鵬,等.《果蔬加工貯運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資訊,2010(11):213.endprint
摘 要:《果蔬保鮮與加工學》是農學類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之一,為適應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結合精品課程建設,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果蔬保鮮與加工 課程改革 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b)-0126-01
1 課程改革的理念與思路
果蔬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因此,搞好果蔬貯藏與加工非常重要。為適應市場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我院農林工程系把《果蔬保鮮與加工學》課程列為必修專業課。
《果蔬保鮮與加工學》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基本原理涉及到植物學、育種學、植物生理學、微生物學等學科,基本操作技能涉及到食品機械、食品工程等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或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1-2]。結合精品課程建設,根據農學專業培養目標、崗位要求,對《果蔬保鮮與加工學》課程進行了全面改革,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突出專業特色,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 課程的性質與作用
《果蔬保鮮與加工學》是我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園藝技術專業、生物檢測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該課程主要介紹果蔬化學成分及特性、果蔬采后生理及商品化處理、果蔬貯藏方式、果蔬加工前的預處理,以及果蔬罐藏、干制、糖制等。先修課程有植物學、果樹學、蔬菜學、有機化學、食品微生物、食品加工廠設計等。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果蔬保鮮與加工基本原理和專業技能,為今后從事果蔬保鮮與加工生產、科研、新產品開發等工作奠定基礎。
3 課程目標
3.1 知識目標
了解果蔬化學成分及特性;掌握果蔬呼吸生理、蒸騰生理、成熟生理、休眠生理基本原理;掌握果蔬貯藏與加工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并能學以致用,指導生產。
3.2 技能目標
會正確進行果蔬糖分及呼吸強度的測定、商品化處理、預處理等基本操作;掌握罐制、干制、腌制、糖制、汁制、酒制的操作技能。
3.3 態度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專業、自主學習的習慣;樹立誠實守信、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職業精神;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4 教學內容
《果蔬保鮮與加工學》計劃授課66學時,包括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兩大模塊,共16個項目,具體內容見表1。其中果蔬的采后生理、果蔬加工為本門課程的難點和重點內容。
5 教學方法與手段
5.1 教學模式
依據行動導向教學法,采用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結合啟發式、合作學習式、引導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以教師為主導,教、學、做合一,讓學生在操作技能訓練的同時,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基本理論知識。
5.2 教學方法
主要采用項目教學法,即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教學活動。按照項目設計、實施、檢查與驗收、評估與總結四步驟進行,再結合其他教學方法。
將教學內容分解成兩個模塊,共16個項目,針對每個項目給出任務,并及時對項目的完成進行評估與獎勵。
5.3 教學手段
充分利用學院農林工程系多功能實訓室、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實訓室、實訓基地現場教學相結合。利用視頻資源庫、網絡在線學習等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6 考核方式
采用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多元化評價機制,考核遵循職業素質與專業技能結合,個人自評與同學教師評價結合,課內學習與課外調查結合,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結合。考核成績分三部分:平時考核成績(40%)、產品制作(40%)、期終基礎理論考核成績(20%)。平時考核包括學習態度(10%)、學習過程與效果(30%)。
《果蔬保鮮與加工學》是農學專業學生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結合學院課程改革實踐,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宗旨,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該門課程改革后在本院農林工程系2010-2013級學生中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史建磊,陳勇兵.“果蔬貯藏與加工”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高等農業教育,2012(8):93-95.
[2] 劉憶冬,江英,羅鵬,等.《果蔬加工貯運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資訊,2010(11):213.endprint
摘 要:《果蔬保鮮與加工學》是農學類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之一,為適應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結合精品課程建設,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果蔬保鮮與加工 課程改革 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b)-0126-01
1 課程改革的理念與思路
果蔬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因此,搞好果蔬貯藏與加工非常重要。為適應市場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我院農林工程系把《果蔬保鮮與加工學》課程列為必修專業課。
《果蔬保鮮與加工學》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基本原理涉及到植物學、育種學、植物生理學、微生物學等學科,基本操作技能涉及到食品機械、食品工程等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或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1-2]。結合精品課程建設,根據農學專業培養目標、崗位要求,對《果蔬保鮮與加工學》課程進行了全面改革,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突出專業特色,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 課程的性質與作用
《果蔬保鮮與加工學》是我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園藝技術專業、生物檢測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該課程主要介紹果蔬化學成分及特性、果蔬采后生理及商品化處理、果蔬貯藏方式、果蔬加工前的預處理,以及果蔬罐藏、干制、糖制等。先修課程有植物學、果樹學、蔬菜學、有機化學、食品微生物、食品加工廠設計等。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果蔬保鮮與加工基本原理和專業技能,為今后從事果蔬保鮮與加工生產、科研、新產品開發等工作奠定基礎。
3 課程目標
3.1 知識目標
了解果蔬化學成分及特性;掌握果蔬呼吸生理、蒸騰生理、成熟生理、休眠生理基本原理;掌握果蔬貯藏與加工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并能學以致用,指導生產。
3.2 技能目標
會正確進行果蔬糖分及呼吸強度的測定、商品化處理、預處理等基本操作;掌握罐制、干制、腌制、糖制、汁制、酒制的操作技能。
3.3 態度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專業、自主學習的習慣;樹立誠實守信、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職業精神;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4 教學內容
《果蔬保鮮與加工學》計劃授課66學時,包括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兩大模塊,共16個項目,具體內容見表1。其中果蔬的采后生理、果蔬加工為本門課程的難點和重點內容。
5 教學方法與手段
5.1 教學模式
依據行動導向教學法,采用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結合啟發式、合作學習式、引導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以教師為主導,教、學、做合一,讓學生在操作技能訓練的同時,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基本理論知識。
5.2 教學方法
主要采用項目教學法,即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教學活動。按照項目設計、實施、檢查與驗收、評估與總結四步驟進行,再結合其他教學方法。
將教學內容分解成兩個模塊,共16個項目,針對每個項目給出任務,并及時對項目的完成進行評估與獎勵。
5.3 教學手段
充分利用學院農林工程系多功能實訓室、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實訓室、實訓基地現場教學相結合。利用視頻資源庫、網絡在線學習等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6 考核方式
采用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多元化評價機制,考核遵循職業素質與專業技能結合,個人自評與同學教師評價結合,課內學習與課外調查結合,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結合。考核成績分三部分:平時考核成績(40%)、產品制作(40%)、期終基礎理論考核成績(20%)。平時考核包括學習態度(10%)、學習過程與效果(30%)。
《果蔬保鮮與加工學》是農學專業學生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結合學院課程改革實踐,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宗旨,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該門課程改革后在本院農林工程系2010-2013級學生中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史建磊,陳勇兵.“果蔬貯藏與加工”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高等農業教育,2012(8):93-95.
[2] 劉憶冬,江英,羅鵬,等.《果蔬加工貯運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資訊,2010(11):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