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榮
摘 要 通過對期納鎮蔬菜產業發展的現狀、發展經驗、發展優勢、制約因素的分析,結合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及期納鎮實際情況,提出發展蔬菜產業的七條對策。
關鍵詞 蔬菜產業;發展;思考;云南省永勝縣期納鎮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7--03
1 期納鎮基本情況
期納鎮位于永勝縣城南面,距永勝縣城64 km,直距44 km,省道祥寧線貫穿南北。全鎮幅員面積234.8 km2,海拔高程1 135~1 450 m,屬河谷亞熱帶氣候區,氣候干熱,濕度小,降雨量小,多年平均氣溫為18.4~20.6 ℃,≥10 ℃活動積溫
7 533 ℃,熱量豐富,霜日極少。多年平均降雨量為725.6 mm,蒸發量為2 269.4 mm,降、蒸差達3.13倍。干濕季節分明,6-10月為雨季,降水量占總降水量的85%。11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降水量僅占總降水量的15%。多年平均日照為2 398.3 h,全年光輻射總量為136 kcal/cm2,光能量充足。鎮轄區內有苦喬坪水庫和黃泥田水庫,總庫容650萬m3。
2013年,全鎮全年種植蔬菜1467 hm2,覆蓋 7個村委會,種植品種以早蠶豆、碗豆、番茄及大蒜為主,共有23個品種,蔬菜總產達8 000 t,產值 2 500萬元,占全鎮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0%以上,蔬菜產業使農民人均增收650元/年,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蔬菜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農業致富、農村穩定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2 近年來期納鎮在發展蔬菜產業中的做法
2.1 解決認識問題
期納鎮的蔬菜產業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步,由于當時規模小、經營分散、品種單一,沒有形成競爭力,一度處于“小打小鬧”的徘徊狀態,1987年,組建了永勝縣期納蔬菜協會,在當時的條件下,具有很大的超前性,干部群眾對這個產業比較陌生,思想認識相對滯后,成為蔬菜產業推進的主要障礙。為此,多次組織干部群眾到外地進行參觀學習,通過參觀學習,了解外部的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的態勢,使舊觀念與現實產生了碰撞,帶來了人們思想上的解放。
2.2 解決資金問題
能夠選擇蔬菜產業的,大多是農民中的中間階層,他們積累不足而又有強烈的致富愿望。針對這個問題,由鎮黨委、政府牽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水利基礎設施,增強銀行部門貸款傾斜度,以及農戶自籌等多種措施,多渠道籌集資金,解決產業發展所需資金問題,到2013年蔬菜產業投入資金達600多萬元。
2.3 解決技術問題
我們采取利用本地農科人員,培養“土專家”,建立科技示范村,內引外聯等多種辦法,較好地解決了蔬菜產業發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問題。多來年與縣農業局合作,實施了“農民田間學?!表椖亢汀靶滦娃r民”培訓項目,共培訓9期12個班660名蔬菜種植骨干。
2.4 解決市場問題
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產業,市場決定產業的命運。為防止“難賣”危機,鎮政府、協會、各村委會有組織地、自發地組織人員外出跑市場、簽訂單,引來一批客戶,為進一步適應日益擴大的生產規模,滿足客戶大批量的需求。同時,在加強市場硬件建設的基礎上加大經紀人隊伍建設的力度,全鎮共有市場經紀人100多名,這些經紀人為進一步開拓市場,盤活市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5 解決規模問題
由于市場的拉動作用,菜農經營利潤豐厚,原有生產規模已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出現了季節性供應斷檔問題。經過引導、組織、示范、帶動,涌現出一大批蔬菜專業村、專業戶,蔬菜品種結構調整有突破性發展,蔬菜品種由初試階段的幾個增加到100多個,由常規種向雜交良種、名特優品種逐步推進,2013年良種覆蓋面積達90%以上;蔬菜生產從以早春蔬菜為主逐步形成早春蔬菜、冬早蔬菜、秋蔬,各有側重,協調發展的格局,由單一的糧食生產向蔬、糧、菜綜合利用的新型模式發展;優質蔬菜生產和保護地栽培有突破性發展,優質蔬菜從小面積試驗到面上推廣,2013年新技術普及率達85%,規模上萬公頃,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栽培規范。
2.6 解決農民組織化問題
結合“四群教育”工程的實施,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開拓創新,以協會為載體組建了全市第一家農民協會支部,構建“協會+支部”工作新機制。積極地為產業發展創建良好的社會環境,工商、派出所等部門切實提高服務水平,多次召開產業發展座談會,傾聽經紀人的意見,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些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達到了外聯市場,內聯基地的產銷一條龍服務,較好地解決了生產與銷售之間的矛盾。使期納鎮蔬菜產業發展基本呈現了“協會+支部+市場+農戶”的產業格局。
3 期納鎮蔬菜產業發展的優勢
3.1 環境資源優勢
期納地處永勝縣南片三鄉三鎮中心,祥寧線二級路貫穿全境,北上麗江、攀枝花,南下大理、昆明都非常便利,具有發展產業的地緣優勢;有3.7萬農業人口,人力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基本條件;屬河谷亞熱帶氣候區,氣候干熱,濕度小,降雨量小,多年平均氣溫為18.4~20.6 ℃,≥10℃活動積溫7 533 ℃,熱量豐富,霜日極少,多年平均降雨量為725.6 mm,適合蔬菜生長;作為農業鎮,工業污染少,具有生產標準化無公害農產品的后發優勢;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加快發展,區域經濟增長較快,201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7 800多萬元,比上年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 520元,比上年增長150元,具備發展蔬菜產業的資金基礎。
3.2 政策優勢
近年來,從中央到省、市、縣對“三農”問題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連續幾年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的中央1號文件出臺,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和生態建設,改革和完善農業投資、管理體制等多項惠民政策;縣委、縣人民政府把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全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為蔬菜產業發展從上至下提供了良好的寬松環境。endprint
3.3 產品質量優勢
在協會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努力下,期納從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入手,推廣了鮮、細、特菜品種和新型種植技術。蔬菜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4 思想認識優勢
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引導、全面推進下,蔬菜產業作為富民強鎮的主導產業,優勢產業逐步深入人心,生產由過去“試著干”到如今的“爭著干”,農民靠蔬菜產業增收致富的例子數不勝數。
3.5 基地建設優勢
目前期納已基本形成蔬菜專業村、科技示范區、種植大戶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
3.6 市場開拓優勢
祥寧線二級路為蔬菜產業發展并開拓省內外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大麗鐵路、麗攀線、大攀線的規劃、修建,金沙江上游“一庫八級”電站的建設,麗江市旅游產業的升級以及期納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建設為蔬菜產品提供了穩定而又巨大的市場空間。
4 期納鎮蔬菜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4.1 思想觀念落后,市場意識淡薄
當前農業生產已進入市場經濟,我們一些領導干部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思想觀念還未能及時轉變,在抓蔬菜生產時,仍然用老模式來指導農業生產,在品質、市場、結構意識不強,重生產,輕流通;重產量,輕產品質量;重產值,輕經濟效益;未能主動出擊,引進來,走出去,牽線搭橋,開拓市場。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將農產品深加工真正深入到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環節中來,在農產品產量逐年增長情況下,由于缺乏買方市場,蔬菜在收獲高峰,“賣難”問題立竿見影,既影響了農民增收,又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4.2 產業鏈條短
期納鎮目前蔬菜產品結構是:低檔、殘次產品多,優質、高檔、深加工產品少,遠不能適應新時期城鄉居民對蔬菜產品多樣、優質、無公害化的消費需求,低檔次產品多,比如西紅柿,栽培品種雷同,產期集中,品質低,果型不均,皮薄,保鮮期短,不易儲運,供遠大于求;蔬菜產業基本上處于低水平的初級生產和銷售,產品分級、包裝、保鮮處理水平差,加工、貯藏等相關環節為空白;蔬菜產品的附加值非常低,沒有自己的品牌,只能停留在地攤式初級銷售水平,造成市場空間狹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以躲避較大的市場風險。
4.3 蔬菜科技滯后
期納鎮的蔬菜生產在外地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特別是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提高及市場準入制度的推廣,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全鎮無公害蔬菜產品少,蔬菜的科技支撐與市場的發展要求極不相適應,大部分菜農沒有無公害生產意識,只顧眼前利益,在生產中仍使用一些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在肥料使用上以化學肥料為主,有機肥使用過少,這種環境生產出來的蔬菜產品質量低,降低了市場競爭力。
4.4 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沒有一家實行產業化經營,帶動“龍身”的“龍頭”企業;(二)流通分散,營銷渠道狹窄;(三)市場沒有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全鎮的蔬菜交易以田邊地角、公路邊為主,難以起到集散和輻射面廣、商品流量大、服務功能齊全、規范交易的作用。
4.5 市場信息滯后
我鎮市場信息服務還相當滯后,對外部市場的了解非常閉塞,農民群眾根本不知道種些什么,怎樣種和賣給誰,做不到以銷定產。絕大多數農民都是按照多年傳統習慣搞種養,或憑經驗和感覺搞種養,看到別人種什么賺錢,自己也種什么,不適應市場需求或市場已出現飽和,還盲目隨從,生產出現隨意性和盲目性,要么生產太多,造成產品結構過剩,要么品種質量差,達不到高檔次、優質化的市場需求。
5 期納鎮在今后發展蔬菜產業中的措施和對策
綜上所述,期納鎮蔬菜產業的發展具備了良好的產業發展優勢和豐富的經驗,但也存在著許多影響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發展期納蔬菜產業的關鍵在于如何趨利避害,揚長避短。今后期納鎮蔬菜產業發展的思路是: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以科技為支撐,以基地建設為載體,以產業經營化為方向,優化區域布局,加快標準化建設,強化協會及支部建設,積極培育市場,努力增強蔬菜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綜合效益,走出一條“特色+規模+品牌+產業化”的路子。
5.1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做好服務,形成蔬菜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認真分析各種制約因素,集中力量,突出重點,采取對策,搞好規劃、指導、協調和服務。政府要認真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突出重點,穩步推進,出臺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涉農部門和協會、支部要組織有力的科技隊伍和營銷隊伍,經常研究生產、管理、銷售中的各種問題,并加大訂單農業的工作力度;金融部門要加大對種植大戶、專業大戶、營銷人、專業村、科技示范基地的資金扶持;工商、派出所要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打擊強買強賣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公平正當的交易環境。各村要結合自身實際,本著因地制宜,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原則,制定年度發展目標,把蔬菜產業的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確保蔬菜產業發展的穩步推進。
5.2 轉變觀念,把產業鏈做長,把流通、深加工作為發展蔬菜產業的頭等大事來抓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主導產品,按照產供銷,種養加盟工農一體化經營的原則,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各個環節結成統一的利益共同體。因此,農業產業化的實質就是農業市場化,市場才是真正的“龍頭”,沒有市場的生產、加工都是沒有前途的。只有轉變觀念,既要重視生產,更要重視流通,把工作重點從田間地頭、播種、施肥中轉向走出去,請進來,尋找客商,開拓市場,搞活流通加工上來,拉長產業鏈條,擴大銷售半徑,提高產品附加值,把解決蔬菜賣難作為發展蔬菜產業的頭等大事來抓,積極推進蔬菜產業化經營。
5.3 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把基地做強大做大
一是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突出重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規模經營,抓好區域布局;二是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不同區域要分別確定一批主導產品,促進主導產品上批量,開發一些名、特、優、新產品,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三是積極探索土地流轉,使土地向專業大戶集中的路子,對專業大戶給予支持;四是加大投入,特別是對一些專業村、無公害蔬菜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其他方面給予傾斜。
5.4 加大科技服務,提高科技水平和種植效益
加大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建立科技示范村(點),培育科技示范戶和農民技術員。加強地方優勢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使全鎮蔬菜良種普及率達95%以上。加快蔬菜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加大蔬菜科技培訓力度,使每個蔬菜種植戶都能掌握3~5個蔬菜生產實用技術。
5.5 大力實施名牌戰略,精心培育蔬菜品牌
引進一批優勢特色蔬菜品種,實施品牌戰略,通過展覽展銷以及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媒介,廣泛宣傳期納鎮的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蔬菜,提高知名度。鼓勵扶持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注冊商標,申報使用地理標志,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牌,爭創知名商標,提升全鎮乃至全縣蔬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對獲得省級、國家級著名商標或誠信企業稱號的企業給予一定經濟獎勵。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