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彪
摘 要:開展中低產田的改造對提高耕地質量、促進農業發展、增加作物產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分析中低產田形成原因,合理采用各種手段進行改造治理。
關鍵詞:中低產田 改造 措施
中圖分類號:S156.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c)-0196-01
阿克蘇-阿拉爾一帶處于天山南麓,位于阿克蘇河三角洲和塔里木河上游平原地區,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土地后備資源豐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已有40多年,阿拉爾南口農場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重點農業開發項目。但是塔里木盆地的生態環境極其脆弱,資源、環境的組合很不協調,特別是荒漠化和鹽堿地問題嚴重,導致中低產田的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比重很大,十二團目前現有119868.43畝耕地,但是中低產田和鹽漬化面積就在63577.3畝以上。因此以中低產田改造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的農業改造迫在眉睫。合理開展中低產田改造成為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耕地質量、增加作物產量的重要舉措。
1 中低產田形成的主要原因
本區域內的中低產田主要分布在各流域沖積扇上下部和河漫灘低階地,其土壤類型以灌耕棕漠土、灌耕風砂土、灌耕草甸土為多,也有部分潮土和灌淤土。導致中低產田的原因主要是(1)土層貧瘠:多數為缺磷少氮,有機質含量低,一般含量低于0.8%。土壤施肥不足、結構不良,水分、養料和氣熱不協調,直接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2)耕地養分不足:農田的保水、保肥性能差,低產田土體潮濕、微生物作用較弱,造成作物生長發育進程緩慢;(3)耕地鹽堿危害嚴重:因為本地區灌溉用水和地下水均不同程度地含有一定量的鹽分,地區生態氣候的特殊性,致使中低產田鹽化現象比較嚴重,部分耕地地下水位高甚至出現積鹽現象,在生產上表現為出苗不整齊、苗弱、爛根等問題;(4)耕地氣溫和土溫低:因為一些耕地地處高寒地區,氣溫和土溫都比較低,導致作物抗寒性能差、易早衰。
2 中低產田改造的具體措施
2.1 實行節水型灌溉
建立健全排灌系統,推行節水型灌溉是改造中低產田的關鍵。一是要做到防止灌溉渠道的防滲,即疏通現有各級排水渠系,保證排水暢通。對已發生滲漏的進行維修治理,未發生滲漏的開展全面防滲工作,提高灌溉的用水率。二是推廣噴灌、滴灌、微灌等先進灌溉技術,比普通灌溉能節約20%~40%的灌水量。三是新建、改建部分調節水庫,增加機井數量,充分利用地下水資源。
2.2 加強土壤培肥技術
耕地土壤肥力狀況,特別是各種養分含量的高低對農作物產量有很大的影響。而本地區化肥投人總量不足,化肥利用率較低,各營養元素不平衡。應該持續增施有機肥料,特別是對中低產田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油渣還田,發展農田種草養畜。目前本地區施肥技術比較落后,化肥利用率還比較低,尤其是磷肥利用率只有12%~20%。實驗證明,基肥深施和追肥溝施均可提高化肥利用率達3%~5%,同時氮、磷、鉀化肥的合理配比也可提高各營養元素的利用率。今后應根據地區土壤特性及肥力狀況,增加施肥投入,推進有機肥的積累量,改進施肥技術,做到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平整土地、精耕細作。提高中低產田產量,改善土壤品質,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成本,增加農田的綜合效益。
2.3 改良鹽堿化土壤
采用水利鹽堿化土壤改良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引水洗鹽、排鹽,在土壤含鹽堿較輕、較肥沃的土地上,開挖灌水渠、加高田埂,用水沖洗鹽堿,將土壤表層的鹽堿沖洗到低洼處。需要注意處理好處理上游與下游的關系,建立流域完善配套的水利工程體系和灌排系統。另外可以平整農田,合并零星地塊,收復夾荒地,完善灌排系統,清淤排堿渠。結合農田基本建設,平整土地渠道防滲的同時,統一規劃,大規模挖排堿渠。在重鹽堿荒地上引種紅柳、沙棗等耐鹽堿樹木,創造地上栽樹、樹下種草的林草雙層草場,發展農區畜牧業,養畜肥田。
2.4 配套采取生物措施
在耕作措施改良的同時需要配合生物措施。如種植綠肥作物實行作物倫作以改善土壤狀況。比如,綠肥作物發達的根系和茂密的莖葉,能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地面水分蒸發,抑制土壤返鹽和促進脫鹽。增施有機肥料,保證桔桿還田,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使土壤肥力增加,結構改良,鹽分降低,選擇好耐鹽堿的植物。在鹽漬土壤上,耐鹽植物具有很高的細胞液滲透壓保證它對水分的正常吸收。試驗表明,用礦化度高的水灌溉的植物,體內滲透壓比用淡水灌溉提高50%。因此可選擇種植苜蓿、向日葵等作物以改善土壤狀況。對鹽堿大的頑固性土壤可選擇種植耐鹽樹種,如胡楊、灰楊、銀白楊等樹種。
2.5 綜合利用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挖鹽堿斑、拉沙換土、改善土壤的團力結構,增強土壤的通氣性和滲水能力。條田平整、改造各級灌排渠系、降低地下水位,增強壓堿洗鹽的效果,適應各種作物種植和農業機械耕作的要求。在挖鹽漬堿斑施工中,要注意選擇在夏季地下水位低的時候進行,必須挖透鹽漬堿斑,開挖的面積必須大于鹽漬堿斑的面積。拉沙換土施工中要注意沙和土的質量。選擇含鹽堿小的風積沙作為換土的沙。控制好板結土層與沙土的比例,要做到邊拉沙邊混土。
2.6 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在中低產田改造過程中要遵循統一規劃,綜合治理。中低產田的改良要與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相適應,從土壤的適應性出發,宜糧則糧、宜棉則棉、宜草則草、宜林則林,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用地與養地相結合,推廣應用節水農業灌溉技術,改變種植模式為農草輪作。種植有經濟價值的耐鹽牧草、苜蓿、油葵,既有利于改良土壤和生態環境改變,也有利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而對不宜種植業利用的中低產田,應進行林牧業利用,在多水區可發展養魚。近幾年來,一部分農戶利用低產田發展養魚,發展養畜或種片林,使這些低產田產生了數倍、乃至數十倍于種植業的經濟效益,并且為改造劣質土地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3 結語
綜上,中低產田改造具有重大意義,在實際工作中分析中低產田形成原因,對項目的開展進行全面的跟蹤管理,采取合理高效的措施對中低產田進行改造值得一再地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夏建國,魏朝富,朱鐘麟,等.中國中低產田土改造研究綜述[J].中國農學通報,2005(4).
[2] 梁青,王曉峰,查娜.赤峰市中低產田改造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4).
[3] 潘起征.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的做法及經驗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2(11).
[4] 張燕.我國中低產田改造現狀及對策建議——基于保障我國作物安全的研究[D].四川:西南財經大學,2010.endprint