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靜
摘 要: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定位系統、對地觀測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數字地球概念的建立,為地球課程革新注入了活力?!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有助于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和適應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認識能力。這將有利于為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
關鍵詞:信息技術 地理教學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c)-0114-01
媒體資源具有直觀、快捷、豐富、生動等特點,易于收集和整理,它不僅是地理教學的資源庫,也是地理教學資源中比較活躍的因素。因此,廣泛利用地理教學中的媒體資源,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至關重要。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有機結合,即把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各種手段較完美、較理想的融合到教學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網絡資源豐富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地理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實踐、創新等能力。
1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引發探究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任何興趣的學習,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自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教師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有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習就會學得輕松而富有成效。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將圖像和音響效果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不僅讓學生對課堂有了新鮮的感覺,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滾滾長江》一課時,我就截取了《話說長江》的影視片段,從不同感官對學生進行引導刺激,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同時又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是學生對該課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是教師就可順勢利導,引導學生對長江其他問題的探究與思考。
2 利用信息技術,突出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打破時空的局限
地理學科是一門領域寬廣、內容豐富、學科思維綜合能力較強的課程,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正處在身體發育、智力發育尚不成熟,如果單靠教師講解來傳授這些知識,學生聽起來就會一片迷茫。而信息技術就恰恰解決了這些難題,它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從而突破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學生接受起來也更輕松、容易。如在講授《地球的運動》一節時,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將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所產生的意義及地理現象形象而生動的表現出來,從而得出“地球運動?——太陽直射點的周期移動——五帶和四季的形成”這一因果關系,讓學生理解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使以往難以理解的知識變得具體、形象,通俗易懂。整個教學過程充分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學習興趣,突破難點,事半功倍。
3 利用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優勢,引導開展形式各異、內容多樣的探究性學習,為學生展示自我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突破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將地理教學中的地理事物、情景、過程全部再現于課堂,便于學生認識地理規律,為學生進行多樣的探究性學習創設更廣闊的空間。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種需要就要表現?!笨梢姡眯畔⒓夹g與地理課程的有機整合不僅能較好的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探究性學習,而且還能為學生創造多種表達知識的機會,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被激活,才會產生大膽的聯想,提出更多、更新的想法,學到更多的知識,各方面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4 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認識當今世界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教學中,如果單靠教師的講解是無法讓學生感受到當今世界嚴峻的環境問題,這時,多媒體就可以發揮它的巨大的作用,讓學生得到一個直觀的感受,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如在講授《滾滾長江》時,我從網上下載了很多相關的視頻和圖片,為學生直觀的展示了長江流域亂砍濫伐現象、長江水面漂浮白色垃圾、水土流失現象、工業廢氣任意排放造成的酸雨圖以及工業污水的排放等現象,學生真正從直觀上得以感受,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之后,我趁機展開了討論,學生們熱情高漲,暢所欲言,本節課,我也較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為學生樹立了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信息技術應用于地理教學,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輕易地突破教材重難點,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地理教學時也應注意一些問題。
第一,注意選題,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課堂。
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教學,但并不適合于每一節地理課,它不是對傳統教學的否定,有些課題可能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講授比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更好。因此,要想讓課件在實際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有必要認真選擇課題。如在義務教育七年級教材中的《澳大利亞》一課涉及到澳大利亞的位置、地形、動物、人口、經濟、城市等諸多內容,引用語言描述,學生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要借助多媒體的幫忙。
第二,注意“輔助性”,關注教學效果。
在一節課中,將傳統教學方法(如板書、板圖、板畫、談話法、討論法等)和課件演示有機結合,有時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件制作中要突出其“輔助性”不可喧賓奪主。課件主要用來解決一節課中難以用傳統方法講解的內容,這樣既可以突破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又可以減少課件制作中的工作量,發揮傳統教學手段和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注意多種媒體的有機結合。
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將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各種媒體有機結合,使用時目的是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在制作課件前應充分分析教材,根據教材的需要去收集合適的媒體素材。不能把一些中看不中用的東西引入課堂,即課件要注意用動畫、聲音、視頻等表現動態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等用傳統教學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要講究實用,切記花哨。
第四,利用信息技術教學,不能輕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實施者和組織者,教學中多媒體確實發揮了傳統教學所不能發揮的作用,但是,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過程中,我們絕不只是媒體課件的放映員,教師的引導作用始終存在,多媒體只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一個輔助手段,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學過程中絕不能輕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總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發揮了極大地促進作用,豐富了我們的課堂。多媒體資源不僅是地理教學的巨大的資源庫,也是地理教學中比較活躍的因素,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在今后的地理教學中必須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更廣泛利用地理教學媒體資源,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打造出更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肖川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
[2] 李志厚,李芳.新課程教學方略[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初中地理義務教育教科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